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是初出茅廬的青年才俊,一個是資深的法醫,一個業界享有神探刑偵因為一個案件聚在一起,譜寫了一段江湖豪情的故事,他們因共同信念結下的深厚友情令人動容。
電視劇從一開始就埋下了灰暗的基調,每當到謎底呼之欲出,事情總會來了一個大轉折,重新變得撲朔迷離,黑暗中總有一只看不見的邪惡之手一次又一次地掐斷走向正義的道路,不法之徒繼續逍遙法外。
這是《沉默的真相》中的情節,在這部有著性賄賂,地鐵拋尸案,匿名爆炸案,報社頭條威脅等犯罪元素的懸疑劇里,白宇飾演了一個忠心正義的人民檢察官,從初出茅廬的躊躇滿志到中年時期的落魄孱弱,觀眾能直接感受到那份兢兢業業的熱切,也能感受到煙火人間的斗轉星移以及喜怒哀樂的可愛動人。
《沉默的真相》劇照
記得在以前,國內電視劇里充滿正義的公職人員似乎都是清一色只有鐵膽很少柔情的勇夫,所以在《沉默的真相》中看到的失魂落魄之中男性脆弱和擁抱落淚的真情,看到火鍋酒桌旁的肆意玩笑,觀眾們的共情不禁被激起,那些小小的共鳴隨之融入觀眾的情感中,隨人物悲喜而感慨萬千。
電視里有很多三兩聚餐的情節,有時是安靜的餐廳,有時是路邊的排擋,但最多的是火鍋店,有一次在火鍋店里,“酒肉朋友”調侃起江陽的老婆,拿著照片說比江陽大四歲的老婆是老姑娘,另外一個則笑談說對方不懂說話,這是姐弟戀。幾人笑語間從能引發觀眾的會心一笑。
從這些畫面中,除了可以看到劇情邏輯上的嚴密,也能深切感受到每個被塑造者的血肉豐滿。
到了大家津津樂道的找錢包情節里,那時江陽剛剛出獄,經歷了大悲大落的人生際遇后,幾個大男人互相安慰落淚,江陽忽然發現錢包不見了,左顧右盼,無助感涌上心頭,低頭的一剎那,感慨著生命即將逝去的凄楚,妻離子散的無奈以及生無所依的無助,在那一刻,終于找到一個微不足道的理由大膽哭一場。
觀眾對這一段看做是“壓死成年人最后一根稻草。”從另外一個角度上看,這種超越個人生命利益來守護正義不僅僅是一個脆弱平常人的初心,同時也包含著壯志未酬的悲苦,想必江陽獨自面對自己時也不禁會問:這么難,這樣的犧牲到底值不值得?
顯而易見的是,用生命守護正義到至死不渝的堅守簡單理解成一場生活危機是蒼白的。
如果需求層次真像馬斯洛需求理論的需求層次所說的那樣,需求層次依次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
當安全需要得到滿足后,機體被解放出來去尋求愛,獨立,尊重,自尊等。那么,在江陽生命受到疾患摧殘,基本生活無法保障的時候為什么都沒有放棄,難道不是先保證生存本能再去追求理想抱負嗎?
在這部電視里,白宇飾演的江陽的自我實現到最后似乎變成了懸空的追求,缺乏了生理需求(溫飽問題),安全需求(病重威脅)后,自我實現需求卻依然被擺到了第一位。
當疾病的威脅變成無法繞開的生命之重,但抉擇確實過于沉重,真正的人性會有這樣的選擇嗎?
實際上高級需求也許不是低級需求得到滿足后出現,而是在強迫,有意剝奪,放棄或壓抑低級需要及其滿足后出現(如禁欲主義,理想化,排斥,約束,迫害,孤立等的強化作用)。
此外,人類本能中還有著認知和審美的本能需要,只是這兩種本能需要并不像已羅列的需求層次那樣遵循發展規律,所以沒有排在其中。
比如劇中主角江陽分手和離婚,甘于忍受孤獨,這些都不是感情破裂導致的,是受到惡勢力威脅后權衡客觀利弊,基于保護的責任而做出的主動也是無奈的選擇,這種選擇便可以看做是需求被有意剝奪的一種高級意志的選擇。
因此不難解釋,當人們將實現人生理想和社會理想高度統一后,將信念價值看成是大于個人生命價值,那些看似常人無法做到的事情在他們身上就會變得自然而然。
拿白宇飾演的江陽來說,當初可能處于一種簡單的樂于助人,或者完成一件事來證明自己的能力,但是看到受害者的家人因為被冤枉導致了母親精神失常,其他的清醒的親友也將永遠地生活在他人的風言風語中受著煎熬,這些悲天憫人的共情力鼓勵他繼續堅持,此外當隨著自己的順藤摸瓜,真相逐漸浮出水面,那種為人聲張正義的深層渴望會超越個人的利益,重新建立社會秩序和保護法治變成強烈的內驅力。
在人的一生中,不管是青春年少,還是而立之年,人性中自然吸納的認知成長如同一股無法忽略的力量漸漸滲入一個人的價值觀。
如果說認知追求是人的一個類本能追求,在人的一生中都會自發地不斷成長,在劇中則可以理解為是對社會邪惡和正義較量的真相認知不斷促進正義感的成長和延續。
在另外一個死去的支教老師身上也同樣看到這一點,當他看到自己的學生最后一次無助地看向自己,心里的愧疚感就會油然而生,數次被威脅后仍舊不舍不棄地追求事情的真相。
本質上,這是一部正義與邪惡作斗爭的電視劇,然而,從查案過程中,看到男性對女性的體察和尊重,男老師勇敢保護女學生,檢察官也沒有因為所謂的破案大局而建議受到性侵害的女孩出庭作證。
恰恰是這些難得的勇氣和人性的光亮,讓和案件有關聯的人不再袖手旁觀,生出抱團,鼓勵,友善的同盟意識。
若將知情者曾經的退縮和妥協看做是人格弱點,而之后看到他人在獨立堅定的正確道路上前進時,他們也會加入其中,逐漸發展成一個被社會認同的健全人格。
很久以前,曾經看到很火的帖子,據說是一個華人母親寫的,她的兒子是賓西佛尼亞大學的學生,帖子反映或許在那些品格健全的人那里,他們的自我實現和個人利益之間存在著天然的矛盾關系,帖子題目是《心碎的媽媽》。
在《動機和人格》中也寫著:自發,流暢,不做作的人格均建立在健康的內在之上,但自我接納和自發性對于那些自我懷疑,自我改進中的成年人是困難的,所以一段長久的友誼,一份同盟式的志同道合情誼,能夠幫助我們脫離應對性的表演。
在最后當其他人親眼看到在黑暗勢力的威脅下受到傷害的女孩,父母,和其他善良的人以后,他們選擇幫江陽實現最后以死為代價的愿望,譜出悲壯的生命挽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