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朋友因為工作關系,做了一個關于孩子“最討厭的事情”的一個調查,大多數孩子都是說,父母不讓看電視或者玩手機,再者就是不讓吃太多的零食,或者作業太多,不想去補習班等等,但其中一部分的孩子他們是這樣說的,他們最討厭的是“父母數數”,特別是數到3的時候,他們就知道,自己即使討厭某些事情,自己也不得不去做了。
實際上,這一個“數到3”的習慣,父母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早就得心應手了,只是對于孩子來講,是非常討厭的行為,那么值得反思的是,孩子當時的聽話,到了后來,再次遇見相同問題時,解決了嗎?
今天大家來討論一下“數到3”對于孩子的影響吧。
針對于“數到3 ”這種教育方法,其實有很多家長也是無奈之舉,有位張阿姨,家里有著兩個孩子,其中老大特別喜歡欺負老二,于是每一次老大欺負老二的時候,張阿姨就會說:“我數到三,你再不放手,以后你就再也不能打游戲了。”隨即孩子放手了,張阿姨也輕松的了許多。
看完這個故事,想必對于屢試不爽的“數到三”,大家對此有了很多的了解,而這種方法背后的真相,無非就是一種:
數到三,是一種立竿見影的教育方式。
在很多家庭中,許多父母帶娃的經驗表明,一旦當家長開始說“數到三”的時候,孩子無論在做什么,都會立即聽從父母的話,停止行動,事情也會立即解決,所以很多的父母都比較喜歡“數到三”來逼迫孩子。
個家長因為工作壓力大,所以“倒數三”是她在教育孩子中,最常見的方式,她很了解自己的孩子,只要自己開始說“3”的時候,孩子就會明白,自己的底線已經在挑戰,孩子也就會見好就收了,可是對于孩子當時的聽話,這位家長也知道,那只是一時,下一次,雖說“數到三”還管用,但是孩子沒有修改自己的錯誤,依舊再犯。
所以,對于“數到三”肯定是可以讓孩子在當時是聽話的,但是對于此件事情過后,孩子依舊是原來的樣子,所以這種“數到三”逼迫孩子聽話的方法肯定不妥當,并且還會給父母帶來以下幾種后果:
1.容易使孩子失去安全感,帶來焦慮。
2.孩子失去自我意識,不利于孩子的個體發展。
3.因為懲罰后果不會成真,父母會失去威信。
4.無法讓孩子明白自己究竟哪里做錯了。
所以,“數到3”根本不會令孩子害怕,孩子害怕的是當時父母的生氣,以及自己如果不按照父母要求做的后果,因此,“數到3”既不是一個好的方法,也會給孩子的教育帶來負面影響。
想讓孩子又聽話,又遵守規則,那“數到3”的方式是肯定不行的,小麗是一個年輕的媽媽,平時對于孩子也是比較愛護,當她用“數到3”的時候,一開始孩子都被嚇住了,立即很聽話 。
但是時間長了之后,孩子發現媽媽只是想要嚇一嚇他,那些說的懲罰,一次都沒有出現在自己的身上,于是變得有恃無恐,耍賴起來,這個方法也就徹底失效了。
因此,對于孩子的教育方法,最好還是采用以下幾種最為合適:
1. 理解孩子,采取溝通交流,明白孩子的真實想法。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少不了會出現犯錯的時候,作為父母,要理解孩子,當孩子犯錯的時候不應該用逼迫的方式,要求孩子改正,而是要找到孩子為什么屢教不改,以及這背后的原因,與孩子積極溝通,明白了孩子內心最真實的想法之后,做到包容孩子的想法才是關鍵。
例如明明是一個四歲的孩子,他總喜歡“分類”吃飯,也就是先吃葷的,后吃素的,最后再吃米飯,之前的時候,明明媽媽不理解,以為孩子挑食,于是便要求孩子改正,但是發現孩子之后的吃飯還是如此,經過溝通之后,明明媽媽才知道了明明的習慣,于是也不再要求他改正了。
2.溫柔式教育,家長要合理控制和發泄自己的情緒。
孩子出現犯錯,不一定單單是孩子的原因,因為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對于孩子的影響很大,所以當孩子犯錯的時候,父母一定要控制好情緒,因為一味的逼迫和威脅,孩子只會是越來越不聽話。
所以,父母要學會采用溫柔式教育,用道理去和孩子溝通,要比語言暴或者肢體暴力更加有效。再來,父母要合理的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能因為自己的心情不好,就不愿意耐心教育孩子,而采用“數到3”來解決,一次發泄自己的情緒,給孩子帶來負面影響。
3. 樹立規則的同時也有獎懲,讓孩子養成遵守規則的好習慣。
想要讓孩子明白對錯,以后不經常犯錯最好的方式,就是需要給孩子樹立規則意識,并且對于建立規則的家長,一定要做到與孩子充分的溝通,讓孩子能夠接受規則,并且在規則里面,可以加進去獎勵和懲罰。讓孩子從一開始就意識到,觸犯規則的后果是什么,自然而然的,孩子就養成了遵守規則的好習慣。
總之,“數到3”的教育方式是不可取的,因為孩子也是需要以理服人,而不是強權壓迫。
看完以上,你對孩子的教育方式有什么經驗,可以與大家交流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