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中信出版(ID:citicpub),作者:阿信,原文標題:《菜市場,南方就是比北方好,不服來辯!》
南北之爭,似乎總是硝煙不斷。
你永遠都不知道,南方人和北方人,會為一件什么不起眼的小事掐成一鍋粥,還誰都不服誰:豆腐腦究竟是該吃甜還是咸?火鍋蘸料應不應該放麻醬?哪邊的冬天最冷……
但在下面這件事情上,幾乎沒啥爭議,北方人民一致表示妥妥地服氣:
10月份,繼年初的“南方菜市場的服務太到位了”之后,南方人民再次因為菜市場喜提了今年的第二個熱搜,引來2億吃瓜群眾的強勢圍觀。
南方的菜市場究竟能有多貼心?上視頻:
南方的小伙伴看完后云淡風輕地表示:“這就是生活……”
而北方的小伙伴則遭到了靈魂上的雙重暴擊:“啥?10塊錢的牛肉都能賣(暴擊×1)?老板還管切絲、還給你腌好(暴擊×2)?”除了羨慕還是羨慕。
一個菜市場,咋還搞起了劃江而治了呢,就不能讓南方的攤主們一統天下么?
一、在南方菜市場,你會被寵成王子和公主
古龍曾說,一個人如果走投無路,心一窄想尋短見,就放他去菜市場:“夫菜市場者, 是集市里最神奇的地方。”
美食界大咖蔡瀾也說:“逛菜市場是最享受的時候,有如追求女人。”
不過你得注意他們說話的前提,可都是的南方菜市場。
削皮、切絲、切塊、切段,只要你開口,南方攤主都會笑容滿面地完成。
山藥去皮切塊,怕你自己弄得手癢;哪怕就買一根玉米,都可以幫你剝成粒,就怕你自己回家收拾起來太麻煩。
南方攤主的心思有多細膩?去菜市場買條魚,攤主除了幫你刮魚鱗、清理內臟,還會提前問你準備怎么做,他好幫你片成魚片或者改花刀。
最后,還不忘幫你抹好鹽,魚肚里放一把姜絲,再給你送幾把香蔥。
雞爪直接幫你把腳指甲剪干凈:
買蝦去蝦頭挑蝦線,這些都是分內該做的。
有空的話,不是在他店買的東西也幫你削皮切片剝粒,服務細致到北方人看了直呼離譜:
這里,是王子公主養成地,你負責貌美如花,老板負責服務到家,感受到的只有無微不至的寵溺。
當然,也有北方的小伙伴覺得,那肯定是因為你是大主顧,買得多、菜價又貴,老板覺得有賺頭才樂意幫忙。
但其實是你想多了,哪怕是一根香菜,老板也會一視同仁,仔細包好,稱出它的重量:
除了香菜可以按根賣,土豆、口蘑也可以按個買,甚至連藕,都可以只要你指定的那一節:
再小那都是生意,來了你就是上帝。
圖片|伊麗莎白骨精啊-攝
但以阿信的在帝都的親身經歷來說,你拿三根香蔥,就會遭到老板們無情的白眼:“這么點,怎么稱?賣不了!”
讓人不禁懷疑,南方攤主們做生意那是真舍得下本錢,稱重用的都是實驗室級別的精密儀器!
在北方買菜,首先感受到的,就是計量單位的沖擊力:
一扇排骨、一捆蔥、一車白菜……
如果說南方人買菜,是按頓,那北方人就是按噸。
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你還敢提出像南方菜市場削皮切絲剁肉末的細致要求,上演的只能是魯提轄拳打鎮關西那樣的一出好戲:
不少北方網友都感嘆,在俺們那嘎達,要都按照南方人民的那樣使小性兒,土豆和你,老板只能削一個……
問題是,都是賣菜,為啥南方可以只買一點還給你處理好,北方就死活都不行呢?
二、北方人究竟有多能吃?
造成南北菜市場差異的第一個直觀感受就是,北方人,貌似比南方人更能吃。
在中國,存在著這樣一個公認的地理衰減律:從北到南,蟲子越來越大;而從南往北,則是飯量越來越大。
對于一個北方人來說,吃自助什么時候停,取決于他的良心而不是他的胃。
“在廣東才知道餃子還能論個賣,1塊2一個,我足足吃了50塊錢才停嘴。”山東漢子大剛把第12個蝦餃塞進嘴里,從堆成小山的蒸籠里起身離開,準備去腸粉店吃下一頓早飯。
如果你問東北人為什么飯量大,他會信誓旦旦地告訴你,在東北飯量小活不過冬天。
廈門菜市場“八市”小紅書?孤獨星球雜志
這并不是空穴來風。
根據伯格曼法則,動物的體形會隨著生活地區緯度或海拔的增高而變大。高緯度地區的人需要補充更多熱量,用于勞作以及御寒。他們的食物消耗特別是碳水化合物,要高過低緯度地區。
全球范圍內也是如此。據作家張佳瑋考證,19世紀作家丹納曾在《藝術哲學》中表述,希臘人只需要一個洋蔥、一個魚頭就能過一天;19世紀一個倫敦人一天吃的,可以養活六個雅典人。
在緯度更高的俄羅斯,午餐要吃一盤鱘魚、兩份龍蝦湯、烤小豬和千層餡餅的俄羅斯大嬸,還少不了一份糖漿蛋糕當甜點。
巴塞羅那·波蓋利亞市場。小紅書?腦花
吃得多,買菜的分量也自然要比南方多一點。
另外,中國地理學會首任會長張相文于1908年首次提出以秦嶺—淮河一線作為我國的地理南北分界線,而這條線剛好與一月平均氣溫零度線相重合,是越冬作物是否存活的分界線。
因此,南方有著更好的農業條件,一年四季物產豐富,隨吃隨有,每天都有新鮮的菜肉上市,氣候條件也決定了不能囤積太多的菜肉,不然極易腐壞浪費。
而北方,在物流還不發達,“南菜北運”還不成熟的時候,冬季幾乎沒有太多可供選擇的蔬菜,加之天氣寒冷干燥,有利于菜肉的天然存儲,所以一次性囤夠數月的用量,更加實惠可行。
所以,飲食習慣和消費傳統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南北方菜場售賣在起量級別上就存在一定的初始差異。
三、被逼出來的好服務
但這似乎也不能解釋,為啥南方菜市場的服務,就是比北方的細致、貼心。
難道是因為北方人更善于切菜,而沒有這方面的需求?其實不然:
2014年的《科學》上就發表了一篇論文,認為中國南北方之間由于氣候、地理和歷史等因素的綜合作用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從而使得南北方人在做生意這件事情上,產生了截然不同的兩種態度。
例如,在《南北經濟思想的差異與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一文中,作者雷鳴就提到,中國古代的大部分時間,政治中心都在北方,因此北方重農抑商的觀念根深蒂固,對于屈尊追逐蠅頭小利這種事情十分不齒。
而南方屬于丘陵地區,多山多水少地,使得他們不得不另辟蹊徑,自謀生路。也因此流傳下來了關于南方生存條件惡劣不少的俗語:所謂 “少不入粵 , 老不入川” ,而浙江則是“七山二水一分田”的絕地,在徽州則有“前世不修,生在徽州,十三四歲,往外一丟”,明人張瀚說:“(江西)地產窄而生齒繁, 人無積聚, 質儉勤苦而多貧, 多設智巧技藝, 經營四方, 至老死不歸。”
例如,從唐代始 , 廣東人就陸續前往南洋、澳大利亞和南北美洲等地,開辟草菜,從事商業經營。
善于經商,幾乎是不少南方人的一項基因優勢。所以魯迅先生才會說,“北人憨厚,南人精明”。
由于家貧地薄,往往也決定了南方人更善于從小本生意起家,一步步做大。例如,現今的泰國首富謝國民的父親,就是靠8個銀元的菜籽生意起家,創辦了正大集團。
謝國民(右一)和父親
潮汕的《豆仔歌》里就說道:一粒豆仔圓又圓,挨做豆腐變做錢,人人呾俺生意小,小小生意會發家。
因此,再小的生意,不怕苦、不怕累,把自己低到塵埃里也要做好做精,在南方幾乎是一項全民共識。
在《美國華人史》一書中就曾提到,早期的美國華裔群體,幾乎被排除在所有的正式工作之外,只剩下一項又累又臟的活兒:洗衣。
19世紀舊金山華人洗衣店繪畫。圖:美國《僑報》
可即使是這樣,男子中國南方的移民群體卻迅速從中發現商機,從而壟斷了美國的洗衣房業務,從而發家致富。
而《近代上海飯店與菜場》一書中就提到,菜市場是近代社會發展的產物,上海在開埠前,并沒有專設菜場,與江南城鎮的傳統集市一樣……開埠之后,城市面貌和社會生活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近代意義上的菜市場也隨之出現。
改革開放之后,南方更注重服務、注重細節的優勢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展現。
山東大學的郭妍及中國人民銀行濟南分行的張立光2018年在《我國區域經濟的南北分化及其成因》一文中就提到,北方改革滯后,市場化程度不夠高。
同樣是和生活息息相關的便利店數量,排名前十的數量也是南方居多。
由于歷代以來都靠近政治中心,北方往往更習慣于以行政的方式思考,這樣一來多少會導致市場意識淡薄。
換句話說就是,“我只管賣菜,憑什么給你切菜?”
陳曉卿曾說,“其實了解一個城市的最好方式,是去看它的菜市場。名勝古跡是‘西裝革履’,裝扮得很好。但是菜市場裝不了,它想裝都裝不了。”
在各種在線買菜APP越來越多,買菜越來越方便的今天,菜市場存在的價值是什么?
也許就存在于人與人之間這種無微不至的、有人情味的服務與交流當中吧。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中信出版(ID:citicpub),作者:阿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