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尼,“老牛吃嫩草”還有心理學依據?
沒錯,這個依據就叫進化心理學!
進化心理學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心理學流派,倡導使用現代心理學和進化生物學的綜合觀點來看世界。
換言之,人是由生理和心理兩部分構成的有機整體,我們現代人身上的生理機制都經過了進化史的重重考驗,心理機制也不例外。
當年,我還青春年少的時候,我們學校邀請了香港中文大學的張雷教授做了一場講座。
剛從美國訪學歸來的大牛張雷教授用半中文半英文向我們一群站在心理學門檻上的孩子講了一大通進化心理學的理論。
講座的最后,他慢悠悠地向我們拋出了一個問題,你們知道為什么親子關系中,父親比母親更容易嫉妒嗎?
一群靜坐在臺下的小白搖搖頭,張教授慢悠悠地說,因為從古到今,當媽的都確定孩子是自己親生的,當爸的卻不能確定!
臺下笑成一團……這事兒還沒完。
陪坐在臺上的還有我們心理學院的副院長,張教授瞥向我們的副院長,慢悠悠地拋出了下一個要命的問題,X院長有孩子了嗎?
X院長說,有個兒子。
大牛·張追問,確定是自己的嗎?
X院長一臉黑線生無可戀極為無奈地答,不確定。
進化心理學,真是一個腦洞大開的世界啊!
調侃歸調侃,進化心理學的確可以解釋我們人類身上很多共有的集體特性。
為了便于理解,我們首先把自身的一些特質比喻為一種“心理基因”。
那么,為什么我們人類會與生俱來地懼怕蛇這種動物呢?
假設,在很很很很遠古的時代,我們有這樣一位老祖宗,他非常非常“稀罕”蛇,每次看見蛇,管他三七二十一,沖上去就抱住它(額,這個動詞不對,得用捏),狠狠親兩口。
那么,這個老祖宗,最終會是什么結局呢?
沒錯,他被毒蛇咬了,年紀輕輕就掛掉了。由于掛掉得太早,沒有來得及留下子孫后代,這個“心理基因”就沒有流傳下來。
如果有他的同類,基本也會遭受同樣的命運,久而久之,這個“稀罕蛇”的心理基因在進化的長河中就遺失了。
反之,那些害怕蛇,看到蛇撒腿就跑、能跑多遠就跑的老祖宗,成功地維系了自己的生命,并順利成家,爭取有生之年生下三五個娃,把自己的“心理基因”一代代傳下去。
同樣,我們為什么會怕黑呢?
再假設很很很很遠古的時代,有一位喜歡黑夜的老祖宗,大白天不愛動彈,一到晚上就要跑出去各種浪。
可是,晚上,有猛獸,有懸崖,有種種潛在的危險。
這位老祖宗的結局很可能是……也掛掉了。然后,這個“喜歡黑夜”的心理基因也被淘汰了,“怕黑”的特質卻作為保護個體生存的有利因素被留給了后面的一代代人類。
如果你說,男人好色,女人愛財。
呃,有這個可能,但也不盡然……
男人偏好年輕健康的女性,女人喜歡年長成熟的男性,也能從進化心理學的角度找到解釋。
我們再來假設,在很很很很遠古的時代,有一位男性老祖宗,他的擇偶標準很特別——不喜歡年輕的,就喜歡年紀大的,最好還有點病……
最后,他得償所愿,找到了一位符合他標準的年老多病的伴侶,那么,他們兩個人孕育出健康后代的可能性有多高?
微乎其微,所以,這種“喜歡年老女性”的心理基因也漸漸遺失并最終淘汰了。
同理,為什么女人喜歡年長成熟的男性,因為在生存條件惡劣、自然資源匱乏的原始社會時期,一個成熟、年長的男性會具有更高的社會地位,也自然能為自己的女人和子女提供較為相對優渥的條件,保障他們基本的生存。
所以,這種家庭結構孕育的孩子更容易存活,也更容易將這利于人類生存的擇偶模式一代代遺傳下去。
此外,為什么大部分人偏好甜食、厭惡苦味,因為在進化的歷程中,祖先們發現大多數甜食是有營養的,而味苦的東西通常是有毒的;
為什么人性中多多少少有些自私、貪婪、攻擊,這些特質雖然談不上多么美好和高尚,可是卻能保證個體在一個資源短缺的環境中存活下去;
為什么每個人有著歸屬感的渴求,期盼著擁有美好的親情、友情和愛情,因為獨立的個體很難生存,借助集體的力量和溫暖,人類才能不斷繁衍……
當然,進化心理學并不能解釋所有的心理現象,但提供了一個獨特的視角,讓我們能夠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和自身的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