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2-13 17:26
簡單心理?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簡單心理,原文標題:《“愛過渣男,且一直愛上渣男”:吸渣體質,是我的問題嗎?》,作者:江湖邊,編輯:酒鬼,題圖:MALTE MUELLER
最新一期《奇葩說》講到了“吸渣體質”。辯論的問題是:“頻繁被渣,是不是我的問題”?
什么是“渣”?隨著每個人的心理邊界/感受不同,具有復雜的情境因素。
在親密關系中,它大約指:欺騙、背叛、不忠、不負責任……
圖/《深夜的奇葩戀愛圖鑒》
不管“渣”是啥意思,在這個問題中,我們關注提問者本身:
——問出這樣的問題的人,處于什么心態?
在“自責、自我懷疑、厭惡、貶損”的心態中,任何自我剖析都是消極和危險的。只有在“自我覺察、探索”的心態中,我們才有可能接近真實的自我。
“吸渣體質”也許有我的問題,但更是我們認識自己的機會。
自責讓人上癮,它也反過來增強了你的“吸渣指數”。
辯手黃執中說,很不想聽到女孩們“被渣了”,還在自己身上找錯。因為只要你愿意找自己的問題,你永遠可以找到問題。
這就是心理學所說的“罪責歸己”:認為所有事“都是我的錯”。
他提出,比起找問題,更要看到自己的能動性,看到自己的價值。比如:你有離開一段關系的能力,你知道自己值得更好的人。
心理學博士Craig Malkin認為,最容易自責的人,往往長期在親密關系中被否定(甚至被情緒虐待)。自責作為一種“熟悉的模式”,本身是上癮的。在自責之下,往往還有一種強烈的控制欲。似乎“只要我把事情做對,壞事就不會發生”。
要分清的是,“遇到負面事件容易自責”,跟“事實上責任在誰”無關。
我們可以用一個咨詢案例來看,即便在是非分明的“家暴”中,受害者如何認為“歸根結底這是我的錯”。
比如一個來訪者講,她遇到一個渣男,對方非常不負責任,但是出于某種原因,她無法表達對他的憤怒。長此以往,來訪者會反過來覺得自己沒用,因為“歸根結底是自己選擇了和他在一起”,并且“她長期地不表達憤怒”實際上促使對方變得更渣了。所以一個人如果長期處在一個憤怒受抑制的狀態中,也是很有可能形成自責情緒的(簡單心理咨詢師@孫平)。
當你總是處于自責狀態,一旦發生沖突,你會感到受挫而自我懷疑,如果你為了維系關系而去討好對方,你會認可對方的評價,認為自己就是消極悲觀的,對方也會“適應”你,更加批評你不夠好,你的自我感知可能會越來越差。
所謂的“吸渣惡性循環”,某種程度上,也是“自責者”和“施虐者”的共謀。
喜歡挑戰“高難度渣渣”,也許跟你的童年體驗有關。
自稱“渣男收割機”的A姑娘說,自己過去所有的戀愛都不大成功:
“雖然我付出很多,但總有一種還不夠的感覺。因為對方總有各種各樣的不滿意。比如嫌我胖、無趣,說我穿某件衣服看上去太幼稚……我也有意改變,但最后不是被甩,就是被冷暴力。心灰意冷的時候,覺得‘男的沒有一個好東西’這句話挺對。”
你有沒有發現,“渣男/女”的愛,往往是需要費勁爭取的,ta的愛,很難得到。
這些“高難度伴侶”未必有什么好的品性或人格魅力,但在關系中,你始終有一種“低自尊感”,認為自己是渺小的。越是這樣,你越要用力做更多。
辯手席瑞指出了一類“頻繁被渣者”身上的常見特征:自我價值感的喪失。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認為,在親密關系中的低自尊,與童年經歷有關。
他在1914年提出精神分析術語“強迫性重復(Repetition Compulsion)”,意思是人傾向于不由自主的重復一些早年的創傷性體驗,因為它是“熟悉”的。比如:
曾經因為被羞辱的孩子,當她成年后,會不斷無意識創造曾經被羞辱的類似場景,然后會被再度羞辱;
曾經因為媽媽抑郁而不能得到很好照顧的孩子,當他成年后會不斷與受苦的女人交往,從而不斷重復曾經需要不斷照顧母親時痛苦的那些體驗。
在嚴重的個案中,ta們會反復制造自己“得不到愛”的情境。
比如在潛意識中被情感疏離的、不適合自己的、自私冷漠的,會“虐待”的人吸引,仿佛對方是一個高難度數學題。解開ta,你就證明了自己足夠好、足夠值得。
精神分析師Nina Savelle Rocklin說,有“排斥、孤僻”父母或其他親密家庭成員的女性可能會被壞男孩吸引,她曾在治療中讓“無數病人”愛上了符合這種原型的男性。
松子極度缺愛,只要對方給一點點關注,就想傾盡自己所有。她不知道自己很重要,可以配得上更好的男人,于是總是心甘情愿的被壞人玩弄于鼓掌。圖/《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
這里的“創傷”,并不是狹義上的“虐待事件”,而是一般概念化的、在生命的任何時刻產生重大情緒困擾的事件。
因為在兒童期,孩子的認知結構較不發達、對父母高度依賴,ta們對創傷更為敏感(Levy,2000年)。即便是一些無害的事件,如果沒法應對,也可能成為創傷。創傷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兒童對事件的看法”(Angyal,1965年)。
這些創傷事件由于反復經歷,可能會被兒童內化為一種處理親密關系的“模式(pattern)”。
圖/《壁花少年》
人們難以自己從pattern中走出來,可能是因為:
那些體驗是熟悉的
人傾向于以自己曾經經驗到的模式去評估和感受現在的環境
有時候一些負面的情緒會帶給我們自己一些特別的滿足
某些痛苦的體驗曾經帶來過保護
不斷重復體驗痛苦發生時的情景,也是我們內心處理痛苦的一個方式
它所導致的“重復性適應不良行為(repetitive maladaptive behavior)”,是最常見、最具挑戰性的心理治療問題之一。
如Christine Langley Obaugh所說,“We repeat what we do not repair(對于那些不能修復的過往,我們重復它)。”
改變你的吸渣“模式(pattern)”,并非不可能。
擺脫“吸渣體質”的兩個重點,一是“理解自己的真實需要”,二是“修復互動中的不良pattern”。
1)“自性化”:理解自己的真實需要
了解自己并不容易。許多人終身都在尋找“不適合自己的人”,因為ta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
圖/《公主日記》
心理咨詢師Emmy Brunner認為,親密關系中造成高達90%的破壞性行為都源自過去的創傷,其中很多可能是“隱性的”:家庭破裂、失去一段有意義的關系、受挫/回避/暴力溝通模式,這些都會讓我們對自己產生核心信念,這些信念會帶進成年期和人際關系中。
一個人真實的“自性化(individuation)”過程,是經歷過痛苦、一次又一次在內心中領悟而實現的——我們需要去剝離、分清哪些是內在的要求,哪些是創傷帶來的“偽裝”。
圖/《有村架純的休工期》
“自性化”的意思是:了解自己。也是心理學家榮格所認為的,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的終極課題。
通過這個過程,逐漸收回一些“混亂”但“強硬”的投射,我們才可以越來越看到真相:你的真實需要是什么?在無意識中壓抑了什么?當你直面自己的人格陰影時,你是誰?
具體怎么做:
列出你心中曾經失望過的伴侶,注意他們之間的相似特征和行為。這可能反映了你童年時期某些沒有得到滿足的需求;
對過去的創傷,培養一種更有同情心的看待方式;
把每一段關系都看作是一個機會,審視自己在哪里陷入困境或被觸發。這樣在下一次被觸發時,你就可以更好地覺察它;
確定你在人際關系中感到舒適、安全和受尊重的界限。想一想,哪些“有毒”的行為是完全不可接受的(比如貶低性的語言/自尊打擊/控制你的個人行蹤),從今天開始踐行這些界限。它可以幫你在早期識別渣男/女的信號。
2)修復互動中的不良pattern
一些求助者問:為什么ta剛開始看起來好好的,但一到親密關系中就變渣了?比如一個工作能力很精進的人,一談戀愛就似乎變成了“低能兒”,總是受傷害。
結構性的問題每個人都有,但程度會有所不同,往往隱藏在人格結構的很深處,當不觸碰到相關的部分時,一個人看起來經常是OK的——但親密關系是我們“人格陰影”的照妖鏡,它觸碰到了這些“更深的地方”。
創傷是可以被改變的,心理治療本身能夠調動建設性的行為。
當我們陷入“不良pattern”時,心理咨詢師會幫助你發現它,并重復一種“更健康的互動模式”來取代過去的習慣動作,直到新的互動模式成為無意識記憶。
“覺察”也是非常珍貴的能力。圖/《Run on》
戀愛是“雙人舞”。是兩個人共同造就的一段動態關系。
總的來說,關系出了問題,不要習慣性罪責歸己,也不要一股腦認為對方是渣。其次,要看看自己給這段關系帶來了什么。
如果所有的愛情都“卡在了同一個地方”,那么就先停下來,思考我們看待自己的方式。
這不是簡單的“找錯”,而是一個提高“自我覺察、自我接納、自尊自愛”的過程。
在這個意義上,我覺得最好的觀點來自總結的劉擎:
在親密關系里,如果我們一直活在“被渣的心態”里,就間接剝奪了自己“成長為一個更好的人”的機會,要尊重我們自己認知問題和自省的能動性。
最后,情人節快到了,祝所有的男孩女孩們都能看見、重視自己的真實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