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季到了,宅了大半年在家的你,拖著疲勞無力的身子開始收拾上學的衣物,除了擔心宿舍變成米奇妙妙屋,爬滿肉的臉要接受同學的驚奇地審視以外,對于新學期、新篇章、新奮斗的美好圖景,是不是也油然產生了陣陣期待?
沒有,你完全沒有。
因為你腦海依舊揮之不去的,是這大半年里你被懶惰、拖延和自我厭惡所深深支配的恐懼。
你一定還記得在這大半年的日子里:
明明什么都沒做,卻經常覺得很累,壓力很大。
明明到了休閑娛樂的時間,卻又惦記著尚未完成的功課。
制定了完美的減肥計劃,深夜時禁不住美食的誘惑,吃完后會因管不住自己的嘴而非常自責。
嚴重拖延,習慣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當接近最后期限時,心中的壓力和慌張感強到有一種說不出的累。
當這些糟糕的回憶不斷在你腦海里環繞、堆疊時,在角落里漫無目的刷手機的你,是不是一度覺得自己再也不會好起來了。
我想,也許是你的心里有一只小蛀蟲,正在一點一點地侵蝕你的能量。
這只小蛀蟲在心理學上叫“心理內耗”
內耗最開始是物理學上的術語,是指機器等本身所消耗的沒有對外做功的能量。而心理內耗是指人過分地自我消耗心理能量,以至于心理資源不足,進而影響對外界做功的心理狀況。
心理學認為,人的心理資源是有限的,學習、工作、交際都需要耗費我們的心理資源,而當我們把太多的重心放在內心戲里就會產生心理內耗,在獲得任何成就以前,我們就已經精疲力盡了。
糾結于過往的情緒、埋怨于自己的懶惰拖延,當這樣外表平靜內心卻翻涌的自我消耗不斷地發生時,我們會愈發無力面對眼前的任務和挑戰。更糟糕的是,心理內耗會像是死循環一樣,將我們拖入更深的疲憊當中:
我們越是沉湎于內心的糾結,對于外部事件的處理便越是力不從心,就會做得更差,進而變得更糾結,陷入內耗的無底洞。
1. 渴望優秀
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認為,人有追求優越感的內驅力。他在書籍《自卑與超越》中,對優越感的描述是人們對理想自我的一種向往,以及達成理想自我之后所擁有的一種情感體驗。
這意味著,每個人對自己都有一個理想的自我畫像。在這美麗的自我畫像中,每一處都充斥著“我應該是如何”。大到我應該事業有成、應該人格完滿、應該自我超越;小到我應該早起、應該馬上行動、應該管好自己的嘴。
這些期許本沒有錯,可問題在于,人們在面對自我和理想畫像之間的差距所展示的寬容度往往是很低的。
當我們感到差勁、懶惰、懦弱、拖延、做錯了事、早睡失敗、虛度了時間時,對自我的厭惡便開始鋪天蓋地地將人淹沒。你會開始討厭自己,嫌棄自己,罵自己,恨不得扔掉自己,懲罰自己。
這個時候,理想自我和現實自我的撕扯便不斷地消耗著人內心的資源,這便是內耗。
人最大的內耗就是對自己的排斥。差勁讓人痛苦,比起差勁更讓人痛苦的是對自己差勁的排斥。
2.過往情緒和經驗的影響
心理研究指出,心理內耗所產生的無力、心累的感覺并非是短時間造成的,它是由于人們長期忽略自己慢慢累積形成的情緒壓力,進而產生了對心理資源的侵蝕。
當我們帶著負面的情緒和想法做事情時,盡管事件本身是中立甚至是積極的,但我們的行為還是會不可避免地趨于消極。
設想一下,經歷了與家人的爭吵以后,再面對桌案前的功課時,哪怕是擅長的科目,也會覺得注意力難以集中、問題難以解決。這是因為被忽視的負面情緒尚未平息,并且在悄悄地消耗著本該用來解題的心理資源。
不僅如此,過往的負面經驗也不知不覺地成為我們的心理負擔。
當我們習慣懷著過去的負面經驗來評價自己,會慢慢地形成一個固定的思維模式:
“我這個人就是拖延,這事我大概率辦不成。”
“我就是虎頭蛇尾的人,這件事我后面肯定會放棄的。”
失敗、逃避,這樣負面的思維慣性成為了我們對眼前事物的判斷時,它會像個詛咒一樣慢慢地將我們推向我們所預期的境地里。是因為我們在負面的預期當中,自我效能感低迷、心理資源被占用,進而導致我們對事情的處理能力變差。
而糟糕的結局又印證了最初糟糕的預期,它如惡性循環一般,不斷地自我印證、強化,最后使人產生了“我不夠好”的信念。
1.接納自己
追求卓越總是好的,但我們也要接納自己失敗和消極的可能性。對于與理想自我的差距,如果我們能不因此排斥自己,不再和自己較勁,這樣不但降低內耗,對外的精力也最大化了,反而能越做越好。
明明該學習了,卻控制不了打游戲,那就接納人的自制力就是有限的。安心打就好了,別過分自責,自責完了一會兒學習效率往往更低。
明明該早起復習了,卻還是沒控制住睡過頭了,那就大可把這當作自己復習周的一個小休息好了,不必憎恨自己大意、痛恨自己懶惰,趕緊爬起來去學習就是。
倘若我們能更包容地看待自己的糟糕與失意,在避免無謂的自我消耗的同時,我們也可以對自我的評價少了一些苛責與消極,那個現實當中的“我”才能與理想的畫像越走越近。
“一切都沒有那么糟糕,你也一樣。”
2. 寫情緒日記
防止舊情緒成為我們生活的累贅,最好的方法就是直面和反思自己的情緒。
“我的惱怒從何而來?” “我該怎樣化解此刻的焦慮?”
將它們書面化、具體化,能更好地幫助我們理清我們的情緒。
在每天睡覺前記錄下你覺得當天中重要的事情,同時把自己的相應的情緒備注在旁邊做一個反饋和反思,并且寫下你試圖化解情緒的解決方案。
積極且及時地應對情緒,才能防止它悄悄地累積,圍剿我們昏昏欲睡的腦袋。
3. 立下小目標
許多時候,龐大的任務量往往讓人不愿立即付諸行動,像鐐銬一樣將人捆著。而拖延過程的不安與負罪卻又不停地折磨人心,引起內耗。
因此制定小目標積極行動是減少心靈損耗最有效的方式。無論對一件事是猶豫還是恐懼,只要付諸行動,投入去做,那折磨心靈的負面情緒將大大地減弱。
心理學認為,人們只有在接近目標的期限時,才能集中注意力去完成,而在這之前我們往往行動力低下,這被稱為“期限效應”。故在完成一項任務時,不妨先將任務分成階段性的小目標,這樣一來,每個階段性小目標的“最后期限”將提前,以促使我們積極行動,減少內耗。
看到這里,即將出發的你,也許對未來的日子又有了新的勇氣。快把它們好好保護起來,不要讓它們被無謂的掙扎給耗盡,也不要再苛責那個渴望優秀的你。
新的旅途,祝你收獲新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