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案例部分內容節選自《精神分析式對話:從心理醫院到躺椅》。這本書的作者是沙格曼.卡亞金(Sagman kayatekin),是美國門寧格診所臨床心理學家,也是我參加的中美高級精神分析治療師連續培訓班的美方老師。他同為醫學博士的太太也同時被邀請在培訓中擔任美方教員。
當太太在臺上作報告時,他則坐在她的身后默默地支持。兩人在事業上的并駕齊驅,在精神上的相互愉悅,以及情感上的親密,都令我們羨慕不已。
沙格曼老師在30多年前,從土耳其移民到了美國,美國成為了他的第二故鄉。當他參與了中美精神分析培訓項目來到了武漢之后,遇到了求知若渴的中國同事們,他把中國當做了第三故鄉。
針過這個案例,我做了一些假設性的分析。我們可以在《精神分析式對話:從心理醫院到躺椅》這本書中了解到,在一家開放式的精神病院,住院醫生們如何結合精神分析的長程治療,對一個病人進行幫助,以及它能給病人帶來了什么樣的改變。通過案例故事(病人經過作者處理),可以讓更多的人了解精神分析治療是怎么工作的。
有人會問,精神分析治療在美國不是已經沒落了嗎?其實,這是一種誤讀。經典的精神分析,也就是一周4~5次的精神分析在美國沒落了,但用精神分析的思想去理解精神疾病,卻正在蓬勃發展。
實際上,我們現在幾乎所有的治療流派,包括人本、家庭治療、認知行為治療都源自于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就像一棵大樹,不斷開枝散葉,發展壯大。
艾爾30出頭,是一對富有夫婦的獨生子。他在多年認真工作后失去了動力,由此來接受長程的精神分析治療。
艾爾的母親,來自于一個富裕的移民家庭。他的外公從他的曾祖父那里繼承下家族企業,但遇到經濟蕭條幾乎破產。
艾爾的外公與外婆的關系很糟糕,聽說外公還有婚外情。外婆在50多歲時患病,后來一直由他的母親照顧。艾爾的母親是公認的好女孩。她學業優秀,后來成為了一家國際公司杰出的律師。
艾爾的爺爺擁有一家大型農場,但他是這個家族中最容易受騙,卻又非常勤奮的兒子。他娶了一個普通農戶家的女兒,后來生下了獨生子,也就是艾爾的父親。
盡管艾爾的父親在社交上仍然很笨拙,但在學業上卻很有天賦。他畢業于一所頂尖的大學,畢業后接管了家族的大型農場。因為他有商業頭腦,并且工作非常努力,把這家農場經營成了一家大企業。
艾爾的父親、母親在聚會上相識,約會幾個月后就結婚了。后來因為母親在孕期得了嚴重的并發癥而流產,從此失去了生育的能力。他們不得不從鄰近的貧困家庭那收養了艾爾。
艾爾在一歲時,母親發現他身體上有些不協調。她自創了一套康復計劃,并在艾爾身上實施,似乎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看起來,在母親的幫助下艾爾第一次得到了修復。
艾爾在3歲時,父母試圖把他送進一家精英幼兒園,但他在那里極度不適應。不得已,父母把他帶回了家中,不再強迫他去幼兒園。
同時,母親邀請另外一個移民家庭進入到他們的大房子。這個家庭的父母負責照顧家務,而他們兩個幼小的孩子就成為了艾爾的同伴。艾爾的父母似乎給他建立了一個類似于幼兒園的寬松的環境,艾爾第二次被修復了。
艾爾上小學時,這個移民家庭為了他們的孩子可以上學,不得不離開這座大房子,這對艾爾來說是一次痛苦的分離和喪失。不過幸運的是,他在小學階段風平浪靜,學習優秀。雖然他性格內向,但總體來說,他是班上最聰明、最有前途的孩子。
進入青春期,艾爾發現他無法跟同伴建立友誼,無法融入一個小團體,也無法理解同伴之間的競爭。他變得孤僻而具有攻擊性,常常自以為是地挖苦和貶低別人。
青春期所帶來的身體上的強烈變化,以及在人際關系中的挫敗,對他的學業產生了許多負面的影響。他不再是班上的第一名,這讓他的自尊降到了谷底。
這個時候,他的舅舅被邀請進入到他的生活中。舅舅實際上是一個生活上的失敗者。他在大學輟學之后,做生意投資失敗,然后進入了艾爾的家庭。當他需要去克服自身的問題,努力與同伴建立關系時,父母又一次為他提供了一個好友一樣的男性角色陪伴他。父母用他們的方式第三次幫助艾爾修復了他在人際關系中的問題。
艾爾跟任性的舅舅混了一段時間之后,覺得無聊,然后選擇去當地一所大學讀書。在這里他變得越來越孤立。
父母之間的關系也變得越來越糟糕。他雖然與母親保持著極為親密的關系,并且了解她生活中最隱私的一面,而在另一方面卻對父親充滿了敵意。在當時,父母似乎都有婚外情,這讓艾爾愛恨不能。
艾兒勉強完成了大學的學業。畢業后,試圖在一家銷售公司工作,但幾個月之后被解雇。他曾經想去讀研究生,希望自己能夠有所成就,可是在一年后被學校開除。
在25歲時,艾爾感覺非常茫然。他不僅在工作和學業上都是失敗的,而且無法跟人建立親密關系和友誼。他發現自己可能有嚴重的問題,并且他的家庭或許也給他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他決定離開父母,搬到另外一個省做志愿者的工作,并且同時開始了精神分析治療。
我嘗試針對艾爾的成長經歷,以及他的家庭環境來做一些假設性分析。這個分析的過程,或許可以給父母們帶來一些啟發。
通常我們了解一個人的人格是如何形成的,是如何發展到現在這個樣子的,我們可能需要至少回溯到這個人以上的三代人。
艾爾的母親在成長過程中,經歷了父親破產,目睹了母親在生病后的無助與絕望,以及父母之間糟糕的情感關系。她沒能從父母的關系中學習到如何建立親密關系,并且在無意識中,在自己的親密關系中復制了父母的關系模式。父親有婚外情,而在她的婚姻中,他們夫妻二人都各自出軌,卻仍然維系著家庭。
作為家中的長女,她成為了調節家庭關系矛盾的核心,并且承擔起了照顧母親的責任。而實際上,這個部分的工作更應該由她的父親來承擔。
同時,因為父親在家庭中是一個失敗者、不負責任的形象,她的弟弟完全認同了父親,也成為了一個失敗者:學業無成、無法工作。
艾爾的母親邀請弟弟進入她的家庭,陪伴她青春期的兒子,艾爾同時認同了這位舅舅,最終他也成為了像他的舅舅那樣,學業失敗,工作挫敗,一事無成。
從出生順序來看,艾爾的母親是家中的老大,艾爾的父親則是家中的獨子。獨生子女的身份,他既是家中的老大,也是家中最小的那一個。在父母之間,可能也會存在著某種競爭,而在家庭事務中,似乎總是最會安撫別人的母親說了算。
總體而言,對于艾爾的養育,確實是母親做得決定更多一些。在艾爾一歲時,他出現了身體上的不協調,母親用了自創的康復計劃,幫助他第一次得到修復。
在以后的成長中,艾爾遇到了一次次人際關系的挫敗而退回到家庭中,母親總能夠用她的方法幫助他解決。比如邀請一個寄養家庭進入到他們的家庭,幫助他找到了童年的玩伴,或者邀請自己待業在家的弟弟陪伴青春期的兒子。母親用她的方式把孩子牢牢地留在了自己身邊。
父親對于這個家庭的缺位或者忽視,沒能把孩子從母親身邊分開,也無法幫助孩子邁向更為廣闊的世界。母親的愛對孩子來說是吞噬性的,讓孩子一直籠罩在母親的保護下,就好像生活在母親織就的“繭房”里。
父親的家庭遠沒有母親那么顯赫。艾兒的爺爺曾經被人稱為“傻瓜”,這對父親可能是一段令人羞恥的歷史。后來父親學業優秀,并且將家族農場成功地經營成了一家大企業,終于揚眉吐氣。
艾爾似乎沒有從父親身上學習到他這種不服輸、拼搏的精神,卻認同了父親對于優秀的追求。這體現在他小學階段,學習非常優秀,而在進入青春期之后,當他不能夠成為第一名時,讓他無法承受由此帶來的挫敗。
艾爾有一對極為優秀的父母,母親是成功的律師,父親是一名成功的企業家,這更增加了艾爾的挫敗感。似乎他無論怎么努力,都無法超越父親,同時擺脫母親的控制。
從艾爾的出生來看,他是一個被親生父母拋棄的孩子,在一歲時還出現了一些身體協調上的問題,可能在他的基因中也存在著先天不足。另外,曾被親生父母拋棄,可能讓他在與人建立親密時會有極度的恐懼,因為他可能隨時會被人拋棄。
他的父母在他被領養之前流產,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在潛意識層面,他們或許把這個孩子當成了替代小孩,這可能會造成孩子身份上的認同困難:他究竟是誰?他的親生父母是什么樣的?
在養育艾爾的過程中,母親可能也會受到前面流產孩子的影響,對他也會有過度的照顧。母親的擔心,也會把這些不安全的感覺傳遞給孩子,阻礙他邁向外部世界,敢于冒險去探索未知。
在這個案例中,表面上來看,艾爾的母親是極為稱職的,而經由家族的隱性力量,以及父母關系的破裂,父親功能的缺失,母子關系的粘連,在這整個系統的作用下,培養出了一個無用的艾爾,最終讓他失去了活著的意義。
從艾爾的身上,你是否思考過,怎樣給孩子營造一個健康的家庭生態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