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LinkedIn”(ID:LinkedIn-China),作者:曹澤宇,36氪經授權發布。
近日,有一則關于“6000元離職賠償金全是硬幣”的消息上了熱搜。
從四川資中一家醫學美容公司離職的張女士,通過勞動仲裁獲得6000多元補償金。
當天她到勞動仲裁部門領取補償金,公司卻用三輪車拉來兩桶硬幣給她。
當事人張女士表示,桶里全都是1角硬幣,公司負責人曾說是專門去銀行兌換的,公司叫她前去清點,不去則視為放棄。
張女士認為公司此舉涉嫌侮辱。
涉事公司李經理稱,硬幣也是人民幣,“這個不是說侮辱她,有硬幣、有紙幣,而且有一塊的也有一毛的”嘛。
這件事在網上引起了很多人的憤怒。
也有很許多人感慨,時代仿佛改變了,那些充滿契約精神的好聚好散已經很久不見了。
取而代之,很多在勞務合同終止之后,一定要在離職的時候最后“惡心”彼此一下的事情。
為什么一定要這樣?
反映出公司的對抗型價值觀
首先,這和一間公司背后的價值觀有關。
新聞中提到的那間公司,是典型的擁有著“對抗型價值觀”的公司。
如果一間公司有著這樣的價值觀,那么它會在很多事情上都體現出一種與員工福祉完全相反的決策方式。
例如從入職開始,這樣的公司很難從求職者個人發展的角度為求職者分配工作,而是給員工在進行簡單粗暴的分類之后,直接像機器零件一樣塞到各個位置。
忽視員工成長,把員工都作為消耗型的工具人。
甚至可能枉顧員工的基本生理需求。例如之前某公司出現的廁所坑位不足導致某員工在小便池方便的事情。
而當“工具人”提出離職之后,會讓這種類型的公司感覺到了某種程度的被“冒犯”。
而這種憤怒的來源,在于員工價值觀與其企業本身的價值觀的沖突,做出這種一眼看過去又蠢又壞的事情也就不難理解了。
對新聞中的張女士來說,她的憤怒理所當然。
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她也算是“脫離了苦海”。
真正可憐的,是那些還在該公司工作的人。
有著這樣價值觀的公司不值得加入。
像上文中的奇葩的公司有很多。
生活中,即使沒有遇到像新聞里那么drama的情節,但可能多少會遇到令自己憤憤不平的事。
而這些奇葩的事也足夠成為讓人憤而離職的理由。
就像很多朋友都曾經和我聊過,說想要在離職之前手撕一把糟心同事然后拉黑走人。
但老實講,除非遇到奇葩超出平均線太多的同事,一般來說我都會勸他們三思。
理由其實很簡單,圈子不大,盡量好聚好散。
一線城市一共就那么四個,為什么逃離北上廣永遠令人那么糾結,因為很多職位,老家的省會二線城市根本就沒有。
這讓人即使身負屠龍之技無從施展。
很多人最后兜兜轉轉很可能回到最初的起點。
之前網上曾經有“離職了,前同事問我問題我該不該解答”的討論。
和很多人的觀點一樣,我也認為要回答,不管是不是要盡心盡力。
因為在繼續求職或入職新公司時,前公司是給你背書的重要組成部分。
你不知道這件事情最后會不會變成前同事在中午吃飯時對領導吐槽你“工作沒有交接好。”
而領導與領導之間的圈子,更是你可能想象不到的小。
因此,除非轉行換一個城市重頭開始,你總是會在未來的職場生活中或多或少地“偶遇”前公司、同事。
這個時候,你之前留的那一線可能會在未來給你意想不到的收獲。
但“留一線”也不意味著在職場中就要這樣唯唯諾諾任那些“對抗型價值觀”的公司宰割。
接下來,我們還有兩個自我保護的tips。
任何人在離職時遇到新聞中那樣糟心的事都很難佛系地一笑置之。
但對于多(ZHENG)數(CHANG)職場人而言,更重要的是防范與未雨綢繆。
第一,尋找與上面提到對抗型價值觀公司相對的合作型價值觀的公司。
看一間公司值不值得加入,我有一個小竅門。
其中一個比較討巧的辦法要看這間公司的工位是否舒服,茶歇的食品是什么樣的。
誠然,這些東西不能作為你選擇一份工作的理由,但是這些小地方卻足以看出公司對于員工的價值觀。
這種支援性的服務提供的好壞,是公司背后的價值觀支撐的,合作型價值觀的公司會把員工當做“合作者”而非一種“被使用者”,因此會在意到員工在工作中的體驗。
可以這么說,茶歇與環境好的公司可能并不是合作型價值觀的公司。但這方面不怎么樣的,一定不是。
找到一間合作型價值觀的公司會讓你的職場生活少了很多心累的因素。
第二,尋找你的位置,固定你的人設。
其實職場也像娛樂圈一樣,是講究人設的。
無論是想要當性格溫和的好人還是那種看起來不好惹的刺頭,你都需要在固定自己的人設之余,尋找那個屬于你自己的“場”,用英文說叫“vibe”。
“不主動惹事,但事情上身也不能怕事。”
這一句話用在職場中也恰如其分。
生活中我們也常常能夠看到這樣的人,ta或許也很友好,也會和人有說有笑,但只要他不說話,或者沉浸在自己的工作之中的時候,你會感覺到他生出了一種“不怒自威”的感覺的。
這個就像是武林高手的內功一樣,你可以不懂人情世故,可以不去研究人際交往當中的套路(招式),但只要把“場”修煉出來,你就一定不是那個會被公司和同事任意欺負的人。
但即使這樣還是被公司“霸凌”了怎么辦?
一句話, “事情不能就這么算了”。
有很多時候,職場人都太聰明,也太會權衡利弊了。但某些時候,反而需要一些認死理。
哪怕是很微小的事情,只要涉及到原則,就應該寸土必爭,寸步不讓。
很多時候,“奇葩公司”的囂張也來自于職場人“就那么算了吧”的心態的“縱容”。
《過秦論》里面也曾經說過:“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
世界需要較真的人。
如果每一個職場人都習慣于也敢于去“認死理”,這樣的“離職奇遇”類的新聞起碼能少上一半。
哪怕從公司的角度來看,雇員對于一個公司不僅僅意味著物化的生產力,也應該意味著未來的發展圖景,要把雇員當做活生生的“人”來尊敬。
每一個為公司和社會創造價值的人,都值得被認真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