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卡夫卡的名短篇《判決》中的末尾,父親對兒子進行一番言語激烈的批判后,判決兒子從此消失。于是兒子立即逃走,像落魄的乞丐一樣垂掛在橋的鐵桿上,慢慢體力不支掉了下去。
這篇文章從文學的角度上解讀了很多豐富的意蘊,但不管從什么角度解讀它,讀者都一致認定那是一個醉心于權力壓制的父親對兒子進行迫害的故事。在心理學的角度上看,這種做法的有一個通俗易懂的詞語,那就是控制欲。
控制欲有很多的面孔,直接的命令強迫,比如你今天必須把我做的早餐吃了;將自己的想法強加給別人,如你不結婚的想法是錯誤的,結婚是人類的歸宿,人人都像你不結婚,人類該滅絕了;比如,懷疑伴侶背叛自己,查伴侶手機,跟蹤伴侶外出行蹤等。
控制欲強烈的人難以容忍別人不認可他們的說法和做法,總是試圖將局面牢牢控制在自己能夠左右的范圍之內,說到底,他們還是過于沒有安全感的人,驚懼面對意外和沖突。
控制欲強烈者缺乏穩定的自我,總想著別人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別人的順從可以保證讓自己體會到存在和力量。
在《隱秘的角落》中有一個場景:朱朝陽的媽媽端著一杯牛奶讓朱朝陽喝下,好讓她早點洗碗,但是因為牛奶太燙了,朱朝陽告訴媽媽放涼一些再喝,他的媽媽頓時惱羞成怒,反倒責怪兒子違逆了她的意愿,還不斷數落孩子父親的種種不是,朱朝陽看著激動憤怒的母親不得不將牛奶一喝而光。
僅憑這樣一件小小的喝牛奶事情就可以激怒朱朝陽的母親嗎?當然不是,這一幕的發生看起來莫名其妙,實則有著是必然的依據。
由于婚姻的不幸,被動離異,這位母親將對丈夫的怨氣和情感需求不足造成的身心壓力轉移到了兒子身上,若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不符合心情的風吹草動,心里本來積怨的怒火就如同膨脹的火球一樣噴泄而出。
在朱朝陽和他的媽媽之間,父親的缺席變成了傷害母子關系的隱患外,還和媽媽為了兒子放棄個人幸福的行為有很大的關聯。
她對追求她的人提出的條件都是以兒子為先,一切的行為都要讓步于兒子的成長和學習。這種一而再地過度犧牲背后是對兒子進一步的情感索取,不但不利于孩子的成長,也會進一步損害兒子對自己的信任。
朱朝陽的媽媽對他付出越多,他為了抵消掉虧欠感不得不迎合媽媽,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后來通過撒謊和疏離媽媽來獲得喘息的機會。
在和母親長年累月的互動關系中,這種模式逐漸固定下來,母親早已習慣兒子對自己的順從,兒子時不時的反抗和不滿,則被母親認為是對自己的背叛。
如果說自由表達是人的天性,尤其在兒童時期更應該被鼓勵,當這些自由被壓制,表面變得風平浪靜后,那些力量變成了什么,又以什么形態存在呢?
這種表現大概有以下三個情形:
1、孩子已經認定接受愛是有條件的,接受意味著自己受制于他人,因此會變得拒絕接受別人的給予和付出,如果表現在親密關系中,就會不斷在關系中試探,不愿意相信自己能夠擁有真實情感的可能。
2、習慣了迎合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拒絕他人的求助,甚至是別人的無理要求,內心會產生愧疚感,難以擺脫委屈求全,自我貶低的心態。
3、成長中長期處在這種不良的關系模式中,長大后進入親密關系時,會不由自主地陷入一種負面的強迫性重復的怪圈,變成一個關系的破壞者,表現為:在每一段感情發展都沒有好結果,而分開的原因總是自己不斷在關系中不斷試探對方的底線,若怒對方,把對方趕出自己的關系才善罷甘休。
最后一種也成為了強迫性重復行為,發生的根源是雖然時過境遷,情感受害者內心仍然一直存在著把自己遭受過的傷害修復過來的愿望,小時候受到過家長過分的控制和約束,內心受過的傷在身體內潛伏。長大后就可能會找那些有控制欲的人做自己的伴侶,期待通過對小時候熟悉關系模式的重復獲得情感翻盤,到最后往往會發現這條路是走不通的。
或者在潛意識中,認定自己是不幸福的,找一個控制欲強的人相處,然后破壞和對方的關系來證明自己的認知是正確的,以此獲得情感上的滿足。
例如在夫妻關系中,男方通過女方的不愿意公開自己手機聊天記錄的行為來懷疑女方背著自己和別的異性交往,雖然理智告訴他,妻子有保護隱私權的權利,可是心理上總想著一定找點證據來證明自己的想法是正確的。有一天,在他的無理取鬧和無盡糾纏之下,女方終于受不了,果真找了別的男人。如此一來,男方就說,看吧,我看你就是那樣的人。
這個行為在關系中叫做投射性認同,即一個人誘導他人以一種限定的方式來行動或作出反應的人際關系模式。
控制欲有巨大的破壞力,阻礙自己的發展,也阻止自己的人際關系發展,如果我們自己是有強烈控制欲的父母或不得不面對控制欲強的人,該怎么辦呢?
如果是一般的社交關系,遇到專制苛刻的人,可以和對方保持界限,和對方保持一定的物理距離來保護自己。
如果是自己是控制欲強烈人,應該下意識地控制自己的言行,在字條上記下,每當自己有類似的心理體驗的時候,自己的腦海想到的是什么?
例如一個母親說,我的孩子不愿意吃我做的早餐,我覺得我的努力又白費了。
她給孩子的反饋是:不吃浪費,以后我再也不做了。
她的體驗是:自己的努力被忽視了,我這么辛苦他居然看不到,好受傷。
辨別情感體驗:孩子不吃早餐可能是迫切想到學校去,因為前一天有好玩的事情等著他,或者厭倦早餐的口味,但又想不出吃什么,只好暫時沉默。
如果把怪責孩子不吃早餐的說法換成一個約定,和孩子前一晚約定,如果不愿意吃早餐,提前說,好讓自己不需要準備。這樣避免浪費,也可以省下一點時間。
這樣既征求了孩子的意見,也減輕了自己不被重視的憂慮感,其實,那些憂慮并不是外在添加的,而是早早存在腦海中了,那些潛伏在情感中的憂慮很容易被極小的事情激發,進而對他人發起攻擊。
父母頻繁的壓迫言語和行為會給孩子造成了壓迫感,同時也會讓他們產生愧疚感,顯然,這和父母教育的初衷是相違背的。
當父母到孩子不認真學習,背著自己玩手機游戲,之前可能第一時間是憤怒,忍不住破口大罵。當認識到這些憤怒的根源并不全部由當下的事情發生時,每當這個時候,我們就要對腦海中那個發怒的自己說:等等,那是我過去的經驗,我不能被過去的經驗綁架了,我要冷靜下,找出孩子這樣做的原因。
通過鼓勵自己和孩子進行溝通,了解孩子的內在需求:玩游戲是學習太難了,太累了,游戲可以暫時讓孩子擺脫心理壓力。
父母需要建立的另一個認知就是,每個人都有自我發展的內在需求,與進步者為伍,自己主動變成進步的人,是人們對自己的期待和渴望。對孩子來說,獲得好成績可以讓自己有良好的情感體驗,本質上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厭棄學習。只是在學習成績上受挫,受到老師批評,作業太難,父母經常以作業為由責怪自己等等一系列行為都在削弱孩子持續學習的動力。
冷靜地經過一番順藤摸瓜的分析后,父母可以根據孩子的需求調整自己的方法,和孩子一起度過這段難熬的時間,約定玩游戲時間和條件,在學習過程中取長補短,在孩子獲得好成績時,進行出其不意的獎勵。這些都是補救的方法。
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來打破原來不良的交流模式,即使付出的努力達成的現實和期待有些差距,即使內心有落差,可世界一直都是循序漸進發展的。接納規律,也是接納我們在向好的進程中的所獲。
在《隱秘的角落》,成績優秀的朱朝陽在母親時而驚慌失措,時而惱羞成怒的控制中成長,小心保護著自己的自尊,變得聽話乖巧,那是他犧牲自己的快樂為代價的,母親一直把他的學習成績看成是最重要的事情,不允許他進行正常的社交關系,讓他變成一個獨來獨往的孩子,在同學中間顯得格格不入,朱朝陽把內心的孤獨和自卑深深地藏在內心,變成一個心事重重,心思謹慎的孩子。
相信父母根本不愿看到自己的孩子像劇中的孩子朱朝陽一樣活得如此艱難。在自尊的角度上,父母在保證愛和規則之間不斷尋找平衡才是最重要的,盡可能在保證給予孩子愛的基礎上,建立一套規則,愛和規則可以幫助父母和孩子達到關系的平衡,不做控制欲的父母,給孩子提供源源不斷的持續學習力。
●作者其他精選文章
《眼光普照》下不被看見的我
白宇在《沉默的真相》找錢包時的內心活動
為何打破邊界會產生厭惡感?
《海上鋼琴師》從拋帽子到合理化期待
如花在《胭脂扣》中為何選擇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