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主任,你好。
今天下午和女朋友聊天,說到以后遇見家庭財務危機時的處理方法,她覺得該從父母那里拿錢,問親戚借錢。我覺得那樣子不好,反駁說,現在社會信用制度已經建立,在可以貸款的情況下,就該問銀行貸款,而不是借錢。我給的理由有兩個:
第一,問親戚或者父母借錢,利息不好約定,高了,自己虧,低了,他們虧。
第二,借錢成功后,就要欠人情,人情債最難還,這才是我最怕的地方。她聽了,覺得我冷血,沒有家庭觀念,以后和我生活一定很累,我們誰錯了?
____________
無論生活在哪里,只要是正常的人類社會都有一只看不見的手在影響著自己的一些行為。這只手叫文化。
有組織科學方面的專家對文化下過一個定義,大意是長期積累下來的形成的一種共同的行為方式。簡單說,就是一些不言而喻的行為模式是比較一致的。最典型的就體現在婚喪嫁娶上,比如在農村,去參加婚禮服裝顏色是有講究的,你要穿錯了,很可能會成為村里的一個永久的段子。并且各地的一些細節可能還不一樣,除非你就想在當地當個怪物,否則得“入鄉隨俗”。
中國是人情社會,這也是我們特殊的文化決定的。人情兩個字總是習慣性帶上一個“欠”字。可見人情這東西也是講究禮尚往來的。欠了人情不懂回報,就是不通人情。人情最詭異的地方是,它不像市場上的買賣那樣有價格。舉個很微不足道的例子,請個鐘點工到家里,價格透明,干活給錢。你讓朋友上門幫忙大掃除,這值多少錢呢?算不出來的。借錢這件事一樣。銀行貸款利息一清二楚,找親戚借,就是欠下一次人情。
人情好的一面,它讓人有安全感和歸屬感,說明自己在世間還是有親朋好友的。市場經濟越發達,人情的需求越弱,理論上一個人的所有行為都可以帶著清晰的價簽,比如朋友借錢,拿出計算器算利息,朋友請幫忙,你開個合適的價格……但我相信一個正常人恐怕很難做到。無論親人朋友,如果明碼標價算得一清二楚,那也就不存在“情”了。哪怕“君子之交淡如水”再淡也有情在。
人情的那種剪不斷理還亂的曖昧,比冰冷的法律條文更加能把群體凝聚在一起。而群體意識是我們文化里最核心的特征,所以中國人特別講人情。
壞的地方就是不少人意識到,人情債算不清,很麻煩。先不說還人情債的問題了,領不領情都會讓人頭痛。有朋友送你東西,你若不要,這就叫不領情。但你確實并不想要,這時就很為難。領了自己不需要的東西,但這人情算是欠下了。
人情是一種十分詭異的存在,混合了情感和商品的一種古怪的東西。算得明白,傷感情;無視且不還,必然會有一種占了便宜的不安。
這么看,你和你女朋友都沒什么錯。有時欠下人情也是維系關系的一種手段。其實只要數目不大,時間不長,借錢的利息沒多少的,也的確是可以算清楚的。
借錢是一個比較敏感的行為。雖然現在銀行都在求人貸款,各種無抵押貸,無門檻網貸。如果不是特別必要,也不麻煩,就不必欠下這份人情。如果不得不出去借,最重要的是你得讓別人對借出去的這筆錢放心。
你有工作,固定流水,你一清二楚自己的還款能力,你告知具體的還款日期,那么跟親戚朋友借錢不難。你是需求方,你需要提前把別人最大的顧慮解決。如果你沒有確保無疑的還款能力,那么恐怕后果會很糟糕,說明你是在拿別人的錢去冒險,這是不義之舉,感情破裂是必然結局。
當然你女朋友肯定是冤枉你了。家庭的概念有大有小。把各種親戚都納入就是個大家庭,但多數人實際上關心的是自己的小家庭。所以不能就此說你冷血且沒有家庭觀念。
雖然人情很復雜,但也并非就有多難處理。不需要因為害怕欠人情讓自己看起來毫無人情味,也無須關心親戚朋友是否整天忙于盤點人情關系。以不變應萬變,你若正直坦蕩、坦誠待人,盡可能不麻煩別人,不得不麻煩的時候也記住這份情,同時力所能及地(這個請拿捏好)幫助有需要的人但不期待什么回報。那么游離于你生活之中的人情會怎么演變,比如是否會有朋友誤解你,無所謂,接受它。
上篇:她洗澡的時候嚎啕大哭
推薦:可以,隨便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