微信又雙叒叕更新了!這一次,它的新功能是:可以在朋友圈刪評論了。消息一出,很多網友困惑了;這個新功能到底有什么好處,還值得拿出來一說?
按理說,微信朋友圈刪評論遠沒有微博刪評論那么必要,微博上發什么都是公開的,隨時隨刻能收到陌生網友的評論甚至攻擊,但微信朋友圈僅限于自己認識的人才能看見,為什么要刪評論呢?
其實,這并不沖突。有些評論無論是來自陌生人,還是身邊人,都有可能讓我們感到“被冒犯”。
刪評論,只是我們感到“被冒犯”時守護個人邊界的一種方式。
個人邊界,可以理解為我們周圍的一個無形的盾牌或柵欄。它是我們為自己和他人設定的一條線,將自己和他人的影響分割開。
邊界通常分為身體上的和心理上的。
身體上的邊界是真實“存在”的,包括身體、財產和資源等。比如說,我們會和愛人親吻、接手,但如果一個陌生人這樣做,我們會覺得對方是流氓。
心理邊界則包括了思想、情緒和信仰等。它是我們受他人的情緒、信念、期望、意見等影響的程度。
設立個人邊界的目的有兩個:一來,它們是為了保護自己不被別人侵犯;二來,設立邊界有利于我們不侵犯他人的界限。
一種健康的界限感意味著我們能夠設定不干擾他人的界限,能夠保護自己不受侵犯,也不會侵犯他人。
首先,要記住設立邊界的目的是:保護自己,不侵犯他人——設立邊界時可能出現的問題往往與此有關。
我們如何認知自己的邊界和過去的人際交往有關。
在以往和人的接觸中,我們建立了對于自我、他人以及關系的認識。這就牽涉到“邊界”的概念,也許有些人沒有聽說過 "界限 "這個詞,但我們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將對它的理解運用到與他人的關系和互動中。
比如上文提到的朋友圈評論的問題。有時候,我們只是開開心心發了一張出去玩的照片,家里長輩卻在評論里對我的穿著指指點點,或是有朋友陰陽怪氣地表示“工作真閑,羨慕!”這都可能讓人覺得自己的邊界被冒犯——我只是在分享自己的愉悅,為什么你感受不到我的快樂的同時,還要露出那種不懷好意的評判姿態?
說句難聽點的,我發我的朋友圈,關你什么事?
這種“被冒犯”的感覺就是個人邊界被侵犯的典型。
這樣的情況在我們生活中還有很多,并且,很多人往往沒有意識到自己的邊界是怎樣被侵犯,也很難意識到自己在侵犯他人的邊界。于是,很多本來屬于侵犯邊界的行為都被視為正常行為,進而更危及了我們對個人邊界的定義和感受。
因為這種正常化,我們可能會認為問題出在自己身上:“這一定是我的問題,要不然別人怎么會都覺得正常,完全可以接受”。
但事實是,大多數人都在默默忍受。大家都覺得,如果自己提出了不滿,可能會受到進一步的攻擊、排擠、歧視等。
然而,如果我們真的關心自己,也在意自己的人際關系,我們需要重新評估自己對界限的理解和應用,審視自己的成長歷程,學習擁有更健康的界限。
1.建立邊界意識
“邊界意識”很重要,它意味著我們明白在一些互動中發生了什么。我們可以寫日記或者思考,來反思一些讓我們或對方覺得不太舒服的瞬間,并從中學習。
2.了解個人歷史
我們對個人的邊界的認識收到養育環境、學校環境、親密關系等經驗的影響,我們需要不斷回看童年,觀察我們與重要他人和所處環境之間的關系,才能更好地了解自己。
3.表達自己的不舒服
有的時候我們可能感覺到不舒服、被冒犯,在這種時候,我們可以向對方表達自己的不舒服甚至是憤怒。最起碼,我們還可以刪個評論嘛。
4.耐心,等待改變發生
我們常常會很著急,希望很快解決問題。但是,解決深層次的心理情感問題需要耐心、專注、努力、重復和時間。培養更健康的個人邊界也是如此。我們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和練習才能領悟到,自己在一個怎樣的“個人邊界”里才會覺得舒服。
用勞拉·戴維斯的話說:“愈合的過程是螺旋式的上升。最終成功療愈的人會經歷一次或者是多次的反復,順序也不盡相同。每次,他們到了下一個階段時,他們的認知也會螺旋上升:
即使面對著一樣的感受,他們也可以整合新的信息,辨認出自己更多的感受,利用更多的資源,更好地照顧自己,并做出更深的改變。”
愿我們都能建立起更健康的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