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朵花都有自己盛開的理由”,這是在《讀者》上看到的一句很溫暖的話。當再一次被問及關于心理學的意義的問題時,我想到了這句話。
高考完填志愿,不知道為什么,就填了心理學專業,自此與心理學結緣已經超過十年。剛開始,學習心理學,覺得可以以另一種“醫術”去治愈人們,然后逐漸學習的過程中,發現心理學是助人者自助。我希望這世間的花朵能夠盛開,首先要做的是綻放自己。如果我自己都沒有能力綻放,又何談幫助他人?
其實畢業以后有一段時間,我做的是HR的工作,跟心理學的關系并不大。之后在生命逐漸行進的過程中,種種內心的沖突與問題叢生,尤其是在結婚生子之后,所有的問題仿佛一夕之間就暴露出來了。于是,我們又重新接近了心理學。接受過一對一的咨詢,也參加過各類型的工作坊,在不斷地學習與體驗中試著去療愈自己。
然后,我發現一直以來,我都沒有勇氣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我過的是父母、大眾眼中安穩的、正常的生活,有一份穩定薪水不錯的工作,有一個正常的家庭。
在這種安穩和正常之下,我忽略了其實我內心對現有的工作并沒有多大的熱情,在職場上也常常讓我覺得很“耗”。于是,我在業余時間開始了大量的讀書、寫作,無論是心理學還是非心理學的。直到有一個合適的機會,我辭掉了工作,成了一名自由寫作者和心理咨詢師。
自由職業并非想象中的輕松,面臨的壓力常常很大,不管是經濟上還是心理上的。但這一次,因為是自己的選擇,就這么一直走著。
從最開始的沒有收入、沒有咨詢,到現在有相對比較穩定的寫作和咨詢收入。很多次,我都想要縮回去,縮到那個曾經安穩的殼中,我的老東家也曾幾次邀我回去,不能說沒有動搖。人的成長就是這樣,進三步退兩步,無法一直斗志昂揚,無法一直信心滿懷。
只是,我也無比清楚地明白,也許做自己想要做的事,就是這一次機會。如果放棄了,可能也就這樣了。所以,如今我依然在做著心理學的工作,和我的老師一起,運營一家心理咨詢工作室。
我主要負責心理文章的撰寫和接咨詢。是什么樣的動力支撐著呢?我想是一個模模糊糊的信念,會覺得這樣的工作是有意義的。跟隨著老師去全國各地開工作坊的時候,我親眼看見了很多人,聆聽到了他們生命的故事,我想有很多人是需要心理咨詢師的存在的。
我也見過重度抑郁癥患者從一開始戴帽子、戴口罩,眼神躲避他人,到露出真誠燦爛的笑容。那一刻,我想就是一朵花的開放。會讓我們覺得我們的工作真的很有意義。
在這個過程中,也遇見了很多對心理學感興趣的伙伴,他們熱切地期望自己成為一名助人者。我仿佛看見當初剛剛學習心理學的自己。天真、熱情又充滿希望。只是越學習,越發現所學的那些理論并不是最重要的。
而很多人都是在這樣的誤區中,我自己也曾是如此。我以為只要我懂得足夠多的心理學理論、知識,就能幫助到我的來訪者,其實那有時候反而會造成一種傷害。因為人不可能在冷冰冰的知識中完成療愈,只有在充滿情感的實際體驗中完成。
很多人私信我說,老師我想成為一名心理咨詢師,我應該看哪些書,考什么證。似乎讀完這些書,考完一個證,就能做心理咨詢工作一樣。
其實這是一種大大的誤解,心理咨詢師的工作的特殊性在于,很多時候它發揮作用的并不在于這些條條框框的知識和理論,而是咨詢師本身具有的人性,能給予來訪者的抱持和互動體驗。所以,我會建議,想成為心理咨詢師的人可以先去自己接受心理咨詢,去自我成長。
目前,我就走在這樣的路上,每年會學習一些新的技術,在這個過程中,去關照自身的成長,處理舊有的坑洞。否則,當面對與我有類似坑洞的來訪者時,可能我就不自覺地跟著掉進去,到時候,于咨詢師、于來訪者都是種傷害。可以說,心理咨詢師的工作也是一個需要良知的工作。
從商業的角度來說,我們希望來訪者多來咨詢,可是從來訪者成長的角度來說,如果一個人一直來咨詢,也是種依賴,只不過在咨詢室里找了另外一個“媽媽”,對于成長毫無益處。所以,堅守住自己的職業倫理非常重要。
也許每個人來這個世界上,都是有自己的使命的。而內心激發著我不斷去做去跟隨的,大概就是我的使命所在。今后的路上,依然少不了的是自我的成長,以及助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