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22號晚,網傳西鄉街道一女童被毆打的視頻,深圳寶安公安分局開始核查,把視頻中涉及的相關人員,八歲女童的父母親帶回轄區派出所調查,經過詢問,女童父母均對毆打女童的事實供認不諱,初步調查情況與視頻相符。
目前寶安公安分局正在依法調查處理,寶安區區婦聯已向寶安區人民法院申請女童人身安全保護令,安排專業社工和西鄉街道辦一起對女童進行陪護和心理輔導。
這個案例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女孩的母親對女孩是采取了非常暴力的情緒發泄式的毆打,然后,女孩子很明顯反應比較木訥,膽戰心驚又沒有一點反抗,很順從,被打倒了以后顫抖著站起來,再站到媽媽的面前去,然后被再次毆打。
這樣的情況說明這個孩子已經被屢次毆打到沒有了反抗的能力,或者是說她根本就不能夠反抗,因為年紀太小,身體體量以及心理的能量都比較的低,孩子的反抗能力是很很小的。并且是個女孩子,她又瘦弱,沒有辦法反抗。
在這個家庭中,不僅是母親在毆打孩子,父親也是時不時會打孩子,而且女孩子的弟弟也在打她,所以看得出來這個女孩在這個家庭中已經形成了一個被虐待的地位,是一個家長以及家人情緒發泄的出氣筒。
這個情況相對來說是比較糟糕的,我們如果要對這個孩子進行心理疏導,是需要考慮到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要給到孩子溫暖、足夠的情感,這種情感支持體現在對孩子生活、學習上的關心、幫助、理解、體貼、照顧,所帶來的效果是給到孩子充足的情感體驗。
這樣的體驗能夠喚醒孩子內心的情感需求,把孩子內心已經冰封許久的情感慢慢融化開來。有助于孩子正向、積極人格的形成。
我們知道,在家庭暴力中長大的孩子往往很容易形成一種反社會人格。
也就是說,她長大了以后,因為情感的冷漠和對外界的敵視,會產生很多的人際沖突,以及用負面的敵對的眼光去看待這個社會和他身邊的人,帶來很多反社會的行為,會造成很多社會不良適應的后果。
所以喚醒孩子內心情感是一定要進行的心理工作。
其次,我們要引導孩子去看自己內心的委屈。
當她的情感蘇醒,足夠支持到她去表達自己內心的感受的時候,引導孩子從不高興、不開心、不樂意、不喜歡,慢慢的到說出:我不想要、這不是我要的生活、我受到這樣的暴力對待很不舒服的、我很不開心、我很崩潰。
同時允許孩子哭出來,讓孩子能夠采取哭泣、哭訴,甚至捶打、扔東西等等方式發泄出她內心壓抑已久的負面情緒,這些情緒的發泄,使得孩子內心的負性能量得以找到一個有效的出口。
慢慢的,她內在積極的力量,才能夠很好的成長起來。
第三,我們說在接受自己內心感覺的前提下,引導孩子說出對父母的恨,引導孩子表達出對父母的恨意非常重要。
我們中國傳統文化幾千年的歷史,要求我們遵守孝道,就是不允許孩子是恨父母的。
然而在很多高壓制、高強迫、高期待、高焦慮的家庭中,哪有一個孩子對父母是沒有恨的呢?
這個恨多了,就會積攢出更多的負面情緒,也就容易帶來很多對內在和外在的攻擊。對外在的攻擊就是反社會人格或者是沖動型人格,對內在的攻擊就會形成抑郁、高焦慮以及癔癥性人格甚至精神分裂等等。
只有把孩子內在的恨表達出來,才能夠讓孩子接納在這個家庭中他受到的更多正性的、積極的、支持性的力量,去看到對父母親也能夠有哪些感恩和愛,是因為父母親他們才來到這個世界上,是因為父母親內在的沖動,使得孩子們也具備了很多情緒力量。
那么父母親的愛只有從表達對父母親的恨,才能夠正向的溝通,這個過程中需要家庭的參與,需要父母親和家人的共同參與,支持到這個孩子,接納孩子表達出來的恨,同時也給到孩子更多傾訴愛的機會。
最后,我們心理疏導和情感的培養方向就是:關注孩子的情緒,支持孩子積極樂觀的看待生活、看待生活的希望、看到自己多做一點點就可以帶來什么樣的效果,有一個正向的眼光去看自己創造生活的力量。
這樣做的目的是防止孩子因為幼年被家庭暴力,而失去對生命的希望,感覺生命沒有意義,對生活沒有期待,還會出現很多消極的負面生活的現象。
只有有了積極樂觀看待生活,能夠主動的去做些什么讓自己生活得更好的行動力,他們以后的生活才是有希望的。
最后我想說的是,在大量的親子關系咨詢工作中,我看到父母親帶養孩子都是很辛苦的,也想要做好的父母親。
那在這個辛苦中,我們怎么做才能平衡自己的情緒和孩子成長需要的關系是最重要的。
我知道很多父母親一定想要對我說:老師,我控制不住自己。
我知道,所以我才想要對大家說:孩子是你生的,你最有資格去疼愛她,你也最有資格去管教她,但是請你在過多的情緒出來的時候,有一個自我覺察的能力,使你的沖動行為能夠出來的越來越慢,最后能夠出來的越來越少,以致最后達到沖動的行為不再出來、你能夠心平氣和的去跟孩子溝通。
這樣一個過程,同時也是家長成長的過程,不僅僅是我們帶養孩子的過程,只有家長的情緒管理能力越來越好,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夠更好。
為了孩子的成長,為了你的養育帶來孩子愛的回報,而不是使得她恨你,我在這里呼吁所有的家長,都來關注自身成長、情緒管理。
不要再采取家庭暴力對待我們的孩子,愛護孩子從管控我們自己的情緒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