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9-16 14:44
華人號:雜談天下在清政府時期,清政府也并不是沒有試圖抵抗來自于帝國主義的侵略,但是因為其落后的國內政治和弱小軍隊,最后還是沒有辦法抵抗住帝國主義列強的分割。但是清政府也確實在對抗帝國主義軍隊的過程中付出了很多的損失,例如在英法聯軍進攻北京城的時候,清政府的蒙古騎兵就曾經爆發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勇氣去沖擊英法聯軍。雖然這種做法在當時那個熱兵器武器時代是一種十分愚蠢的做法,但是他們的勇氣就值得被后世所銘記的。
當時的僧格林沁率領的蒙古騎兵經過數個小時的激戰,近乎是全軍覆沒。清軍光戰死人數就超過了8000人,這在歐洲戰爭史上也是近乎罕見的,但是他們給英法聯軍所帶來的損失卻近乎是微乎其微的,這主要還是因為雙方在軍事體系上完全不是一個時代的。
而在英法聯軍擊敗了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逼近北京城的時候,作為當時清政府領袖的咸豐帝也倉皇地逃離了北京城,對外宣稱說是北狩,但是其實就是逃亡,而英法聯軍也隨后攻破了這座偉大帝國的首都北京城。這在中國歷史上是一個近乎無法回避的恥辱,而英法聯軍在北京城中也犯下了令人感到不恥的罪行,他們甚至燒毀了當時清政府的藝術巔峰之作,圓明園。而僧格林沁所率領的蒙古騎兵的全軍覆沒,也給清朝的軍事力量帶來了巨大的打擊。因為這支蒙古騎兵本來就是清朝軍事實力的兩大核心之一,而早在之前,作為另一個核心的江北大軍,也在和太平天國的戰爭中全軍覆沒,這象征著清王朝的軍事支柱近乎崩潰了。
但是當時的清帝國并不是沒有強軍的,例如曾國藩手里面所執掌的湘軍本身的戰斗力就十分頑強,而且因為是有地方財政的補助,所以其裝備還是較為先進的。在彼時,曾國藩已經是清朝針對太平天國戰爭的總指揮,其手里面所直接指揮的湘軍人數也已經超過了12萬,在僧格林沁所率領的蒙古軍全軍覆沒的情況下,這支部隊已經是清政府手里面唯一擁有戰斗力的軍隊了。
而在英法聯軍,逼近北京城的時候,曾國藩所率領的湘軍已經團團地圍住了太平天國的軍事重鎮安慶。一旦安慶淪陷,整個太平天國的局勢將變得徹底無法挽回。而在此時,曾國藩卻收到了一封來自于朝廷的信,朝廷曾命令曾國藩立刻調集精銳北上,以保證北京的安全,但是曾國藩最后還是在大局考量之下,決定不聽從朝廷的命令。曾國藩本人并不相信,當時的北方軍隊統帥勝保,而且如果此時抽調精銳,那么湘軍圍困安慶,攻克安慶的希望將變得渺茫。在此時曾國藩看來,消滅太平天國比保衛京師更重要。
這最后的結果就是朝廷被逼無奈的和英法聯軍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北京條約》,而曾國藩在雙方和議達成之后,就更不愿意派兵北上支援京師了。雖然說曾國藩最后攻克了安慶,而太平天國運動也由此陷入了無法挽回的境地,而曾國藩當時不愿意支持京師,和當時他所面臨的戰略形勢也有著直接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