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大魚營造(ID:dayucommunity),作者:養老議題小組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關注養老議題,《百歲人生》一書中提出了一些非常精彩的問題:我們都將活到100歲,長壽時代,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怎么辦?跨齡友誼將成為常態,老人不再是一個老無所依的“獨立王國”。政府的關注點要從社保擴大到全方位的教育、婚姻、工作時間及更廣泛的社會安排上……這些問題在這個個人壽命不斷增長的時代顯得尤為重要,也是讓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換視角看待的問題。
社區養老議題涉及到問題層面非常豐富,從CAN計劃社區老人研究小組初次接觸,到本次茅臺路打造"養老示范區"改造項目,本次項目由服務設計師作為核心成員驅動,大魚的社區老人研究小組將同步分享我們的研究進展和在過程中的思考與探索。
先帶大家認識一下茅臺路
繼CAN計劃開啟老人議題研究之后的3個月,大魚營造團隊終于遇到了和理念契合的想要打造“養老示范區”的仙霞街道轄區的茅臺路。
茅臺路離“閑下來”虹仙地下空間特別近,茅臺路位于上海市長寧區仙霞街道。長寧區是老齡化程度較高的中心城區之一。截至2018年底,全區6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21.37萬人,占戶籍總人口的36.9%,老齡化比例較全市平均水平高2.5個百分點;80歲以上戶籍老年人口4萬人,占戶籍老年人口的18.7%,高齡化比例位居全市首位。
茅臺路養老地圖。包括養老產業、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社區食堂、文化活動中心、康復護理等
面對高程度的老齡化,仙霞區對養老服務結構持續優化,具有幸福養老在長寧,宜居社區在仙霞的稱號。2020年“孝親茅臺”樂齡惠老街區,作為長寧區“一街一品”項目正在有序推進,街區擁有養老設施,綜合為老服務中心、社區食堂、文化活動中心、長期照護、康復護理、智慧養老、社區支持各類服務機構等資源。
大魚的服務設計師們,首先面對問題就是:
生活在社區老人是如何規劃自己的未來20年人生階段的呢?
老年人到底需要的什么樣的街區空間和服務?
作為一個為老服務示范區,除了老年人外,圍繞著養老產業的從業人員、服務者,包括老人的子女們能從示范區得到哪些支持?
調研過程與發現
帶著這些的課題,我們通過服務設計和多方共創的形式來和大家探討老年人議題。
1. 走街:
首先是梳理和發掘社區的資源,我們在社區進行了走街、采訪社區老年人和養老機構管理者、社工、我們還在線上面向8090后青年子女發起問卷。我們初步了解到各方不同需求與痛點。
2. 工作坊:
為了與參與的各方共同創造一個面向未來的養老社區“硬件”與“軟件”并重的美好計劃,我們在社區老人們聚集的公園、社區養老服務中心分別邀請了老年人、社工進行了集中式工作坊。
走街:我們進入老年人的社區世界
1. 我們發現了多樣地為老服務設施與場所
社區的為老服務空間和設施,本社區老人是否有在使用?他們的滿意度怎么樣?
2. 我們還發現了比我們會玩得多的老年人
他們說,他們需要:
除老年活動中心之外,他們自己搭建的社區客廳、自組織老年人文化娛樂活動。
社區里的為老服務空間和設施是只為老人服務的,還是全年齡段的居民都能享受的?
3. 我們也發現了在各個社區場景出沒的老人們
在走街的過程中,我們發現老年人是社區里最常出沒的群體,無論是白天還是晚上、工作日還是周末,我們隨處可見老年人的身影。
怎樣的社區的空間和服務,能讓社區老人更方便,更安全,更自在?
工作坊:我們與社區老年人共創社區小世界
1. 老年人與社區的關系會是怎么樣?
我們在公園里展開的接地氣的擺攤式工作坊,這次工作坊我們嘗試用新的方式定義老年人與社區的關系,將老人作為社區的設計師,參與到前期的設計階段。我們在這個過程中更像是一個傾聽者,通過專業的方式引導他們發聲,我們圍繞以下方面展開:老年人空間顏色喜好程度、養老院環境喜歡程度、想要的養老方式、需要的養老服務內容、需要的街面設計。
我們剛鋪開互動材料,老年人便紛紛加入我們的工作坊,他們之間還為此進行了激烈的探討,從個人養老情況、社區空間條件、政府支持程度、街面空間需求、出行需求、養老問題等方面進行了補充,也作為我們后期分析的依據。
養老服務提供者平時是如何收集老人需求的?
他們與老人群體的溝通機制是如何展開的?
2. 社工為老服務工作是怎么樣?
作為養老產業的從業人員與服務者——社工,他們的工作是什么樣呢?他們對于社區街面空間需求是怎么樣呢?我們也想聽聽長期照料老年人的社工他們的聲音,我們來到茅臺路的頤養第二敬老院與社工們一起舉辦工作坊。
我們分別準備社工工作需求、街面設計、空間優化、服務設施等議題卡片邀請他們共同討論。
通過交流,我們發現社工的工作量比我們想象中要辛苦得多,他們平均一天的睡眠時間只有5個小時,凌晨4:30就得起床開始干活、照料老人。一個社工需要同時服務7、8個老人,很多社工也以為長期艱辛而辭職。另外,社工們基本一天24小時都是待在養老院老年人在同一個空間相處,他們表示需要有屬于自己的休息娛樂、放松治愈的工作空間;希望小區門口空間能夠更加無阻礙,方便老年入緊急情況時救護車的出入。
社工的角色只是一位單向的服務提供者嗎?
作為核心從業者他們,需要怎樣的職業上的支持?
體力和情緒勞動強度巨大的社工,是否也能成為可持續性強、高成就感的熱門崗位呢?
綜合前期的調研,我們還有一些進一步的發現,整理在下方與大家分享。
發現一:社區老人各有各的養老計劃,居家養老是首選。
獨身且經濟條件比較好的老人,計劃去養老院居住,打聽附近養老院入住條件、費用、床位情況。
不想給子女增加壓力,也不愛跟子女住,正在與老朋友們合伙共同居住,等再老一些時候80歲之后入住養老院。
但大部分采訪到的老人的情況是,退休工資不允許,住不起養老院身邊又沒有人照料,面對未來養老雖然很擔憂但是只能接受現實,選擇大部分自理型居家養老方式,對所在社區為老服務依賴程度講究比較高。
實際上,不管是從經濟上還是舒適度自由度的角度,老人們還是首選居家養老,他們急需增加居家環境的為老設備,渴望社區里和睦的鄰里關系,以及能與社區內的老伙伴日常活動交流空間。
如何提供老年人社區養老資訊服務,可以讓老年人更好地規劃未來養老方式?
發現二:70歲是一個分水嶺,初老人群和70歲以上老年人想要的完全不一樣。
在我們采訪的過程中,社區老人共同的需求在于,需要一個可以讓他們獲得尊嚴與尊重的社區;需要豐富不無聊的社交:需要跨社區與社區之間應該有更加緊密的聯系,擴大社交面;需要和睦的鄰里關系讓自己更加積極樂觀。
70歲與70歲以上兩個年齡段老人,還有一些個性化的需求,我們將兩個年齡段老人的需求匯總在下面的圖表里:
換個角度,那些經常在社區空間出現的社區老人,我們采訪到的大多數老人是屬于積極融入社區、愿意與我們交流的,而對于那些在居家被孤立或者消極的老年人同樣也需要我們關注、以及更加積極的生活心態去延伸到他們。
如何將為老服務細分并模塊化,更靈活的應對不同年齡段和個性化需求的社區老人?
發現三:縱使街道已經提供了不少為老服務,但生活在社區里的老人依然不滿意。
工作坊中,老人們在跟我們吐槽各種社區服務,我們發現他們并沒有感受到街道所提供的社區養老服務內容,他們沒有接受到真真實實的被關注、真真實實的被照顧感。在這樣的情況下,縱使為老改造最終讓居民真實獲利,小區環境得到改善,居民也缺乏心理上的獲得感。
讓老年人感受到有用,主動選擇的雙向過程,參與可能比單向提供服務更能提升滿意度。
這里匯總了老人們各種吐槽:
社區安排的可以預約上門居家看護,1小時服務只是走走形式,時間太少沒有太大作用。
每個人自己的養老問題和需求沒有人去關心,他們只能依靠自己去解決。
大部分表示養老院入住成本高、居住條件有限(花錢的比例、養老、醫療、服務)。
獨居老年人子女有家庭、工作,平時不敢麻煩他們,擔心自己照料以及臨終問題。
老年人在社區打車困難,很多司機看到他們是老年人,不愿意接送。
需要專門為老人準備的社區食堂,因為附近的餐飲店不衛生,不適合老年人口味。
老年人大部分時間會聚集在社區的室外空間,需要更加人性化的戶外活動空間,有時候在戶外活動的時候下雨沒有地方躲雨。
發現四:年紀變大,并不代表只能等著別人來照顧自己,其實步入老年是一段更自由依然可以繼續追求夢想的年齡段。
當我們提到“如果在社區可以幫助他們提供數字產品使用教學”的時候,他們異口同聲地說“太需要了,現在出門都要用到手機,他們因為不會使用手機遇到很多挫折”。老年人數字產品的使用一方面有利于幫助老年人適應不斷普及的數字產品的應用,另一方面,可以幫助老年人與子孫、朋友隨時溝通。
社區能否如老年大學一樣,為老年人提供增加新時代下技能短期培訓,比如修圖、拍Vlog、搞直播?
正如《百歲人生》所說的那樣,三段式人生必將消亡,多段式人生即將登場。我們以往將人生分成了邊界非常明顯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上學,第二個階段工作,第三個階段回家養老。然而這種三段式的人生節奏在人人都長壽的時代里已經要崩盤了。以現在的狀況,在第二個階段人生里,積累的財富可能很難再支撐未來20-30年的養老。面對現實,換個視角,這種多段式人生這種刻擁抱新鮮事物的生活方式帶給老年人帶來更加的精彩生活。
大魚的新任財務官潘阿姨,是位退休返崗的資深會計師,她很樂于迎接新挑戰,愿意和年輕人一塊交流。一方面,她用專業技能補足了我們的短板,另一方面,當遇到社區問題的時候,作為社區居民,她也很樂意分享自己的見解和建議。在她看來,老年人有了工作,能延續自己價值,心態也會更加積極。
社區能否開放提供老年人更多的工作崗位,讓他們發揮價值?
社區能否開放一個空間,讓長者可以找到機會為各個年齡段的社區成員做出貢獻,獲得尊重?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大魚營造(ID:dayucommunity),作者:養老議題小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