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新文化商業”(ID:Ent-Biz),作者:Q團 ,36氪經授權發布。
很難想象,史上最強春節檔誕于時機與空間都相對隔絕的2021年春天。
時機上,經歷2020春節檔歸零,全年電影票房只有200億的艱難爬坡;空間上,美國作為全世界幾十年來的電影大國和第一大票倉,去年損失了80%全球票房且今年仍處在嚴格的社交限制之下,大量商業大片延期上映或轉戰流媒體,大型連鎖影院“排隊”破產。
中國電影僅用七天,七部影片,78.22億,1.6億觀影人次的成績,證明了自己強大的向上生命力。(數據來源:燈塔研究院)
中國影視行業經歷寒冬、新冠后不僅觸底反彈,還一飛沖天。不論秉承什么樣的價值觀,身在如此旺盛滋長的土地,都是值得自豪的事情。不過,數據雖讓人亢奮,但必須保持謹慎樂觀。平靜下來后,注入史冊的2021春節檔還應該留下一些“冷反思”。比如到底什么影片適合春節檔,票價上漲是好事還是壞事,電影時長對觀影體驗和排片的影響,短視頻對營銷方式的革新對電影票房及受眾有多大影響等。
賺得賺死,賠的賠死,怎么看,春節檔都是中國電影賭注最大的一場賭局。
從《唐人街探案3》《你好,李煥英》《刺殺小說家》《侍神令》《人潮洶涌》《熊出沒·狂野大陸》《新神榜:哪吒重生》這7部電影的起步與結局可以大致得
出結論:“春節檔”無疑是一年票倉之最,但并非是強類型片實現野心的首選檔期。
能兼顧大眾化情感需求、觀影門檻低,且元素大雜燴的作品更容易彰顯檔期優勢,比如《唐人街探案3》和《你好,李煥英》。
而在成本投入更高的奇幻影片《刺殺小說家》《侍神令》,顯然是此次檔期的“犧牲者”,這兩部電影在視覺特效和演員上確實真金白銀。據傳《刺殺小說家》光制片成本就達到7億,也就是說票房至少要到20億才能勉強回本,然而春節檔結束才拿到了5.4億,預測最終票房在10億左右。這樣的成績說“血虧”一點也不夸張。不過《刺殺小說家》在豆瓣上評分7.0,不輸好萊塢的特效水平得到眾多專業影迷和媒體的稱贊,其制作上顯示出中國電影強大的工業水準,甚至不輸2019年的《流浪地球》。
無獨有偶,周迅陳坤的《侍神令》也有著同樣的問題,雖然是典型的大明星大制作大IP的強類型電影,但是也面臨與《刺殺小說家》一樣的問題,就是故事內容上難以在春節檔與觀眾共情,營銷也只能炒炒明星,而很難通過電影主題和內容將過節在家的觀眾吸引去電影院。
《人潮洶涌》雖不是特效大片,翻拍自韓國電影《盜鑰匙的方法》,通過身份互換的設定,講述中年危機、身份探索等主題。從主題就可以看到,這部電影是一部影迷電影,放在除春節檔以外的任何一個檔期,都有可能成為像《誤殺》一樣的翻拍黑馬,但偏偏不適合春節檔。
《你好,李煥英》雖在豆瓣上拿到了8分,但很大一部分出于觀眾的感情分和對賈玲真誠做電影的寬容;《唐人街探案3》背負了太重的商業期待,所以口水劇情重過推理,保證了票房卻傷了推理粉的心,被報復性打低分也差不多可以這樣解釋。這兩部電影在商業上的成功共性就是,用喜劇元素盡可能兼顧大眾口味,通過降低藝術性而達到了口水效果。
在宣發投入上,據圈內人士爆料,春節檔除了兩部動畫電影之外,其他五部宣發費用都在億級以上,但是這么多的宣發費用只養出了前兩部,剩下三部均成了炮灰。所以,雖然今年春節檔成績誘人,但背后的風險也很嚇人,明年選擇春節檔這個檔期的電影可能會更加慎重。
合家歡的意思就是老少咸宜。通過今年春節檔各個影片天差地別的命運,也可以大致將“合家歡”理解成口水。像《人潮洶涌》這樣探討人性和孤獨的主題注定只是小部分人的共情,即使在情節上多了很多黑色幽默梗,也很難成為一部幾十億體量的大眾片。
感情越直接,主題越簡單,越有可能拿到高票房。這樣想想,春節檔需要的合家歡爆款就是幾年前咪蒙的10萬+文章,他們活在當下,撓準一個大眾情緒點,就算挖到金礦,看過即忘也沒關系。
合家歡的第二層意思就是“從眾”。要知道春節檔里面的觀眾,有很大比例人群一年就這個時候才去次電影院,他們是大多數,也是最容易被營銷打動的一群人,贏得這群人就贏得了天下。當這群人開始談論一部電影,這部電影相關信息多數會變成病毒,反向影響著專業影迷或深度影迷的選擇甚至評價。道理很簡單,當身邊的親朋好友都在談論一部影片,作為資深影迷的你能忍住不看么?
這里有一個有趣的例子,有個娛樂博主發了一個帖子,稱賈玲導演處女作用了7天,票房超過馮小剛至今所有作品之和,問馮導慚愧不慚愧,這個帖子被瀏覽上百萬次,不少評論極盡嘲諷第五代導演。先不說這樣的對比毫無意義,馮小剛可是“合家歡”商業片開山鼻祖之一,沒有第五代老導演們對中國商業類型片的探索,對賀歲檔、春節檔的積累,不可能有今天的陳思誠和賈玲。客觀來說,陳思誠和賈玲只是生對了時代,他們幸運之余有些努力和才華罷了。
中國電影商業的成熟從“觀眾成熟”開始,而觀眾成熟則從不為流量明星沖動消費開始。
大眾娛樂接棒春節檔的是《創造營2021》和《青春有你3》開播,很難將這兩件事關聯起來吧?其實是有著聯系的。
春節檔的7部影片,均沒有邀請所謂流量明星出演,也沒有人重點吐槽演技問題,這要感謝之前撲街的眾多《上海堡壘》們。這個史無前例的春節檔,告訴大家,不管是《你好,李煥英》還是《唐人街探案3》,不管是40億還是50億,好檔期和好運氣可遇不可求,但好故事、好題材、專業演員的專業表演是必須達到的硬性條件。
2021年春節檔這樣的進步,一方面得益于影視創作的良性回歸,資本的清醒;另一方面也得益于偶像產業的突飛猛進。偶像迭代太快,偶像經濟收割的渠道太多,投資人再也不會押注一個偶像在一部大電影上,因為很可能他紅的時間還沒有電影制作周期長。粉絲也不必為了追星買電影票,因為他們有太多可以應援偶像的更直接路徑,比如刷分送偶像出道,直播打賞,眾籌辦生日會,買偶像直播帶貨商品……買電影票顯然已經不是最直接最有限的選擇了。
偶像經濟與電影能夠分開進行,是娛樂業的巨大進步。另外,不得不說這中間的邏輯是,偶像產業在成熟,電影觀眾也在成熟,才倒逼了影視行業的良性和資本的冷靜,而不是相反。
從經濟學和商業角度來看,票價上漲絕對是進步的體現。今年春節檔被吐槽最多的無疑是票價高這件事了。老百姓有怨言可以理解,畢竟前幾年商業公司之間為了競爭大搞票補,燒錢“騙”小鎮青年及小鎮青年的老小進影院。如今,看電影成為春節重要儀式之后,說漲就漲,怎么看怎么不地道。
數據顯示,今年春節檔全國平均票價為48.9元,比2019年春節檔平均票價高出4.2元,2018年這一數據則為39.7元。其中北京成票房漲幅最大城市,達到35.9%,部分影院黃金票價超過三位數;南京、天津、上海和烏魯木齊緊隨其后,五座城市漲幅均超過20%。平均票價及觀影人次的增加,對高票房有一定拉升作用,初七開始,各城市票價都有所下降。
客觀的說,價格隨需求波動是很正常的經濟現象,彈性越大說明市場越有活力。翻過票補、流量明星、影視寒冬等幾座大山,中國電影市場終于走向了成熟。成熟的標志之一就是可以根據市場供求調整票價,通過終端售票而不是各種投機和資本運作,讓虧損的電影院、售票平臺、影視公司和營銷方等都能逐漸實現營收正循環。讓電影的生意走向規矩和規律,才是中國電影未來發展的正途。
同時也應該看到,不是所有電影院都有漲價的底氣,除了一二線城市的大影院在春節檔能實現觀影人次和收入的突破,很多小影院票價不漲反跌。電影院之間的競爭也就此拉開,地段好服務好設施好的電影院有更多的定價權,相反,不滿足條件的中小影院可能就此淘汰。再加上流媒體的迅速壯大,PVOD電影越來越多,影院高端化將是未來電影產業可能趨勢之一。
影院高端化意味著平均票價一定會繼續上漲,春節檔只是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