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分享職場上常見的10個心理學效應,歡迎大家對號入座,希望能幫助你解鎖職場密碼,做一個輕松快樂的打工人。
圣經(jīng)《新約·馬太福音》里有一則寓言: 從前,一個國王要出門遠行,臨行前,交給3個仆人每人一錠銀子,吩咐道:“你們?nèi)プ錾猓任一貋頃r,再來見我。”
國王回來時,第一個仆人說:“主人,你交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10錠。”國王獎勵他10座城邑。
第二個仆人說:“主人,你給我的一錠銀子,我已賺了5錠。”國王獎勵他5座城邑。
第三個仆人說:“主人,你給我的1錠銀子,我一直包在手帕里,怕丟失,一直沒有拿出來。”國王命令將第三個仆人的1錠銀子賞給第一個仆人,說“凡是多的,還要給他,叫他多多益善;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
這就是馬太效應。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提出這個術(shù)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xiàn)象:“相對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jīng)出名的研究者。”
馬太效應指人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chǎn)生一種積累優(yōu)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求職面試經(jīng)常會問候選人一個問題,“你為什么選擇我們公司?”
聰明的一種回答是:“我希望加入貴公司這樣的優(yōu)秀的企業(yè),有機會和更多優(yōu)秀的人才一起工作,取得更大的進步。”
職場上的馬太效應是非常明顯的,大公司有更多的機會,更多的機會創(chuàng)造更多的可能性。同樣,主動選擇和優(yōu)秀的人為伍,你也會在這種氣場中積累更多的優(yōu)勢,為你的成功奠定好的基礎(chǔ)。
首因效應由美國心理學家洛欽斯首先提出的,指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次印象對今后交往關(guān)系的影響,即“先入為主”帶來的效果。雖然這些第一印象并非總是正確的,但卻是最鮮明、最牢固的,并且決定著以后雙方交往的進程。
雖然第一印象是可以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斷被修正、強化,我們心中期待著遇到善解人意的、溫柔的同事、領(lǐng)導或合作伙伴,希望他們能多給我們一些機會,不要因為第一印象不好而將我們“埋沒”。但仔細想想,其實很多時候主動權(quán)是可以掌握在我們自己手里的。
當我們知道“第一次”的效應的重要性之后,不妨重視每一個“第一次”,比如第一次面試、第一次開會、第一次談判、第一次聚餐、第一次交報告、第一次做演示等等。認真準備每一次“第一次”,盡自己所能給對方留下好印象,是不是反而有了一些掌控感?
而同時,我想要提醒你,當你在努力給別人留下好印象的時候,要注意“聚光燈效應”陷阱。
聚光燈效應是1999年季洛維奇和薩維斯基提出來的。指的是有時我們不經(jīng)意的把自己的問題放到無限大,當我們出丑時總以為人家會注意到,其實并不是這樣的,人家或許當時會注意到可是事后馬上就忘了。
換句話說,我們很在意自己給別人留下了什么印象,以至于我們會普遍高估別人對我們的關(guān)注程度。
研究證明,人們對你的注意力只有你想的一半多。
當你發(fā)現(xiàn)自己因為特別在意首因效應而產(chǎn)生緊張、挫敗感時,不妨想想聚光燈效應,平衡一下自己的心態(tài)。
木桶效應估計大家從小聽到大的一個詞了吧?
木桶效應的同義詞就是揚長避短,一只水桶能裝多少水取決于它最短的那塊木板。
很多人也從小接受了這個效應,因此不停地尋找“短板”,“補短板”;也有些人在拼命追趕別人“長板”的路上,感到“人生漫漫,其修遠兮”;還有一些人想要補齊“短板”,然后拿短板和別人的長板去PK,精疲力盡。
職場上能否對自己做一個理性分析非常重要。是跟人比長、還是比短,關(guān)系到你的成長路徑和發(fā)展策略。
過去,我們更多被鼓勵“補短”,因為短板讓我們感受到危機感、不安全感。而現(xiàn)在,社會越來越開放、尊重個性的發(fā)展,一個人的短板和長板是可以同時被接納的。也就是說,長板就極具競爭力,短板不一定非補不可。
思考一下你的長短板分別是什么?短板是否讓你感到恐慌,長板是否讓你足夠自信?
嘗試從更多的視角里去分析自己的優(yōu)劣勢,比如你的短板可能在某些場景下是短板,而在另一些場景可能就不是短板,也許你已經(jīng)有了答案了!
接納自己的一切特點,不要簡單的定義為“好的”、“差的”!
登門檻效應(Foot In The Door Effect)是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弗里德曼與弗雷瑟在1966年提出的,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xié)調(diào),或想給他人以前后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就像登門坎時要一級臺階一級臺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
在職場中要有“互惠”意識。在日常與同事的交往合作中,先請對方幫一個小忙,特別是讓對方感到似乎沒出什么力,你卻給予了非常正式和真誠的感謝,埋下一個小楔子。下一次如果有個更大的請求再找到他時,他往往會很快接受這個請求。
三明治效應則常用于提出建議或批評的溝通模式之中。在批評心理學中,人們把批評的內(nèi)容夾在兩個表揚之中從而使受批評者愉快地接受批評的現(xiàn)象,稱之為三明治效應。
第一層是認同、賞識、肯定、關(guān)愛對方的優(yōu)點或積極面,中間這一層夾著建議、批評或不同觀點,第三層是鼓勵、希望、信任、支持和幫助。
這種批評法,不僅不會挫傷受批評者的自尊心和積極性,而且還會積極地接受批評,并改正自己的不足方面。一般是說3個表揚1個批評這種組合是比較有親和力的。
比較一下領(lǐng)導談話的兩種模式,第一種,上來就直接說問題;第二種,領(lǐng)導先肯定了你最近做得好的方面,然后再指出最近不足的地方,最后鼓勵了一下你,你的感受如何?你喜歡哪一種?
說起酸葡萄效應,現(xiàn)在大家更熟悉的一個詞是“檸檬精”。酸葡萄效應來自于伊索寓言里的一則故事,叫《狐貍與葡萄》。
故事說的是狐貍本來是很想得到已經(jīng)熟透了的葡萄的,它想吃葡萄,卻怎么跳起來也夠不著葡萄,于是,狐貍心想:“反正這葡萄是酸的。”于是狐貍就“心安理得”地走開,去尋找其他食物。
心理學有一種叫合理化的防御方式,酸葡萄效應就是一種自我合理化。
葡萄到底是不是酸的?
得不到某樣東西,就否定那樣東西,以讓自己覺得沒什么損失或傷害,而忽略客觀事實到底是怎樣的。
當你在工作生活中遇到一些挑戰(zhàn),而你不想去面對時,你心里想到什么?有沒有想過“算了,反正我也無所謂”,“那個機會也沒那么好”,“我也沒那么喜歡那個工作”?當你下一次產(chǎn)生這種否定的心理時,不妨想一想,你“酸”了嗎?你為什么“酸”?這個東西真的是“酸”的嗎?
說完酸的,咱們說甜的:糖果效應。糖果效應的另一個詞你應該很熟悉了,叫棉花糖實驗,也叫延遲滿足實驗,指為了長遠的、更大的利益而自愿延緩或者放棄目前的、較小的滿足。
心理學家薩勒在一群4歲的孩子中做這個糖果實驗。游戲規(guī)則是:桌上放2塊糖,如果你能堅持20分鐘,這兩塊糖就給你。但你若不能等這么長時間,就只能得一塊,現(xiàn)在就能得一塊!這對4歲的孩子來說,很難選擇——孩子都想得2塊糖,但又不想為此熬20 分鐘;而要想馬上吃到嘴,又只能吃一塊。
實驗結(jié)果:1/3的孩子選擇現(xiàn)在就吃一塊糖。實驗者一走,1秒鐘內(nèi)他們就把那塊糖塞到嘴里了。2/3的孩子選擇寧愿等20分鐘得2塊糖。在后來幾十年的跟蹤觀察中,也證明那些有耐心等待吃兩塊糖果的孩子,事業(yè)上更容易獲得成功。
有個比較流行的說法,“健身是唯一一件努力就能看到成果的事”。我們在工作中努力了不一定馬上看到成果,或者達到我們的預期目標,這時候不要氣餒,不要急躁,不妨想想吃糖的孩子,給自己更多的時間和耐心吧!
在工作中遇到困境、瓶頸是很正常的事情,貝佐斯曾提過亞馬遜之所以有今天,是因為亞馬遜找到了企業(yè)發(fā)展的飛輪。
而飛輪效應(Flywheel Effect)指為了使靜止的飛輪轉(zhuǎn)動起來,一開始你必須使很大的力氣,一圈一圈反復地推,每轉(zhuǎn)一圈都很費力,但是每一圈的努力都不會白費,飛輪會轉(zhuǎn)動得越來越快。
《基業(yè)長青》的作者吉姆·柯林斯說過,“成功的惟一道路就是清晰的思路、堅定的行動,而不是所謂的靈感。成功需要我們每個人排除一切干擾,把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事情上,全力以赴去實現(xiàn)目標。”
前面提到要客觀地評估自己個人能力的優(yōu)劣勢,那么對于我們所從事的工作,我們更需要找到能帶動我們騰飛的“飛輪”。
飛輪可以是我們在某一領(lǐng)域的辛勤耕耘,只有當我們可以專注地認定一個目標、持之以恒地行動,飛輪才能在量變到質(zhì)變的過程中找準一個爆發(fā)點而自動地越轉(zhuǎn)越快。
這是一個合作的時代,一個人的合作意識至關(guān)重要。最后要說的這個“破窗效應”,可以說是一個對職場人的警告。
破窗效應(Broken windows theory)來自犯罪心理學,此理論認為環(huán)境中的不良現(xiàn)象如果被放任存在,會誘使人們仿效,甚至變本加厲。以一幢有少許破窗的建筑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將會有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戶。
工作中有負面情緒是難免的,不如意事十有八九,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想法:
比如“反正也不是我先這么做的”、“別人也經(jīng)常遲到”、“別人也出過錯,也沒承擔什么責任”、“他們不做,我也不做”、“憑什么他們可以這樣,我就不可以?”
如果我們只是抱怨環(huán)境或他人,把所有的過錯都推到別人身上,我們也在不知不覺中加入了“破窗人”隊伍,陷入惡性循環(huán),最終受損失的還是我們自己。
不妨轉(zhuǎn)變一下你的心態(tài),從受害者的被動心態(tài),轉(zhuǎn)變?yōu)閰⑴c者的主動心態(tài),試試看,不做下一扇“破窗”,而去修復一扇“破窗”,看看自己有什么變化?
今天分享的10個心理學效應,你對號入座了嗎?歡迎在評論區(qū)和我交流,下次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