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國慶節,家人小聚。我正在忙著用手機回答壹心理的問題,姐姐問我:在干嘛,那么專注!我回答完畢,說:我向你們推薦個APP吧,叫壹心理!
哥哥說:現在這么多的APP哪里看的過來呀!你說說這個有什么好?你學了這么多年心理學,說說心理學對普通人的用處。
我忙說:我正巴不得向你們安利一下心理學呢!
我把普通人了解心理學的好處分為三大點,且聽我細細講來。
首先,心理學能讓人活的更好,更幸福!
姐姐疑問道:心理學不是給有精神障礙的人看病用嗎?
我:不不不,心理治療只是心理學的一個小小分支,傳統心理學的目的是如何將一個人從心理亞健康和病態恢復到正常狀態,但近年來,心理學的研究服務對象更著重于普通人。
2000年積極心理學正式誕生,研究的就是人怎樣才能擁有真正的幸福,許多人經濟富足卻不快樂,覺得人生沒有意義,那幸福感,意義感究竟是什么?怎樣才能獲得它?這就是積極心理學的研究主題,而積極心理學的目的是如何讓一個人從普通的心理狀態提升到一個可以活出自我的狀態。
有一個心理學家叫塞利格曼,他認為認知訓練可將消極的解釋風格轉變為積極的風格,這對身體和心理健康均有益處,這一觀點成為他現在的積極心理學體系中的核心。
了解一點積極心理學會更好的應對負面情緒,有8種常見的負性思維,比如自我打擊、消極設想、覺得自己不如別人等等都是負性思緒。
它們會降低健康和幸福感,對心理學的了解可以幫助我們更好的體會自己的感受,從而與自己的情緒和諧相處。
在生活中,我們要學會識別想法和感受,想法和感受常常導致甚至加重負面情緒的來源,從一個新的角度來觀察自己的思維和感受,只是去識別和觀察,不是控制它,反駁它。
接納也不是強迫自己接受我們的痛苦,而是更多的接納自己的態度,培養對自己的慈悲,從對自己的全然接納開始。
姐姐,比如你說和婆婆相處不愉快,你就可以從這個方面入手,覺察自己的情緒,看看自己什么需求沒有被滿足,不帶情緒地去表達,有可能你以后不再被這個問題困擾。
姐姐若有所思地點點頭。
“哥,你不是有高血壓嗎?而且容易急躁,平時還要吃藥,了解一些心理學,可以改善你這些癥狀。”我轉頭面向哥哥。
哥哥眨了眨眼睛:“有這么神奇嗎?”
有心理學家曾指出在某些人格和具體疾病之間存在著非常直接的聯系,許多醫生將致癌因素與不會表達憤怒,恐懼和焦慮,還有絕望,無助和抑郁等感覺聯系起來,研究顯示許多同樣的特質也與心臟病有關。
用行為療法教會一些易患癌癥和心臟病的人,以更輕松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情感,教會他們如何應對壓力,打消他們的情感依賴,讓他們更加自立,換句話說,教他們過更為健康的生活。
另外針對不同情況使用不同的方法,如果我們有明顯的身體癥狀,可以進行正念冥想的練習,幫助自己學習覺察和面對負面情緒時的反應,保持對身體的覺知。身體狀況越來越好呢!
哥哥說:看來真需要了解一點這方面的知識啦,我有時候很生氣但總忍著,讓自己很急躁,看來不好。
一直沒說話的侄女問我:“姑姑,了解心理學對我有什么用呀?”
當然有用了,還特別重要呢!你不是快畢業了嗎?在實習階段,初入社會和職場,心理學可以幫助你更加自如的處理人際關系。
人際關系中的很多問題其實都可以轉化為個人邊界的問題。個人邊界是指我們建立起來的身體的、情感的、精神的界限,用于保護我們不受他人的操控、利用和侵犯。
健康的個人邊界,是對自己的行為和情緒負責,而不是對別人的行為和情緒負責,明確你的個人邊界,你自己的感受比別人的需求和感受更重要。
侄女問:這句話怎么聽著有點自私呀?
我回復:我們的文化要求我們過多的考慮家人、朋友甚至于陌生人,但首先我們要明白的就是先自愛,再談愛人。
尤其對你們這些年輕人,因為是新人,常常不自覺地討好別人,而放棄自己的邊界,別人并不會因此而喜歡和尊重你。
如果別人提出冒犯你邊界的請求時,生氣其實是一種非常好的方法。
我原來剛上班的時候總因為擔心惹別人不快,而不去表達自己的感受,自己委屈不說,反而讓別人覺得我軟弱可欺。后來學了心理學,我一步步嘗試著表明個人界限并適當的拒絕,反而與同事領導的關系越來越融洽了呢!
侄女說:姑姑,你剛才講的對我太有用了!實習時,有人總把不是我負責的推給我做,做的不好,還挨批評,原來是我自己沒守住自己的界限呀!
姐姐說:你說的這些還真挺有道理,我看你已經說了三點了,讓普通人生活幸福,有利于身體健康,有利于處理人際關系。你說的那個APP給我裝上吧。
我說:好啊,其實了解心理學的好處遠不止這三點,比如可以獲得個人成長,變自信,不糾結等等,好處多著呢!閑暇時常看看壹心理吧,專業的心理平臺,內容很豐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