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角度,探索深海能夠幫助人類深入了解海洋的奧秘、地球的奧秘。從經濟角度,深海蘊藏著豐富的礦產、油氣和生物資源。
深海藏著很多奧秘
我們為什么要探索深海?
我國深海里有什么?
如何通過海洋研究復興國家?
我國目前深海研究發展到哪一步了?
要回答這些問題,繞不開一個人,他就是汪品先。
汪品先在院士Talk現場
2018年5月,南海西沙海域,一位年逾82歲的長者乘坐“深海勇士”載人深潛器,9天內3次下潛南海1400多米深的海底,每次在海底連續觀測采樣8個多小時,獲得“冷水珊瑚林”等一系列重要科學新發現,被譽為真正的“深海勇士”。
他就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汪品先。
從第一次聽說深潛,到三下深海,幾十年來,汪品先全身心地投入海洋地球科學的研究。從壯盛之年等到白發老人,他感慨,“實現了多年夙愿,真的特別開心,海底的世界就是一個‘愛麗絲漫游仙境’。”
今天,讓我們跟著這位勇士一起探索海洋奧秘。
汪品先
中國科學院院士
同濟大學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教授
深海研究這個行業在二戰前是不存在的,因此現在做這方面研究的人大多都是轉行而來。我自己也是,原本在莫斯科大學學古生物,后來則用微體化石研究深海。
50年代,中國科學界的老前輩就提出:上天、入地、下海,是人類拓展視野的三大主要方向。大約60年前,人類終于克服了地心引力進入地外太空,頂住了水柱壓力進入最深海底。但目前為止,人類進入深海的能力還是很落后。
登上世界最高峰——珠峰的人目前已經有三四千人,但下過世界最深海——瑪利亞那海溝的人11月10日之前卻只有四個,其中三個美國人,一個瑞士人。
16世紀以前,人類跟海洋的關系不大。之后歐洲人開始通過海洋,跑到非洲抓奴隸,美洲開礦等,這叫做從平面上進入海洋。
20世紀中期,人類開始意識到海洋有多深,因此加強探索步伐,但這個探索可不是在海邊上、海平面上進行操作,而是要潛到海洋深處。
如果在世界地圖上把超過兩千米的海都涂黑,那你就會發現整個地球的一大半都是黑的,它們幾乎占了地球表面的3/5,而陸地只是很小的一部分。另外,這么深的海,要下去肯定有很大難度。
深潛、深鉆、深網是當今探索深海奧秘的三大手段,即深潛科學考察、國際大洋鉆探和國家海底科學觀測網建設。
目前,我國載人深潛器有三款,“深海勇士號”可以潛到4500m、“蛟龍號”可以潛到6500m、“奮斗者號” 可以潛到11000m。
深海海底是什么樣子?
潛到海底100米以上,如果不把深潛器的燈光打開,那幾乎就是全黑狀態。但是打開燈光后,你可以看到很多想象不到的東西。
我第一次下去看到的就是冷泉貽貝群,可燃冰出口的地方有很多貝殼。
另外還有深水的珊瑚林,三千米的海底,竟然長了那么多類似樹的生物。還有一種珊瑚,高的像喬木,矮的像灌木,還有的像草一樣,看起倆很像陸地上的園林,非常神奇。
“熱液”被稱為黑煙囪,但它實際上并不是煙,而是一種從海底噴出來的三四百度的熱水,質量很輕,里面含有很多礦物,而且呈黑色。
熱液是深海的另外一個世界,它周圍有很多特殊的生物,比如管狀蠕蟲,沒有嘴巴、肛門、腸胃,它們不像人類,靠太陽、氧氣生存,而是靠地球內部的能量,也就是硫細菌。
再比如海底沉積物里的生物,它們大多都是細菌類微生物,沒有特別偉大,但它們的年齡都是以萬年計算的,甚至幾千年才會繁殖一次。
這對于人類而言或許也有用,未來說不定我們可以利用它的長壽基因。
除了這些深海生物,海洋里還有石油、天然氣等,占目前全世界此類資源的1/3~2/5,它可以帶動多個行業發展。
因此,隨著深海資源開發,海洋經濟重心下移,人類從以前的“魚鹽之利,舟楫之便”,變成了以海底油氣占第一位,從海洋外面深入到海洋內部,從海面的過渡到挖掘海底本身的資源。
汪品先在院士Talk現場
從歷史角度看,世界文明有兩大類,一是從河流流域里發育出來大陸文明,比如黃河流域、尼羅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等;另一個就是海洋里發育的海洋文明,比如愛琴海文化。
大陸文明和海洋文明各具特色,并無優劣之分,但16世紀之后開始拉開差距,歐洲的海洋文明蓬勃發展,中國則是在多次海戰中失利。
大陸文明&海洋文明
中國海洋科技起步較晚, 深海科技尤為落后。今天,中國的海洋經濟只占整體海洋經濟的4.3%,雖然在快速發展,但依舊與國際海洋經濟結構有明顯差距。
這不是因為科學家不夠努力,而是我們起步太晚,別人在發展海洋經濟時,我們還在解決國內戰爭問題。
意識到了落后,我們就要給予深海研究重視,加快研究步伐。
作為地球上最大的低緯度邊緣海,南海地處全球最高的珠穆朗瑪峰和全球海洋最深的馬里亞納海溝之間,位于全球最大的海洋板塊太平洋板塊、全球最大的大陸板塊歐亞板塊以及菲律賓海板塊等多板塊匯聚之處。
汪品先在院士Talk現場
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南海研究對氣候變化、板塊構造、地質災害等研究都具有重大意義。
2011年開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立了一個大項目,這是建國以來最大的深海研究計劃,叫做南海深海過程演變,我們簡稱南海深部計劃。
這個項目持續八年(2011~2018)時間,基金會也拿出兩個億來,加上其他方面的投資,總共將近六億。
全國32單位,700多人次,52個重點基金參與,我們在海上組織了一個個有聲有色的科學戰役,進行了多種深部地球物理實驗,化學、生物學、地球科學等多學科的大量觀測與實驗,完成了三個半國際大洋發現計劃(IODP)鉆探航次、四個深潛航次和每年的共享航次等海上作業,以及大量的實驗室分析和數據處理,最終揭示了南海深部的科學奧秘,獲得了突破性的研究進展。
本次演講源自于「院士TALK」系列第二期現場。「院士TALK」系列活動是由上海組織部發起并主辦,造就承辦的科普品牌活動,定期邀請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進行沉浸式演講,旨在向廣泛的社會公眾普及最前沿的科學知識和科研成果,展現卓越的科學家精神。
院士TALK第二期:見微知著,擎天駕海
指導單位:上海市人才工作領導小組
主辦單位:楊浦區人才工作領導小組
承辦單位:上海院士風采館;
支持單位:造就
(本文未經造就授權,禁止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