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07 13:58 閱讀量:3.1萬+
華人號:中國文化在中國古代文學史璀璨的星空里,蘇軾是極為耀眼的一顆,他可以代表宋詞的最高成就。不僅如此,他的詩、散文以及書畫也都是出類拔萃的,后人評價,“蘇軾是全才式的藝術巨匠。”蘇軾玩詩詞可以說玩到了極致,比如他的隱括體(櫽括體)。
隱括體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種文體,作者根據自己的主觀需求,將他人的詩文引用或剪輯,經過再加工,改寫成為一首詞的形式。蘇軾一直被認為是開宋代隱括詞的先驅者。
蘇軾的《南鄉子·集句》一詞,引用達八處之多,但讀來并無堆砌之感,反覺引用恰當,自然貼切,新鮮有趣。能做到這一點,也非易事,需要有著極強的駕馭文字的功底,是不是恰恰應了“天下文章一大抄,看你會抄不會抄”這句俗話。
元豐二年的1079年,這一年蘇軾43歲,也是他一生中最悲慘的一年。調任湖州知州不足三月,他就因為給宋神宗寫了一封《湖州謝表》,被人抓到把柄,以譏諷皇帝,包藏禍心,大逆不道之由,押解到京城,險遭殺頭之禍的蘇軾,后被貶黃州作團練副使,這首詞就是寫在這個時間。
《南鄉子·集句》
悵望送春杯。
漸老逢春能幾回。
花滿楚城愁遠別,傷懷。
何況清絲急管催。
吟斷望鄉臺。
萬里歸心獨上來。
景物登臨閑始見,徘徊。
一寸相思一寸灰。
蘇軾這首不過八句的詞,被作者自稱為“集句”,顧名思義,就是每一句都是引用并集結在一起。作者將八句原詩,重新賦予了自己的理解與情感,然后變為一首新詞。這首詞涉及唐朝五位詩人的八首詩,五位詩人分別是杜牧、杜甫、許渾、劉禹錫、李商隱。
上片“悵望送春杯”出自杜牧的《惜春》,“漸老逢春能幾回”來自杜甫的《漫興九首·其四》,這兩句只字未改,原句引用。意思是滿懷惆悵地看著手中這杯送春酒,身體愈加老去,還能有幾次再逢到春天。歷經大劫的蘇軾,悲愴之情盡在詞中。
上片的“花滿楚城愁遠別”出自許渾的《竹林寺別友人》,原句為“花滿謝城傷共別”,作者稍作改動,更貼合心境。“何況清絲急管催”,語自劉禹錫的《洛中送韓七中丞之吳興五首·其三》的一句“何況清弦急管催”,蘇軾將“弦”改為“絲”。
上片的這三句意為,繁花開滿楚城,心中卻愁緒萬千,被貶黃州,從此遠離了家鄉與親人,倍感凄涼,更何況酒宴上的清絲急管還奏出了離別之曲。作者滿懷悲情,無以言表。
下片的第一句“吟斷望鄉臺”語出李商隱《晉昌晚歸馬上贈》的原句,“萬里歸心獨上來”選自許渾《冬日登越王臺懷舊》的原句,這兩句表達的是肝腸寸斷的相思之情。作者在望鄉臺上獨自傷懷,強加于身的莫須有的罪名,和被貶削職的悲苦境遇,讓作者遠離故土和親人,孤獨與寂寞之感如影隨形。
下片的“景物登臨閑始見”,來自杜牧《八月十二日得替后移居譬溪館,因題長句四韻》一詩的原句,“一寸相思一寸灰”,語自李商隱的《無題二首·其二》原句。作者登臺向遠方眺望,春日的美景盡在眼前,但這是因身無官職,無以作為,才有的清閑。糾結之中,更添相思之情,相思之苦,心如寒灰。
《南鄉子·集句》寫得是作者內心的糾結百轉,凄苦悲愴,蘇軾巧妙化用五位詩人的八句詩,竟無生拉硬拽的拼湊之感,反倒覺得這八句詩是不是專門為蘇軾提前準備的,因為實在是天衣無縫,妥帖恰當。你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