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幼兒園小小班以后,孩子回家會說“你可以的!”“你很棒哦!”“回答正確!”“你很聰明!”看著孩子溢滿陽光的小臉蛋,我猜想平日里老師一定給了他很多正向鼓勵和及時肯定,這無論如何都比否定打擊要強很多。
在電梯里或公交車上,孩子也時常因為能說很多話、會讀出兩位數、看得懂交通標識而被夸獎“真聰明!”讓身為家長的我為有一個智力發育還不錯的孩子感到心情舒暢。
而負面用詞即使不是真的那個意思也同樣傷人。記得孩子一歲左右,婆婆幫忙帶過兩個多月,因為孫子調皮好動,她時常唉聲嘆氣,不斷費力阻止小孩探索世界,還總因為小孩“屢教不改”去爬高、“執迷不悟”摸電源插座以及見媽媽要出門上班或關門上個廁所就哭得聲嘶力竭(分離焦慮的體現,也還不具有客體恒常性概念)而罵他蠢。
身為孩子的母親,我心里很不是滋味,起初極力隱忍,私底下讓孩子他爸給婆婆做思想工作卻不見效,最終自己實在憋不住心頭的氣責怨道“能不能別老說他蠢?”婆婆便回老家去了,我也決心不再指望她……
我想,婆婆傷了我舐犢情深的心(或許,我也傷了她的顏面而不自知)。我只是無法容忍自己“聰明的小寶貝”被一再指責愚蠢,我擔心大量負面用詞的養育氛圍對孩子的健康成長不利;孩子也因奶奶時時處處阻攔他以及對他宣泄了很多不滿情緒而不愿親近她,對老母親則黏得不行。
欲抑先揚的話術同樣讓人聽著有點不舒服。當晚托老師一臉不滿地反饋給我“你孩子很聰明,就是太調皮了,老爬高,四處跑,兩個大人都看不過來,要加強安全意識教育”“精靈是很精靈,就是太好動了”等情況時,我的心情有些低落。
一方面,我為孩子不懂規則、不守秩序給老師頻頻添亂、惹麻煩感到很不好意思;另一方面,我也對幼兒園不能提供小孩足夠安全自在的探索空間而為孩子愛玩天性受限制感到委屈難過,不希望孩子的“聰明”要作為他“調皮搗蛋”或不好看管的“替罪羊”。
王安石在《傷仲永》中講述了一個神童的故事——仲永五歲便“指物作詩立就”,“文理皆有可觀者”,卻受其父利用,成為造錢工具,“不使學”,最終“泯然眾人矣”,實在令人嘆惋。
在我看來,仲永才智之殤不在于被贊聰明,而是頭頂“聰明”的光環,卻被剝奪了學習進取的良機,蹉跎了美好年華,白費了優質天資。
試想,假使上天賜予你一副好牌,你就可以完全不費一點力氣了嗎?
如何讓才華不被捧殺?如何讓光環不成為枷鎖?
我想,天下父母都希望自家的娃耳聰目明,卻也不必將其與一生的發展成就掛鉤。把聰明視為單純的智力因素就好了。擁有天資固然可喜,后天的學習與努力同樣不可或缺。再說,除了智商,一個孩子還有體質、品德、愛好等多方面需要培養。沒有任何一個人是由單純的智力因素構成的。
當然,并不是所有孩子都有幸得到大人的稱贊與賞識。公交車上贊我孩子聰明的那位老奶奶抱怨道,她的孫子差不多兩歲半還不太會說話。電梯里夸我孩子聰明的那位鄰居說,他的孩子也是兩歲多,什么都不懂。
那么,小孩“語遲”,有可能是家里人并未給到他繪本閱讀、童謠歌唱等輸入教學和足夠豐富的語言交流氛圍?兩歲多還什么都不懂,有可能是家長并不曾有意識地教過他?
我想,知識和技能的掌握必須有一個獲取習得的過程,哪怕具有先天優勢,也需要足夠的外在刺激來幫助激活相應的腦細胞。
有一次,帶孩子上早教課,我讓他自主選擇黏土的顏色,并自己動手操作。旁邊的媽媽則自作主張地替她女兒選了粉紅色(帶著明顯的性別刻板印象),并幾乎包辦了整個作品,還一直責怪孩子不聽她說、做得不對。不難看出,小女孩的內心有多么受挫。
我想,大概沒人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個名副其實的“笨小孩”。那么,請給孩子足夠的刺激和探索的自由,陪伴,守護,親子共玩、同樂,而不是否定、限制、越俎代庖。
榮格說:“創造不是來自智力,而是來自源于內在需要的游戲本能。創造性頭腦與它所鐘愛的對象玩耍。”不管有沒有天分,讓孩子近其所好并盡情發展吧!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提出著名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亦稱“羅森塔爾效應”或“期待效應”)。
這是一個有名的實驗: 羅森塔爾來到一所小學,聲稱要進行一個“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他煞有介事地以贊賞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名單交給校長和教師,并叮囑他們務必保密。
其實,名單上的學生不過是隨機挑選出來的。然而,“權威性謊言”卻讓奇跡發生了——八個月后,名單的學生個個成績都有了較大進步,且各方面都很優秀。
這啟示我們:當一個人獲得肯定、贊美時,他便感覺受到支持,從而增強自我價值感,變得更加自尊、自信,獲得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仿佛被賦能),并盡力達成對方的期待。
也就是說,當一個孩子經常被贊聰明,或者被別人用贊賞的眼光來看待,他便受到滿懷期待的激勵,自覺地通過實際行動讓自己如贊賞者所愿。
還記得,初中一次大考,我的英語成績在年級排名第十。家長會后,英語老師當著我面對爸爸說“你孩子很有潛力”。這句話讓我深受鼓舞,對英語學科的學習更加用心。
如今細想,老師的“潛力”一說并沒有什么太實際的內容,而正是這種泛泛而談戳中了一個少年進取的心。
試想,潛力是什么?它與聰明還是勤奮掛鉤?如何發揮潛力?當然要更加努力,但也需要在潛力空間里才能得以發展。也就是說,智商為我們設定了“跳一跳,夠得著”的有效努力區間。
“聰明”二字的詞典注解為“智力發達/天資高,記憶和理解能力強。”
那些被贊“聰明”的孩子終將像仲永那樣淪落到“泯然眾人矣”的平庸地步,還是應驗羅森塔爾效應一路受積極暗示遙遙領先?
小時候,一位叔叔來家里做客,喝功夫茶時,考了我和弟弟一道生活常識類題目——有什么辦法可以最快地把四個茶杯對調位置?弟弟立馬作答,說把整套茶具旋轉過來。我在此基礎上說,只需要旋轉上面的托盤就好了。叔叔下了論斷:弟弟沒有姐姐聰明。
我自己當時聽了心中竊喜。但“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不知道這件小事有沒有對弟弟產生消極負面的影響。
我想,叔叔贊小時候的我聰明本身沒有錯,不妥的是以同時貶損了弟弟的方式進行。聰明值得被肯定,但不必通過對比來凸顯。
求學階段,我的學業成績確實比弟弟要出色。然而,多年以后,我們在不同的領域謀生發展,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子,對比誰更聰明顯得很狹隘。
而一個人的聰明值與其收入的多寡和社會貢獻的大小也沒有必然聯系。這也是為何智商之外,人們那么重視情商和逆商的原因。
不過,智商依然會作為一種基因傳遞給我們的下一代。老爸會憑感覺說我的孩子比弟弟的孩子聰明,認為那是出于天性。似乎一個人的聰明程度是有目共睹的。然而,誰又能看到這兩個小孩的未來會怎么樣呢?
很多時候,我們不敢或不好意思承認自己或自己的孩子聰明,是因為受到謙謙君子之道的影響有所顧慮。
比如害怕承擔失敗的責任、品嘗自戀的惡果,擔心因為過于看重聰明,而一旦沒有成功或過得比別人好,反倒會成為別人的笑料。
也怕招來他人的嫉妒與設防。如果被扣上聰明的帽子,似乎就不好意思“不恥下問”,難以放下姿態與身段請教不如自己的人,這妨礙了我們開闊自己的視野。
再則,“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如果沒有達到極致,誰敢聲稱自己“聰明絕頂”呢?
那么,能否欣然接受自己和孩子被贊聰明,也包容接納所有合理的批評與建議,以開放的心態面對多元化的認知評價系統?
我想,我們要警惕的不是聰明,而是自作聰明,以及聰明反被聰明誤。
如果你或孩子的后半生不盡如意,請不必讓小時候的聰明來背鍋!
正面管教理論認為,要對孩子多鼓勵、少表揚,多描述、少評價,多肯定努力,少夸贊天資。
誠然,夸孩子聰明有點抽象和泛泛而談,卻也是對孩子作出的一個綜合性的積極評價。
經常被贊賞聰明的孩子會受到激勵,注意多開動腦筋,少采用笨辦法,更注重形成靈活變通的思維模式,養成凡事少費力、多用心的習慣。因為不看好笨辦法,他們往往會把精力投入創新,嘗試多走捷徑,少繞彎路,形成“開動腦筋-激發潛能”的良性循環。
是的,聰明是一種值得被看見和贊賞的稟賦,它與個體的努力并不是截然分開的。有的人既聰明又勤奮,如果我們只看到他勤奮努力的一面,而對他的天賦異稟無動于衷,無疑是片面而具有教育誤導性的,也是有失公平的。
智商相比努力而言更加渾然天成,不應該被視而不見或有意淡化。否則,一個智商高的孩子因為沒有用“笨小孩”熬夜苦讀的方式而輕松取得好成績,就需要承擔莫名的內疚感和背負不夠努力的責罵嗎?
我想,沒有人需要為自己的聰穎天資感到羞愧、內疚或受到惡意傷害,我們應該鼓勵孩子在正視優勢的前提下得當地發展特長,而不是鼓吹盲目過度用力卻不得善果。
起碼,夸孩子聰明并沒有那么不妥,更不至于災難深重。出于真心地贊美孩子聰慧,會傳遞給他一份滿滿的愛意。當感覺孩子不錯時,請不吝溢美之詞!只要出自真心,怎么贊孩子都不嫌多。
聰明與努力都值得被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