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對職業選擇規劃的迷茫,已經成為困擾多數年輕男女的重大課題。
她曾經的夢想是想要成為一名專業的、合格的、有溫暖的人民教師,但是因為各種原因初入職場教學能力還跟不上,來自體制內老教師的壓榨剝削,年度的考核職稱評選的壓力,學生家長的否認,教師夢只能被擱置,她不得不選擇了其他職業,而近幾年來關于教師的負面新聞報道不勝枚舉。
比如我們可以看到教師評語評論學生作文缺乏正能量而導致學生跳樓的事件、新川中學女生跳河自殺并隱瞞真相的事件、家長群老師要求家長批改作業輔導而退群事件......
越來越多的事件發生讓人感嘆現在的世風有些讓人疑惑,在新課改的浪潮下似乎成為老師、成為學生、成為家長似乎都變得很難。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學生的生命權已經被他人侵犯,那么這件事情最好還是需要交給專業的公檢法機構和法律來處理。
學生尤其是『中學生』內心通常是非常敏銳的,再加上很多學生都是平時在家里嬌生慣養,來自學校老師的某些打擊或者不太合理的語言、區別對待、辜負、這些對她們來說是難以承受的事情。
這意味著學校教師的行為需要受到社會各界更多監管,也意味著教師這個行業也不好做,教師可以主動采取良好的有溫暖的溝通手段,而孩子也需要有心理健康教育或者專業的心理咨詢師來引導她們他們的內在情緒成長,對于孩子們的個人心理健康教育,廣大家長的配合也非常重要。
家長和老師通常來說具有相同的立場和目標,彼此都會希望學生能夠茁壯成長,這也意味著教師們的行為將會需要受到外界的更多監管,教師本人作為教書育人、為人師表的社會角色,其本身需要弘揚正面的包容的形象,學生們更多的需要來自老師溫暖的鼓勵與支持。
一個鼓勵溫暖的眼神就能夠給學生減輕很多壓力,有些老師的表情太過于嚴厲讓學生覺得無法靠近。想要問問題或者回答問題也可能會有回避退縮的傾向。
教師角色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而發展變化,在教育中的作用根據學生的學齡段而變化,在兒童的早期階段比如幼兒園和小學,教師的角色包括教育學生學習生活自理和健全人格所必需的主要技能、各門學科。
等孩子升初中高中之后需要讓孩子學習知識、掌握道德良知,讓孩子能夠樹立自信堅強的性格和樹立服務社會的信念。
學生們升入大學之后則是專門的分門別類的專業,準備適應社會并且尋求適合自己的社會角色和職業規劃,教育的意義多種多樣,教育首先要看到素質教育科學發展觀的教育觀需求,學生們是獨特的人,值得全面發展和個性化發展。
人們說一日為師終身為父,社會對于教師是非常尊敬的,可以為教師提供深厚的職業認同感與價值感、意義,也有很多人對這個職業趨之若鶩。
既然如此教師自身也更加需要試煉,以身作則愛護學生,意識到自身的行為可能對孩子的影響是非常巨大的,教師與家長的溝通需要加強,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需要聯動起來筑成孩子的保護傘。
師生關系可以歸為3種類型:
① 親密型;
② 一般型;
③ 沖突型。
親密型師生關系的學生在學校態度、學業成績、社會行為、人際關系方面全部都是表現更樂觀的。
發展良好的師生關系、和諧的老師家長關系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學習表現,并且能夠出現更多親社會行為,上面我們所談到的家長群就是老師與家長聯系的一個橋梁,可以說是非常必要的一個存在。
家庭與學校需要產生聯動,而職業之邊界也要好好守護,根據素質教育的教育觀要求,孩子的德育同樣非常重要,不是所有的事情都要與作業搭架,家長的重點可以放在家庭關系、學生個人的快樂幸福興趣愛好、和學生的未來規劃思想品德品行的發展方面,對于某些不太理解的事情可以與學校老師進行溝通配合。
家長和老師具有相同的立場和目標,出現那種家長退出家長群的事情還是意味著溝通沒有成立,雙方都需要各退一步而不是互相施壓推卸責任。
在職業發展的過程中有的老師可能也會對自己的定位感到迷茫,校長給班主任施壓,班主任又給教師施壓,合同工與編制工的不可跨越的分水嶺,我們每個人都需要去直面慘淡的人生,敢于正視那些擁擠和充滿競爭和挫敗感的人潮。
大多數職場人士包括教師群體也會潛意識里盡可能想要穩定的工作,所以考編、考公務員、即使被上級誤會或者怎么樣,多數人也會選擇隱忍......或許沒有誰想總是從零開始,所以做好心理準備并且做好長期規劃非常有必要,如何良好地堅守崗位,只有理想初心可能還不夠。
現在可以想想要做些什么來豐富你現在的工作規劃或任務?
可以從身邊的哪些『可以嘗試的職業』來開始探索著挑戰自己的舒適圈,如果確定想要堅守在教師的崗位,對得起自己這么多年來教學和管理的辛苦,或許可以專注于如何提升自己的教學能力改善教學環境并且降低自身的職場壓力。
壓力焦慮抑郁情緒的管理研討會、放松呼吸冥想正念培訓營、正向催眠訓練練習、藝術音樂運動戲劇表達活動,這四種干預措施都可以減輕教師的巨大職場壓力,學校相關領導可以配合心理健康教育老師的專業建議來開展服務于老師的減壓項目。
教育失敗的責任很多時候會讓老師們被推上風口浪尖,所以教師們的內在壓力需要得到正當宣泄。
心理學家拜倫凱蒂所著的《一念之轉》對于我們自身的職場焦慮壓力調和具有指導性的價值,我們在不安的時候真正的不安并不是外界發生的事情,而是我們對這件事情真正的想法,我們內心大部分不安都是因為我們不合理的念頭所引導的,如何識別這些念頭然后進行轉化是后續需要去體悟的。
這里可以分享一些關于焦慮不安的轉念方法:
① 不要讓大腦的想法和真實發生的現象去爭辯;
② 管好自己可以做的事;
③ 體悟自己日常已經經歷的事情。
通過這種轉念的練習我們可以意識到外界發生的事情只是事情,自己還可以有其他想法來覺察這些事情的處理,思考自己的內心真實需要,那些擔心的事情或許并不是真的,對嗎?如果沒有那個負面想法或許事情會有其他轉向?每次的轉向其實也是個人命運的轉變。
在這種轉向的過程中,內心所擔憂的事情也會慢慢消失,對于教育場所發生的那些事情體制內各種不公平只是冰山一角,懸浮觀察,暫時從這種事件現場抽離,這件事情發生了,今后要怎么反思才能避免出現那些不良的后果呢,對于過去的事情我們沒有辦法改變,但是可以從現在開始改變當下。
在我的心中,我一直相信老師是好人,他們她們非常忠誠、兢兢業業、任勞任怨、過度勞累、甘為人梯、薪水很低,他們的職業對國家的文化和未來發展最為重要,教育強國戰略是在科學發展觀中值得重點關注的部分,少年強則國強,少年弱則國弱。
教師能夠很大程度決定我們下一代公民的教育質量與精神文化層次,畢竟家庭主婦、醫生與老師是培育健康健全人格的三大支柱職業。
有時候教師得不到社會的認可,同樣也得不到相應的補償,很多時候教師只是在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辦事,職業的過度疲勞也可能讓他們內心感覺力不從心,經常會被外界拿來當擋箭牌。
影響學生成績的因素太多了,有時候人們會把學生的成績下降完全歸咎于老師的肩上,不是所有的老師都是那種不稱職、沒有積極性的,在任何群體中都可能出現不太讓人感覺合理的現象。
有時候教師們需要去教授那些內心根本沒有準備好學習的學生,有些學生并不認為自己需要學習,這種教學阻力可以想象到它的困難重重的壓力。
教師很容易成為被學生或者被家長、社會欺凌的目標,欺凌教師的現象正在上升,而且欺凌行為有多種來源,我們可以看到有些家長不尊重老師而主動對老師推搡和肢體沖突;而有的調皮的學生還會用各種方式欺負老師,尤其是學生欺負女老師的事情經常發生,比如在課堂上挑釁不聽從指揮領導,還有的學生散布謠言,給老師起綽號等等。
不是說要去評論誰是絕對的施害者或者受害者,這種身份可能會在頃刻間轉化,我們可以看到社會上現在哪個孩子不是家里的心頭肉掌中寶呢,那些存在極度保護自己孩子的家長的數量正在持續上升,在某些情況下,這些家長可能會與老師越界。
人們對老師的教學教育要求越來越高,人們能夠輕易詆毀老師的聲譽,當事情發生的時候老師通常是第一個被問責的。
每個教師的教學方式各不相同,每個教師在學生學習和各種行為引導的挑戰方面也各不相同,對于怎樣才能被判斷為一個好老師的或壞老師,人們的標準仍然在變化,好的老師需要遵守教師職業道德規范,遵守學生保護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但是具體的標準可能仍在增加。
教師可以幫助學生找到自信、韌性和勇氣,從中學習并不斷精進自己的教學質量,教師是專業人士,教師能給予的最好的禮物就是賦予那些學生以積極關心,給學生以寬容、耐心、堅持和尊重、感恩的態度,我們處于一個重視創新而非因循守舊,鼓勵個性化而非標準化,摒棄應試教育推崇素質教育的時代,學校可以實行的是先進的教學管理模式,教學既是一門藝術也是一門科學,更多的來說是一門人文科學。
在這項科學中教師的利益也需要被兼顧,學校可以提倡個性化的學習環境,縮減教室學生的規模,從而更加讓每個學生被兼顧,這種情況下所需要的教室以及教師數量也會大幅度增多,教育部門對于這方面的投資可能也會有所提升,教育成本的提高已經不是新鮮事了。
在教育改革的過程中,每個人都是其中重要的一環,而我們也會見證更加健全的制度,來協調教師、家長、學生、學校的共同利益,讓園丁之痛能夠被療愈被預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