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一檔國產綜藝《告訴世界我可以》,一開始吸引我的是里面那些可愛的萌娃,沒想到越往下看,越想把這部片推薦給大家。
節目主要聚焦4-6歲孩子,很真實地呈現了這些普通孩子的成長和家長的情況,從中可以看到不同家庭對孩子不同的教育方式,其中充滿歡樂和溫暖,也暴露出不少問題,對于那些準備或者剛剛當父母的人來說,格外有教育意義。
姌姌一直在哭鬧。
因為她3歲了,過兩天就要去上幼兒園。
和大部分孩子一樣,姌姌一聽到“幼兒園”三個字,全身每一處細胞就都在奮力抵抗。
在媽媽面前各種花式拒絕。
入園前一天晚上,媽媽還給孩子做心理輔導:
在幼兒園里,你會認識到很多很多小朋友,到時候你會很開心……
話還沒講完,姌姌就哭著喊著不要離開媽媽。
其實,姌姌媽的心里也不好受。
她是位全職主婦,從孩子早上起床刷牙洗臉開始,就一直圍著孩子轉,這樣的日子,她已經習慣了。
姌姌也很依賴媽媽,不僅媽媽走到哪跟到哪,連吃飯穿衣也一定要媽媽陪著。
如果姌姌去幼兒園不適應了怎么辦?
姌姌媽陷入了焦慮。
為了安撫孩子,姌姌媽還熬夜繡了個小荷包,把一家人的照片放在里面,讓孩子帶在身邊:
這樣她在幼兒園里,想我們的時候都能隨時看到。
第二天送孩子去幼兒園,媽媽一路上還擔心:孩子到了門口不肯進去怎么辦…
出人意料的是,當姌姌被送入幼兒園時,沒有哭鬧,在說了一聲“媽媽再見”之后,干脆利落地跟著老師走了。
媽媽一開始很驚喜,緊接著是不舍,幼兒園門口,她忍不住掉眼淚。
媽媽始終不放心,躲在一旁觀察孩子的表現。
幼兒園里,姌姌一改在家時嬌氣的模樣,很快就和其他小朋友玩起游戲。
吃飯也自己動手。
全然不害怕放學后媽媽會不來接自己。
看著女兒,媽媽心里空落落的,好像女兒已經不像從前那樣依賴她需要她了:
說出來可能有點自私,我當時是真的期待,她能哭著出來找我說,媽媽我想你了,我不想上幼兒園了,然后我就接她回家。
回到家,時間自由了,卻不知道該做什么。
媽媽也意識到,平時總是說女兒不獨立,太依賴,其實,是自己依賴孩子更多一些。
很多時候,比起孩子,更需要獨立的其實是家長。
家長在和不在,姌姌完全兩個樣,節目中4歲的球球同樣展現出這種“兩面性”。
球球很自信,覺得自己是很完美的小公主,唯一讓她不爽的,就是有一個1歲半的弟弟。
球球說,弟弟是姨姨(保姆阿姨)生的,家里只有自己是爸媽親生的。
在父母面前,球球為了爭寵,經常對弟弟表現“蠻橫”:
不讓弟弟吃東西;
讓爸爸扔掉弟弟;甚至幾次出手推開弟弟。
對此,球球的爸爸媽媽也拿她沒辦法,苦笑著說,球球被他們寵壞了,平時盡量不讓姐弟倆單獨在一起,免得“打”起來。
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這天,爸爸假裝有工作要忙,讓球球照顧下弟弟,想看看爸媽不在時,這兩姐弟的表現。
本以為爸媽不在,球球會更加“蠻橫”,實際上,球球卻表現出了作為姐姐該有的樣子。
一開始,球球對弟弟愛搭不理。
為了不打擾爸爸工作,球球緊盯弟弟,不讓他發出太大的聲音。
慢慢的,球球開始關注弟弟,看到弟弟到處亂碰,會提醒弟弟小心,別弄傷了;
弟弟想喝水,球球嘴上說著“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但還是幫弟弟打開水瓶。
自己吃東西,也不忘喂一口給弟弟。
看了球球的表現,爸爸不禁感嘆,以前覺得球球不夠獨立堅強,現在才意識到,只要給她足夠的空間,絕對的信任,球球是完全可以當好一個姐姐的。
甜心今年才6歲,每天卻過得像成年人一樣忙碌。
甜心的媽媽一直對甜心抱有很高的期望,希望甜心能成為一個多才多藝的孩子,所以一口氣給甜心報了許多興趣班。
除了上學,甜心的課余時間幾乎都在各種興趣班上度過。
每到一個課室,媽媽都會陪在一邊,關注孩子的學習情況。
就算是待在家里,甜心也是被安排著看書、做題…
即便甜心的日程已經被安排得滿滿當當了,媽媽還是覺得不夠。
對于孩子的社交,媽媽也很擔心。
她發現女兒的性格有點靦腆,她擔心這可能影響女兒跟別人交朋友。
于是在甜心生日這天辦了個派對,邀請三位小朋友和他們的父母來玩。
派對的邀約名單是經過媽媽“精心篩選”的,她希望孩子結交“優質”的好朋友。
在她看來,那些爸爸媽媽沒時間管,阿姨帶大的孩子,他們身上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這樣的孩子是“不優質”的。
生日派對上,甜心被媽媽要求去做主持人,要接待客人,還要表演才藝。
在臺上,甜心因為人多有點怯場,不停往媽媽身后縮,媽媽最初是安撫她,然后是拿著話筒追趕,再到后來,她失去了耐心,催促女兒:
你如果這樣的話,我們沒有辦法進行表演。
一天下來,甜心顯得很疲憊,節目組讓甜心對著攝像機說悄悄話,這時媽媽又來“查崗”:你是不是不認真,是不是沒按要求做?!
甜心被嚇了一跳,委屈地說:我很認真…
接著甜心才對著鏡頭吐露內心的想法:
我不喜歡爸爸媽媽,我不愛他們,他們也不愛我,他們可能是假的爸媽……
真媽媽丟了……
“真媽媽丟了……”也許只是甜心的一句玩笑,卻深深戳痛了媽媽的內心。
對孩子這么嚴格,媽媽也是為了她的將來好:
我現在讓甜心多學一點,都是為了讓她以后,能夠不像我和她爸爸一樣,過得那么辛苦、受那么多氣…
我希望她的人生,有更多的選
從甜心媽媽的話中不難看出,她的焦慮,其實來源于自身和丈夫在過往人生中的缺憾,而對孩子的期待,更多是在彌補這種缺憾。
孩子生活在父母的焦慮之下,會倍感壓抑,和父母之間的關系也會逐漸疏遠。
幸好,聽了孩子的悄悄話后,媽媽開始反思:我是不是應該放慢一點?
從節目中這幾位家長與孩子的相處中可以看到,家長無時無刻不對孩子各種擔心:擔心孩子不夠獨立,擔心孩子的前途,擔心孩子這做不好那做不好……
有這些擔心在所難免,可是當這些擔心過度了,往往就會演變成對孩子的過分干涉。
但很多時候,不是孩子不可以,而是家長焦慮、不信任的情緒阻礙了孩子發展的可能。
其實,只要家長能夠給予孩子足夠的信任和適當的引導,孩子是完全有能力和自信喊出“我可以”的。
當然,從來沒有人是天生的教育高手,也沒有人天生就會做家長,犯錯沒關系,關鍵是在教育孩子的過程,能夠看到自身問題并不斷改進,與孩子相互尊重、共同成長。
而這大概就是導演制作這檔節目的意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