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ToB行業頭條(ID:wwwqifu),作者:馮海陽,編輯:不萌,原標題《“混合云”會是云計算的下一個戰場嗎?》,頭圖來自:pixabay
從前些年開始,有一群人就把混合云定為云計算最后的模樣,百年巨頭“IBM”就是其中一員。
2018年,IBM宣布以334億美元收購云計算開源軟件提供商紅帽,決心轉向云計算和人工智能,成為開放式混合云的推動者。
隨后又在今年10月8日,IBM宣布將年營收190億美元的傳統技術服務業務剝離出去,以便更專注于云計算和人工智能相關業務,徹底將未來壓在混合云上。
除此之外,思科在今年初也宣布以2.6億美元收購混合云環境應用管理解決方案提供商CliQr,著力發展該賽道。亞馬遜AWS、微軟Azure、谷歌云計算,以及國內的阿里云、天翼云、華為云、UCloud等等,也早早入局。
看得出來,混合云已經成眾多巨頭重要的發展戰略。混合云會是云計算下一個戰場嗎?如果是,這次又會是誰稱霸云計算市場?
一、從過渡品到被看好,勵志典型混合云
混合云不是含著金鑰匙出生的孩子,從誕生那一剎那,人們更多將它定義為向公有云的過渡產品。
然而隨著一些大型企業向公有云遷徙,監管障礙、數據安全問題、對傳統應用程序的依賴以及異常數據集等問題,成為企業數據遷移到公有云的最大障礙。
而轉過頭來選擇私有云的話,企業還需要獨自進行內部私有云中的配置、部署、監控和設備保護等工作。此外他們還需要購買和運行用來管理,監控和保護云環境的軟件,整體運維費用將成為一句不小的開銷。
于是在經過一番考量之下,一些大型企業選擇了擁有部分公有云與私有云特性的過渡產品——混合云。
不用不知道,一用嚇一跳。隨著這些大型企業的深入使用,他們發現混合云模式完全可以滿足想要兼顧穩態業務與敏態業務的需求,并能在可控合規和整體建設成本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具體來看,混合云在特定的場景下,可以發揮公有云強大的彈性來用于計算、存儲等,但核心隱私性的數據,卻可以放到私有云中處理,保障安全性。并將一些靈活性的定制化功能交由靈活性高的私有云運行。
這就像是廚師做一道特色菜,把切菜、添柴、配置調料的流程交給幫廚,自己則操縱最核心的烹飪流程及秘制配方的處理。即滿足更高效的時間管理,有保證特色菜的秘密不外泄。
至于成本方面,混合云雖然略高于公有云,但與純粹私有云所需的資金和維護成本對比,還是十分實惠。
2016年11月份,福布斯披露了他們針對全球302位企業高管所做的一項關于云計算的調查。調查的結果顯示在企業市場,混合云的場景將會越來越普遍。行業專家們也開始認定混合云是云計算的未來發展趨勢。
看到混合云受到大型企業的熱捧,云廠商們也開始按捺不住。
于是可以看到,在近兩年期間,AWS、微軟等云廠商紛紛推出自家的混合云Outposts、Azure Stack;國內的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等廠商也分別推出Apsara Stack、黑石混合云平臺等產品。
與此同時,也刺激了一些云計算初創企業在混合云道路上加注的決心。
二、改善痛點再進化,混合多云被開啟
雖然各家云廠商的加入競爭,讓混合云市場看起勢不可擋。但從市場反饋的實際使用效果來看,還是存在一些問題待處理。
根據ToB行業頭條了解,之前市場對混合云實際應用不滿意的地方,主要分為五個方面:
1. 管理不方便
在企業未采用混合云之前,無論是使用傳統的IT基礎設施,還是用其他云服務,大多只需管理一個環境,在系統監控、業務監控等方面都相對簡單。
采用混合云之后,原來的一個環境變成多個環境,使用戶在監控方面的工作變得復雜,影響監控以及問題處理的效率,給運維增加難度。且如果多個環境系統是異構體,工作難度將會進一步增加。
2. 多環境處理難一致
混合云并非是單純將多個環境的資源堆砌在一起,用戶期望中的混合云,是希望能夠打通公有云和私有云之間的數據通路,實現跨地域的IT基礎設施的管理和整合。就像實現多個環境的網絡連通問題等。
所以如何保證公有云、私有云以及用戶自己的基礎環境無縫銜接,保持用戶業務在多個環境之間的平滑遷移,以及用戶數據在多個環境的一致性,都需要進一步解決。
3. 云網隔離
云網隔離是混合云當下面對的一個重要問題,對于用戶來說,云計算資源與網絡計算資源的諸多操作是分離,兩者之間處于割裂狀態,讓使用者不得不同時關注多個平臺的使用情況,大大增加了運維人員的工作量。
4. 資源利用效率待提高
眾所周知,在當一環境下中部署應用時,資源的使用率統計、調整等都相對好整理,但是在使用混合云后,多個環境導致資源使用相關的數據不易統一整理和調配。
所以如何讓用戶在公有云、私有云、原來的IT基礎設施等方面,讓資源利用率做到最大化,是混合云需要重點解決的問題。
5. 跨云協同管理
根據目前市場上的推出的混合云解決方案,基本上都局限在單一云廠商上,企業選擇的時候,只能選擇定制化的混合云。
但是從企業的角度來看,并不愿意做單選題。更希望是通過自身業務的需求,結合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的商業思維,尋找更符合使用多公有云與私有云的集成方案,于是跨云協同管理成為要解決的難題。
有問題,就解決問題。為了讓混合云有更好的發展,行業內的人開始提出“混合多云”的概念,打破“1+1”的固定模式,通過將多個云聚集在一起,并提供工具來確保混合和多云解決方案中各種服務之間的互相操作。
于是,容器技術被重視起來。
容器技術可以通過一個統一的方式去分發應用和應用負載,即寫一個Docker鏡像,并將應用程序進行統一打包分發的過程。
簡單來說,容器就像一個“普通話翻譯器”,把各家云的“地方方言”翻譯成普通話,讓各家云通過容器可以無障礙的溝通,最終實現數據打通等等,解決上述各類問題。
目前“容器云”還在發展中,雖沒有完全成熟,但已經基本實現混合多云,并可以確定的是,隨著技術的不斷突破,混合多云將成為云計算的下一個戰場。
三、大廠角力爭未來,新貴能否勝舊王
即是戰場,便要分出個勝負。隨著混合多云成為資本寵兒,云計算市場的格局或許面臨重新洗牌,而這也意味著大廠新一輪角力開始。
天翼云:不出風頭的第一人
相比阿里云這個耳熟能詳的名字,天翼云這個名字少有人能提及,但這并不影響他是目前國內混合云“第一人”。
天翼云作為天翼企業云盤的IaaS基礎云服務廠商,有著強大的基礎云能力。且因為背靠中國電信這家國企,深受金融機構、政府機關、大型企業的信賴。
目前,天翼云經過十年深耕,已形成2+31+X全國資源布局。即內蒙和貴州兩個超大規模數據中心,31個大規模資源池以及2000+邊緣節點,成為了一朵無處不在的云。
阿里云:舊時代的霸主
在國內混合云的道路上,阿里云起步很早,早在2014年就推出了與公共云采用同一架構、同宗同源,也是國內首個大規模商用的全自研原生混合云。
不僅如此,在服務端,阿里云的混合云解決方案已經覆蓋諸多金融機構、政府機關、大型企業,擁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據公開報道數據,阿里云混合云服務的大型政企客戶已超過500家,最大單點規模超過5000臺,客戶范圍從早期聚焦政府、金融,逐步突破,在各行業遍地開花,近6年來的客戶數復合增長率高達168%,遠超行業的平均值23%。
加上在云1.0時代,阿里云在公有云時代的強大勢力,在混合云這片新戰場上,有很大的機率延續上個戰場的霸主地位。
華為云:憑技術分高下
華為云,一個起步較晚,但發展速度奇快的技術型選手。
數據顯示,華為推出混合云解決方案的時候是在2018年,彼時早有一大批廠商已經入局。然而在技術為王的時代,只要有積淀和底蘊,就可能迎來爆發式生長,而華為云就是典型的案例。
華為FusionBridge 混合云解決方案,支持8 種統一服務,提供標準OpenStack API 接口,實現跨云網絡自動互通、統一鏡像能力,提供統一資源視圖和服務目錄。目前在全球交付了4000多個項目。客戶包括國家電網、中國人壽、太平洋保險等大企業,實力十分雄厚。
騰訊云:埋頭苦干的追逐者
在云計算戰場上,騰訊云只有都是那個默默發力,埋頭苦干的追逐者,就像在公有云市場,已經緊隨阿里云之后,從未掉隊。
如今到了混合云這片戰場,騰訊依舊如此,不聲不響的便已經是國內排名前五的廠商。
9月11日,在騰訊2020全球數字生態大會數據庫專場上,騰訊云正式發布面向混合云的云數據庫新品TDSQL一體機柜,可讓企業在本地IDC環境下獲得與公有云上一致的云數據庫產品體驗。
UCloud優刻得:不容小覷的新貴
UCloud優刻得是日后混合云戰場上一個特殊的存在,他不像天翼云、移動云一樣背靠國企,也不像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一樣不差錢。但作為一個初創企業,他在混合云產品能力上或許并不比大廠差。
UCloud優刻得混合云產品的主要優勢在于——無界,即幫助用戶實現私有云與UCloud公有云、其他云平臺與UCloud優刻得公有云的高速互通,最終達到業務在多云間靈活切換、平滑擴容的目的。
烽火狼煙雖不見,冷鋒寒甲卻備全。可以預料的到,在即將全面開啟的混合云戰場,競爭將會異常激烈,至于“新貴”和“舊王”誰會成為下一代領軍人物,還請拭目以待。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ToB行業頭條(ID:wwwqifu),作者:馮海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