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三萬食品研習社(ID:sanwanshipin),作者:三萬資本 柔嘉
一、什么是“糖”?
1. 糖的分類
從化學上來講,糖類是自然界廣泛分布的一類重要的有機化合物,日常食用的蔗糖、食物中的淀粉、植物體內的纖維素、人體血液中的葡萄糖等均屬于糖類。從分子結構上看,糖類可定義為多羥基醛、多羥基酮及其縮聚物和它們的脫水縮合物。根據能否水解以及水解后的產物,糖類可分為單糖、低聚糖(其中以雙糖最為重要)和多糖。
單糖:不能再水解成更簡單的糖,包括葡萄糖、果糖及半乳糖。
低聚糖:每摩爾糖水解后可產生2~10摩爾單糖。其中以雙糖(二糖)最為重要,常見的雙糖包括蔗糖、麥芽糖、乳糖。
多糖:每摩爾多糖可水解成多摩爾單糖,如淀粉、纖維素。
我們平時所說的糖,通常指食糖,即狹義概念上的糖,泛指具有甜味的可溶于水的有機化合物晶體,即單糖和雙糖,其中最主要是雙糖中的蔗糖,蔗糖存在于大多數植物體中,甜菜和甘蔗中含量最豐富,平時食用的白糖、紅糖都是蔗糖。而廣義上的糖類除了包括這些含有甜味的物質,也包括無嗅無味的淀粉、纖維素等這類多糖物質。
本文中我們討論的糖指狹義概念上的糖,即食糖,主要以蔗糖為主。
2. 當我們談減糖,減的究竟是什么糖?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分別來看一下世界衛生組織和我國在各自的減糖建議中對糖的定義。
在世界衛生組織2014年更新的《成人與兒童糖攝入指南》中,建議將游離糖攝入量降至攝入總能量的 5%以下。根據世衛組織在《世界衛生組織簡報》中的解釋,這里的“減糖”建議只針對游離糖,不包括完整水果和蔬菜中的糖。水果和蔬菜中的糖被稱為內源性糖,這些糖由一層植物細胞壁包裹,消化起來更為緩慢,進入血流所需的時間比游離糖更長。按照世衛組織的定義,游離糖是指廠商、廚師或消費者添加到食品中的單糖和雙糖,加上蜂蜜、糖漿和果汁中天然存在的糖。
在我國2019年出臺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中指出,目前我國人均每日添加糖(主要為蔗糖即“白糖”、“紅糖”等)攝入量約30g,其中兒童、青少年攝入量問題值得高度關注。提倡成人人均每日添加糖攝入量不高于25g;鼓勵消費者減少蔗糖攝入量;倡導食品生產經營者使用食品安全標準允許的天然甜味物質和甜味劑取代蔗糖。由此可見,我國提倡的減糖中的“糖”指人工添加糖,最主要的是蔗糖。
雖然世衛組織和我國政策中對減糖的定義不完全相同,但我們仍然可以得出共性的結論:我們平時說的糖或者說食糖,是指人工精制糖,其中最主要就是蔗糖,包括白糖、紅糖等。各項政策中提倡的減糖,也主要是指減少蔗糖等人工精制糖的攝入量。
對于生產人工精制糖的制糖業來說,其主要以甘蔗和甜菜為原料生產蔗糖,我國是產糖大國,同時也是食糖消費大國。蔗糖(以其中的白砂糖為主)作為重要的甜味食品原料,廣泛存在于各類包裝產品中。除了餅干面包、飲料等這些有明顯甜味的產品,膨化食品、辣條等咸味、辣味零食中也含有白砂糖。
3. 代糖是指什么?
近年來,隨著高糖能量飲食的攝入,糖尿病、超重、肥胖、齲齒比率不斷上升。人們逐漸意識到過多攝入糖對體內的危害。但數百萬年對環境的適應,塑造了人類的基因結構,人們對甜味的偏好刻在其演化的基因里。雖然知道吃糖不健康,但吃糖可以減壓,帶來放松愉悅的感受,因此大多數人還是難以戒除甜食。
一方面是人們健康意識的覺醒,對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另一方面,人們又難以戒除糖對味蕾上的誘惑。因此,既可以滿足人們少攝入糖,又可以給予人們味覺上滿足的代糖產品需求應運而生。
代糖,更準確地應該稱為甜味劑,指能夠賦予食品以甜味、能量很低或者不含能量的物質。甜味劑在滿足消費者對甜味覺需求的同時,又沒有糖的高能量,也不會迅速升高血糖,所以成為了糖的替代品,正被越來越廣泛地應用在食品飲料中。
雖然關于甜味劑的安全性時有爭議,但是隨著生產工藝和研發技術的進步,口感好和安全性更高的新型甜味劑逐漸應用,早期安全性能低的甜味劑會不斷退出。我國在《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2014)中,對允許使用的甜味劑品種以及使用范圍和最大使用量做了具體規定。按照相關法規標準使用甜味劑,是有安全保障的。在后文我們會具體解析各類甜味劑的特點及發展現狀。
4. 2C消費品糖是什么?
面向C端消費者糖類消費品可分為兩大品類:一類是休閑零食類的可以直接吃的糖果,比如云耕物作的紅糖姜茶,Buff的功能糖;另一類是作為調味品糖,可以在飲料和食品中直接加入的固態糖或者糖漿,或者家庭烹飪、烘焙等用的糖,這個在歐美和日本等有家庭烘焙傳統的國家使用比較普遍。
二、制糖業發展現狀
1. 行業發展概覽
甘蔗和甜菜是人工精制糖的主要原材料
甘蔗屬于熱帶和亞熱帶作物,生長需要年平均溫度較高且雨水量充沛,甘蔗糖主要產地為巴西、印度、中國南部、泰國、美國南部、澳大利亞、巴基斯坦等;甜菜耐寒性較強,可以在不適宜甘蔗生長的偏寒冷地區種植,全球主要甜菜糖產地為歐盟、俄羅斯、美國北部、加拿大、中國北部、日本等。全球僅有中國、美國、日本、俄羅斯、阿根廷等8個國家既生產甘蔗糖又生產甜菜糖。甘蔗的產糖率在15%-20%,甜菜的產糖率在10%~17%,甜菜糖中因含有甜菜堿和棉子糖,口感不及甘蔗糖。
從產量來看,1970年代以前,甘蔗糖和甜菜糖比例基本持平,甘蔗糖占總供給量約為55%;隨著巴西、印度等國家大興甘蔗業,使甘蔗糖產量在80年代有較大幅度增長,與甜菜糖產量的差距逐步拉開;21世紀后,隨著歐盟的食糖市場改革,各國產量隨著補貼和生產配額的削減而減少,甜菜糖產量進一步減少。
根據美國農業部數據顯示,2018 年全球糖產量19450萬噸,其中蔗糖產量15102萬噸,占比 78%;甜菜糖產量4347萬噸,占比22% 。總體上看,全球甘蔗產量近年來有一定的增長,總體較為平穩。我國甘蔗產量遠大于甜菜,受“糖周期”的影響,在不同年份有一些波動。
印度、巴西、歐盟、泰國、中國是全球5大產糖地區,產量合計占比達60%
2018年~2019年榨季全球前5大產糖國/地區分別為印度、巴西、歐盟、泰國和中國,合計產量占全球食糖總產量比例約為 60%。2019年,隨著巴西制糖業減產,印度成為第一大產糖國,同時印度也是全球白糖消耗最多的國家。巴西仍然是國際糖價決定性國家,出口量占比最大;泰國是國際原糖第二大出口國,白糖生產是重要產業。
2018年~2019年榨季,世界食糖出口量為5486萬噸,占該榨季世界總產量比例超30%。全球主要產糖國往往也是出口大國,2018年~2019年榨季巴西、泰國、印度、澳大利亞和歐盟合計糖出口量占全球總出口量達71.5%;其中巴西占35.7%。
我國糖業產能不足以支撐國內消費;廣西是我國食糖主要產區,占比達59%
我國為世界第三大食糖消費國,美國農業部預測我國2018年~2019年榨季食糖消費1580萬噸,同比增長0.6%。2014年以后,我國食糖消費量結束整體上升趨勢,在1500萬噸水平上下波動,整體趨穩。中國糖業產能不足以支撐國內消費,國內食糖消費約三分一直依靠進口,是食糖第二大進口國。
由于生長適宜溫度的區別,甜菜主要適于種植在東北、西北、華北等較低溫度地區,主產地為新疆、內蒙古等地。甘蔗則適宜在廣西、云南、廣東等地生長。我國生產以甘蔗糖為主,2018年~2019年 榨季我國甘蔗糖占比達到 87%。廣西是我國食糖主要產區,占全國食糖總產量的59%。
受原材料生長特性的限制,糖產量出現周期性波動
由于甘蔗、甜菜的生長特征導致食糖的生產出現明顯的周期性。甘蔗在上年收獲之后,留在土地中的甘蔗芽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萌芽出土,再長成蔗株,稱宿根蔗,宿根年限一般為2~3年。宿根蔗一般占種蔗面積的70%左右,宿根蔗生長的好壞,直接影響到次年甘蔗的總產量,宿根具有2~3年增產,之后2~3年減產的規律,一般以6年為完整周期。白糖價格也會隨之出現三年的下跌、兩年多的上漲,即出現糖周期。
2. 市場參與者
根據中國糖業協會數據,截至2019年6月,我國共有4000萬糖農,制糖企業(集團)46家。糖廠216家,2018年銷售收入677億元,制糖企業虧損19億元。我國制糖業的市場參與者主要以上市公司為主,呈現出區域性明顯、集中化趨勢提升、國有化程度高等特點。制糖業上市公司在二級市場主要表現為市盈率偏離較大,市凈率偏低的特點。
三、甜味劑行業發展現狀
1. 行業發展驅動力
1.1 政策上
為國民健康減糖上升至國家層面,我國陸續出臺多項政策倡導減糖生活
在國務院發布的《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數據顯示,心腦血管疾病、癌癥、慢性呼吸系統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導致的負擔占總疾病負擔的70%以上,成為影響健康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國人均每日添加糖(主要為蔗糖即“白糖”、“紅糖”等)攝入量約30g(世界衛生組織推薦人均每日添加糖攝入不超過25g),其中兒童、青少年攝入量問題值得高度關注。《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也明確提倡城市高糖攝入人群減少食用含蔗糖飲料和甜食,選擇天然甜味物質和甜味劑替代蔗糖生產的飲料和食品。
深圳衛健委發布了《深圳市酒精飲料碳酸飲料健康提示標識制作標準和設置規范(試行)的公告》,正式公布相關標識,這在全國尚屬首創。按照《健康條例》規定,2021年1月1日起,對含糖飲料銷售場所的標識進行了明確規范,如果商家不設置相關標識,則由市場監督管理部門予以警告和設置相應處罰規則。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政策條例都格外強調了,對中小學校及托幼機構限制銷售高糖飲料和零食,建設健康校園。從小給中小學生傳遞和培養無糖少糖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也會影響其成年后的消費習慣。從長遠來看,飲食少糖化是大勢所趨。
從全球來看,早在2003年,世界衛生組織就建議將成人和兒童游離糖攝入量降至攝入總能量的10%以下;此后經過十年的研究更多的證據顯示,降低游離糖對人體健康有益,2014年,世界衛生組織進一步提出建議將游離糖攝入降低到總能量攝入的5%以下。
2014年以后,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攝入過多糖對人體健康的危害,通過采取強制性征稅的方式來減少人們對糖的攝入,目前全球已有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征嚴格的糖業稅。
1.2 需求側
從需求端來看,對內在健康和外在美的追求,消費者減糖訴求不斷提升
糖的過量攝入不僅會增加患心臟病和癌癥風險、容易肥胖、易骨質疏松、引發齲齒,還會加速皮膚老化和皺紋的產生。因此,無論是對內在身體健康還是外在美的追求,減糖正在成為各個年齡段消費者的共同需求。
近年來,隨著高糖能量飲食的攝入,糖尿病、超重、肥胖、齲齒比率不斷上升。根據IDF數據,2019年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數(20-79歲)已達4.63億,預計到2045年,全球將有7億人患有糖尿病。IDF預計至2045年時,全球糖尿病患者人數最多的中國、印度和美國將分別達到1.47億、1.34億和3600萬。
《中國居民營養與慢性病狀況報告(2020年)》顯示,中國成年居民超重、肥胖率已超過50%,6至17歲青少年超重、肥胖率接近20%,6歲以下兒童超重、肥胖率也達到了10%,肥胖問題已成為影響中國居民身體健康的重要問題。
隨著糖尿病、肥胖等健康問題的日益突出,以及相關機構對減糖生活理念的推廣,消費者的控糖意識不斷提升,在產品消費上逐漸偏好選擇低糖、無糖產品,減糖漸成趨勢。
1.3 供給側
隨著生產和研發工藝的成熟,甜味劑性能不斷迭代;成本上來看,甜味劑成本遠低于蔗糖
甜味劑發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開發和應用歷史,隨著技術和研發的進步,甜味劑不斷優化,其易用性、穩定性和安全性越來越高,研發和生產工藝的成熟,為其應用提供了基礎。此外,消費者對于健康和口感的雙重需求,減糖意識的覺醒,也在倒逼著各種代糖新產品的優化。
從成本上來看,人工甜味劑和蔗糖實現相同甜度時,人工甜味劑成本不到蔗糖的 10%,對于廠商而言,使用甜味劑替代蔗糖可以顯著降低其生產成本。根據興業證券研究數據顯示,以常見的飲料為例,一瓶 1L 的中含糖量飲料含糖量通常為 50~100g,在相同甜度下,將蔗糖替換為安賽蜜或三氯蔗糖成本端可分別降低甜味劑成本 91.5%、92.3%,成本優勢顯著。
2. 甜味劑分類及特點
甜味劑指能夠賦予食品以甜味的物質,是食品添加劑的一類,能量很低或者不含能量。甜味劑種類較多,按來源不同可分為人工合成甜味劑、天然甜味劑和功能性糖醇;按照甜度倍數可分為高倍甜味劑和低倍甜味劑,天然甜味劑和人工合成甜味劑其甜度通常是蔗糖的幾十到數百倍,甚至上千倍,屬于高倍甜味劑;功能性糖醇甜度通常低于或略等于蔗糖,屬于低倍甜味劑。
需要注意的是,葡萄糖、果糖、蔗糖、麥芽糖等糖類物質雖然也算是天然甜味劑,但因長期被人食用,通常不被視為食品添加劑。本文討論的甜味劑不包括這類糖類物質。
從應用領域來看,甜味劑廣泛應用在飲料、餐桌調味品、個人護理產品、烘焙食品、藥品、保健類食品、糖果巧克力、醫藥類用品、化工類制品等多個領域。其中,飲料領域是甜味劑主要應用領域。
從應用方向上來看,分為針對B端企業生產過程中使用的食品添加劑和C端消費者可以直接食用的糖產品。
B端生產商:作為食品飲料添加劑,添加在所生產的產品中。糖是大多數食品飲料的主要配料之一。隨著無糖趨勢的發展,下游消費者的減糖需求會倒逼上游食品飲料生產商加速甜味劑對蔗糖的取代。
C端消費者:直接吃糖果類,休閑零食和功能性糖果;在飲料和食品中直接加入的固態糖或者糖漿,以及烹飪、烘焙等用的調味糖。
接下來,我們來詳細分析下各類甜味劑的特點及發展現狀。
2.1 人工甜味劑
人工甜味劑指通過人工化學改造或合成的具有甜味的化學物質,甜度高,沒有熱量,大部分人工甜味劑幾乎不被人體轉化,不具備營養價值。人工甜味劑出現時間早,發展至今已經歷了從最初的糖精鈉、甜蜜素、阿斯巴甜,到安全性更高、口感更好的安賽蜜、三氯蔗糖、紐甜六次產品迭代。
? 糖精鈉
糖精鈉是歷史最悠久的合成甜味劑,于1879年推出,1910年正式生產使用,甜度約為蔗糖的350倍,但安全性存在質疑,許多國家被禁用。我國已對糖精鈉的生產、應用進行控制,實行定點生產、限產限銷、總量控制。
? 甜蜜素
甜蜜素于1937年推出,甜度約為蔗糖的50倍,存在致癌風險,世界40多個國家禁止使用。我國對其使用有明確限制,可應用在水果罐頭、果凍、冷飲、復合調味料、面包、糕點、方便米面、果醬、蜜餞、熟制豆類、果糕、涼果、堅果這些食品類目中,并對其用量有嚴格的限制。除上述食品外,其他食品一律不得添加甜蜜素。
? 阿斯巴甜
阿斯巴甜于1965年開發,1970年代正式生產,甜度約為蔗糖的 200 倍,總體上比較安全,但不適合苯丙酮尿癥患者食用,目前有90多個國家和地區批準使用。阿斯巴甜的在高溫或高pH值情形下會不穩定,不適用需用高溫烘焙的食品,故在飲品中阿斯巴甜的應用性比較多。
? 安賽蜜
安賽蜜于1967年開發,1978年正式量產,甜度約為蔗糖的200倍,性價比高,安全性和穩定性高,口感好,目前有100多個國家批準使用。2005年,德國Nutrinova安賽蜜專利到期,國內企業紛紛投資建設安賽蜜產能,導致安賽蜜產能快速增加。
? 三氯蔗糖
三氯蔗糖,俗稱蔗糖素,于1976 年推出,并于1988年投入市場,甜度約為蔗糖的600倍,是以蔗糖為原料的功能性甜味劑,具有較好的溶解性和穩定性。全球有120多個國家批準使用,主要應用于食品、保健品、醫療和日化產品中。
根據華東理工大學數據,全球三氯蔗糖的需求量從2009年的2500噸增值至2018年的1~1.1萬噸,增長4倍以上,目前全球三氯蔗糖需求增速在15~20%左右,市場發展趨勢向好。中國三氯蔗糖市場在2008年開始發展,到2018年市場需求量已接近3000噸,占全球總市場需求量的30%左右,是近年來全球市場增速最快的市場區域。中國是三氯蔗糖產品生產和出口大國,產品80%出口,約20%內銷。
? 紐甜
紐甜于1993年研發,我國2003年正式批準通過,歐盟2010年通過。甜度是蔗糖的7000~13000倍,甜度倍數高,甜味純正,無苦味及其它后味。由于甜度高,難以把控,目前應用上不太成熟。
? 阿力甜
阿力甜于1979年由美國輝瑞公司研發,具有蔗糖的甜味和風味,甜味迅速、持久,無任何苦味,但因分子結構中含有硫原子而稍帶硫味,其甜度是蔗糖的2000~2900倍,阿力甜尚未被FDA認可,全世界只有中國、澳大利亞和墨西哥等6個國家批準使用,應用范圍較窄。
天然甜味劑從天然植物中提取,名稱中通常有該植物的名字,天然甜味劑成分安全,目前應用時間不長,主要分為索馬甜、甘草酸銨、甜菊糖苷、羅漢果甜苷,其中甜菊糖苷及羅漢果甜苷是天然甜味劑的兩大主力。
? 索馬甜
索馬甜的甜度為蔗糖的1600~2000倍,甜度倍數高。1979年被日本首先采用,1984年FDA通過批準用于口香糖,我國2014年批準使用,但僅用于冰淇淋、加工堅果、飲料及餐桌甜味料,應用品類受限,目前國內生產量較小。索馬甜與其他甜味劑混合使用效果較好,具有風味增強特性。
? 甘草酸銨
甘草酸銨的甜度為蔗糖的200-250倍,甜味存留時間長,后味微苦,化學性質穩定。甘草甜素目前多為從甘草根提取,美國FDA認為甘草酸是GRAS(公認安全) 化合物,但長期大劑量吃含甘草酸的食物或飲品可造成嚴重高血壓、低鉀血癥、四肢麻痹。我國甘草甜素的主要生產廠家多為制藥企業,產品也大多用于制藥領域,用于止咳化痰、治療肝病等。
? 甜菊糖苷
甜菊糖苷的甜度為蔗糖的200~300倍,是從菊科草本植物甜葉菊的葉子中提取出來的一種甜苷。甜菊糖苷甜在亞洲、北美、南美洲和歐盟各國廣泛應用于食品、飲料、調味料的生產中,中國是全球主要生產國。近年來甜菊糖產品大量上市,市場空間廣闊。
? 羅漢果甜苷
羅漢果甜苷其甜度為蔗糖的300倍,回味甘甜,萃取于廣西特產經濟植物羅漢果。2012年初通過美國FDA認證。羅漢果甜苷熱穩定性強,廣泛應用于食品、飲料、保健品、醫藥等領域,我國目前對羅漢果甜苷的用途及用量沒有強制性要求。
從產地來看,受種植環境限制,羅漢果目前基本只在中國生長和培育,我國目前禁止將羅漢果的種子帶出國外。廣西的山嶺地區是中國最適合羅漢果生長的地方,廣西也由此成為中國羅漢果最大的生產地區。隨著羅漢果甜苷產業的發展,羅漢果種植擴展到湖南和江西等地。
根據嘉肯咨詢的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底國內羅漢果種植面積超過20萬畝,羅漢果產量14.4億個,羅漢果苷有效產能約為1100噸。過去十年,產能年均增速為15%,領先企業的年產能在150-300噸之間。代表性企業有桂林吉福思羅漢果公司,桂林萊茵生物、湖南華誠生物和湖南綠蔓生物公司等。但由于羅漢果苷受上游原料種植面積和氣候的限制,種植區域局限,導致其產能難以短期內規模化擴張。
功能性糖醇指單糖經催化氫化及硼氫化鈉還原為相應的多元醇,安全性穩定性高,口感好,但甜度小于或與蔗糖相當,甜價比低,單位成本高。功能性糖醇其本身源于植物產品,安全性較人工甜味劑高,目前很多兒童類無糖糖果多采用功能性糖醇作為甜味劑。功能性糖醇分為甘露糖醇、山梨糖醇、麥芽糖醇、木糖醇、赤蘚糖醇、異麥芽酮糖醇、乳糖醇。
? 甘露糖醇
甘露糖醇為甘露糖的醛基還原為醇基而形成的糖醇,具有清涼甜味,甜度約為蔗糖的57%~72%。甘露糖醇化學性質不活潑,其風味及口感可遮掩維生素、礦物質及藥草氣味,同時具有降壓利尿作用,廣泛應用于醫藥、化妝品、食品及工業領域。
? 山梨糖醇
薔薇科植物的主要光合作用產物,具有清涼甜味,甜度約為蔗糖的一半。山梨糖醇化學性質穩定,廣泛用于醫藥、日用品、食品當中,是國內產量最大的糖醇。根據Imarc數據顯示,全球山梨糖醇消費結構中,醫藥行業地山梨糖醇的需求占比最高,達35%左右;其次是牙膏,其需求占全球消費總量的22%。大量使用山梨糖醇會造成腹瀉,經長期實驗無其他危害發生。未來由于山梨糖醇在食品、醫藥、日化等領域的獨特作用及其較高的性價比,其市場需求將持續增加。
? 麥芽糖醇
麥芽糖醇由麥芽糖氫化而獲得,是較早應用于低熱量甜味劑的糖醇,甜度接近蔗糖。麥芽糖醇化學結構穩定,近幾年麥芽糖醇在國際市場銷量旺盛。根據立木信息咨詢數據顯示,我國麥芽糖醇產量,2015年產能僅有8萬噸,2017年達到15萬噸,2019年已達到19萬噸。
? 木糖醇
木糖醇主要用于生產口香糖、冰淇淋、烘焙產品等食品,以代替蔗糖或其他甜味劑。其甜度是蔗糖的1.2倍,以固體形式食用時,會在口中產生清涼感。木糖醇廣泛存在于各種水果、蔬菜、谷類之中,目前比較多的是從玉米芯、半纖維素等植物原料中提取。木糖醇的上游產品是玉米,我國玉米完全可以自供,且庫銷比長期處于高位,玉米價格未產生較大波動,木糖醇的生產成本也沒有較大變化。根據Imarc的預測,2018~2023年,全球木糖醇的市場規模復合增長率將達到5.8%,2023年預計市場規模將達到11億美元。
? 異麥芽酮糖醇
異麥芽酮糖醇又稱帕拉金糖醇、益壽糖,是近年來國際上新興的一種功能性糖醇,其甜度是蔗糖的50~60%,化學結構穩定,具有低吸濕性、高耐受性、低熱量、甜味純正等特點。安全性高,不會被唾液、胃液、胰液消化,只會在小腸中緩慢消化,FDA給予其GRAS(公認安全)地位,我國衛生部的標準為日攝入量不超過100克。
? 乳糖醇
乳糖醇可由乳糖經觸媒氫化制備,1920年代第一次由從乳清中取得的乳糖制成,并于80年代開始應用在食品中。甜味爽口,無后味,甜度為蔗糖的一半。良好的穩定性讓它在烘焙界受到較多歡迎,無添加砂糖的糖果、餅干、巧克力和冰淇淋等食物都可以添加。此外,乳糖醇作為一種益生元,能被益生菌利用,進而維護大腸健康。但甜價比低,單位成本昂貴,目前應用還不普遍。
? 赤蘚糖醇
赤蘚糖醇是一種四碳糖醇,是自然界中廣泛存在的一種物質,如真菌類蘑菇、地衣,瓜果類甜瓜、葡萄、梨。其甜度是蔗糖的60%~70%,入口具有清涼味,口味純正,沒有后苦感,可與高倍甜味劑復配使用,抑制高倍甜味劑的不良風味。赤蘚糖醇化學結構穩定對酸、熱十分穩定,可廣泛用于食品行業中。
近兩年引爆無糖市場的元氣森林,甜味劑就是用的赤蘚糖醇。受元氣森林的影響,赤蘚糖醇概念的上市公司保齡寶在二級市場的股價多次出現漲停,2021年4月9日收盤市盈率(靜)高達124.5。
赤蘚糖醇工業化生產起步于上世紀90年代初的日本,日本日研化學建有年產量為1000噸生產線,此后數十年時間,隨著下游應用緩慢擴展,日本日研化學公司赤蘚糖醇產能逐步上升。國內赤蘚糖醇產業起步較晚,保齡保是國內最早開始進入工業化生產赤蘚糖醇的企業,后續三元生物、諸城東曉先后進入該行業。2019年,三元生物、保齡寶、諸城東曉分別占全球市場產量份額的33%、18%、6%。
赤蘚糖醇產品根據目數大小可分為不同規格,復配糖產品根據所需高倍甜味劑可分為不同種類。赤蘚糖醇的甜度為蔗糖的60-70%,低于蔗糖,作為低倍甜味劑可以與其他高倍甜味劑進行復配制作不同甜度的復配糖。
在復配產品中,赤蘚糖醇通常承擔填充劑的角色,根據三元生物招股書數據顯示,以使用300倍甜度的羅漢果甜苷與赤蘚糖醇復配制作1kg一倍蔗糖甜度的復配糖為例,1kg復配糖中羅漢果苷重量占比僅為0.19%左右,99.81%為赤蘚糖醇。
隨著國內無糖市場的快速發展,國內赤蘚糖醇消費量也呈現快速增長。根據LP Information.Inc研究數據,2019年全球赤蘚糖醇市場規模約為2.3億美元。
根據沙利文數據顯示,2015~2019年國內赤蘚糖醇消費量CAGR為53%;從產量上來看,2015~2019年全球產量CAGR為14.5%,而我國為29.9%,我國赤蘚糖醇產品增速遠超全球增速。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赤蘚糖醇生產國。
從細分品類產量增速上來看,赤蘚糖醇2015~2019年CAGR為29.9%,其增速明顯快要阿斯巴甜、安賽蜜及三氯蔗糖等人工甜味劑。在這三類人工甜味劑中,三氯蔗糖的增速顯著,2015~2019CAGR為18.9%,其次是安賽蜜為9.8%,而阿巴斯甜則為-14.1%。
3. 甜味劑創業和投資機遇
國金證券研究報告顯示,全球甜味劑市場規模約95.46億元,中國甜味劑市場規模約66.61億元。目前甜味劑存量市場小,但隨著終端消費者對飲食無糖化需求的不斷上升,會倒逼上游食品飲料廠商加快甜味劑對蔗糖的替代,甜味劑的市場需求空間有待不斷釋放。
以休閑食品為例,根據Frost&Sullivan測算,2018年國內休閑食品銷售額達10297億元,其中烘焙糕點、糖果巧克力、餅干等甜味味零食占比達43%。
根據生意參謀數線上無糖零食銷售數據顯示,消費者對糕點/點心、餅干、蜜餞等零食的無糖需求龐大,預計未來甜味劑在休閑零食中對蔗糖的替代需求將不斷上升。
因此,我們認為隨著產品無糖化趨勢的發展,甜味劑未來在我國市場潛在空間大。作為食品添加劑的一種,下游的生產廠商在選擇甜味劑時會綜合考慮成本、口感、安全性、 穩定性等因素。前文我們詳細分析了各類甜味劑及其特點,最后總結下哪類甜味劑最具創業和投資機遇。從兩個角度來拆解這個問題:一是這類甜味劑本身的特性是否具有廣泛應用的發展潛力;二是這一賽道行業集中度和競爭格局如何,是否有絕對優勢的全球龍頭企業。
? 人工甜味劑
糖精鈉、甜蜜素由于應用時間早,價格便宜,是目前應用最廣泛的兩種人工甜味劑,產量占比分別為28%、44%,但在安全性、穩定性和口感上存在明顯劣勢。很多國家已經禁止使用,我國對其的生產和使用也有嚴格限制。此外,隨著消費者對安全性和口感的日益關注,這兩類甜味劑將慢慢退出市場。阿斯巴甜的安全性相對較高,但是存在爭議。沙利文數據顯示,阿巴斯甜產量在2015~2019年CAGR為-14%,出現顯著下降趨勢。未來,隨著性能更優的甜味劑的應用,阿斯巴甜的應用空間會不斷收窄。
三氯蔗糖和安賽蜜是目前應用增速較快的兩種人工甜味劑。由于兼具安全性、穩定性和成本優勢,目前三氯蔗糖和安賽蜜在飲料中應用廣泛。從市場競爭格局來看,安塞蜜、三氯蔗糖已有全球龍頭企業,金禾實業在安塞蜜和三氯蔗糖的生產上處于全球龍頭地位,其安塞蜜產能 12000 噸,全球市場占有率 60%以上均位居全球首位,三氯蔗糖以 4000 噸/年的產能位居全球第二位。因此這兩類甜味劑對于初創企業來說競爭壓力大。
紐甜的甜度倍數是蔗糖的6000~1000倍,甜度高。作為高倍甜味劑需要經過溶液稀釋才能使用,對精度要求高,難以把控,使用上不方便。因此其在應用層面不成熟,尚未大規模使用,處于導入期。我國紐甜的生產還處于起步階段,這一新興甜味劑值得關注。
? 天然甜味劑
天然甜味劑在安全性上具有明顯優勢。其中甜菊糖苷、羅漢果甜苷在成本、口感、穩定性等方面性能良好。從市場競爭格局來看,甜菊糖苷已有頭部企業:朗菁健康科技年產能4000噸,占全球的40%;譜賽科、圣仁制藥等產能均在千噸以上。此外,金禾實業也進入了該賽道。
羅漢果甜苷2019年全國產能約為1050噸,其中華誠生物、吉福斯、萊茵生物、綠蔓生物四家企業的產能達850噸。賽道整體產量小,華誠生物市場占有率最高,存在市場機遇,建議保持關注。
? 功能性糖醇
功能性糖醇作為低倍甜味劑,其甜度通常低于蔗糖,因此單位甜度的成本較高,通常搭配高倍甜味劑一起使用。除了成本較高之前,其在安全性、口感和穩定性等方面皆表現良好。從市場現狀來看,木糖醇、赤蘚糖醇、異麥芽酮糖醇國內均已有龍頭企業,看好麥芽糖醇、山梨糖醇、乳糖醇等暫無絕對優勢企業的賽道初創機會。
總體上來說,隨著人們對口感和健康的追求日益提高,天然甜味劑和功能性醇類甜味劑將迎來發展機遇,關注暫未出現龍頭企業的新興甜味劑細分品類。
四、2C糖類消費品創業和投資機會
面向C端消費者可直接食用的糖類消費品可分為兩大品類:一類是作為休閑零食的糖果,另一類是作為調味劑的糖。因此我們從休閑零食和調味劑兩個角度來分析糖類消費品的創業和投資機會。
1. 作為休閑零食的糖類消費品
我們先來看一下,我國糖果品類當前發展現狀。
糖果行業門檻較低,技術難度小,標準化程度高且對物流沒有特殊要求,所以糖果作為休閑零食中最基礎的消費品類,率先得到發展。
隨著改革開放及招商引資,上世紀九十年代眾多國外品牌陸續進入國內市場,如旺旺、瑪氏、雀巢等,目前我國糖果行業主要被外資主導。我國糖果市場CR5為30.4%,日本、美國糖果市場的CR5分別為41.5%、46.1%,與日美市場集中度差距小。此外,與烘焙、咸味零食相比,我國糖果市場集中度遠高于這兩個子行業。當前我國糖果行業市場格局穩定,外資在糖果行業有明顯的品牌優勢。
從市場規模及增速來看,糖巧占休閑食品細分品類收入的12%,是次于烘焙糕點(24%)的第二大細分品類,存量市場規模大,但近年來增速緩慢。根據 Frost&Sullivan 測算,2013-2018年糖巧CAGR僅為1.1%,遠低于休閑食品整體行業CAGR的11.8%。
我們認為,糖果行業市場集中度高,外資品牌優勢顯著,傳統糖果的主要消費場景還是以婚慶和傳統節日為主,在工作、休閑等場景的市場發展空間將不斷收窄。糖果的生產門檻低,傳統糖果的無糖類產品更適合大企業作為產品線的延伸生產,不適合初創企業切入這一品類。
但糖果本身市場空間可觀,作為重要的甜食之一,人們本身的需求存在,找準細分人群的特定需求,健康無糖的新型糖果品類存在很大發展空間。在針對消費者的糖果類消費中,我們認為有兩類細分人群的需求值得關注:一類是針對兒童的健康糖果零食;另一類是針對都市白領的功能性糖果。
根據CBNData消費大數據顯示,功能零食、兒童零食增速明細,遠高于零食品類整體增速。
? 兒童無糖類零食
在過去并沒有專門的兒童零食這一概念,隨著千禧一代成為父母,經濟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需求不斷細分化。2020年5月,中國副食流通協會發布《兒童零食通用要求》團體標準,作為國內第一個關于“兒童零食”的團體標準,“兒童零食”這一概念被正式定義——即正餐以外,用于補充能量、平衡營養或增加水分,能夠放松悠閑、愉悅心情的適合于3~12歲兒童食用的食品。
80~90后父母健康意識覺醒,且對價格敏感度低,注重品牌專業度以及產品品質。另一方面《中國兒童青少年零食指南》提出要少添加糖、鹽、油的規定,并要求規定氯化鈉、蔗糖、脂肪的限值。未來針對兒童的無糖健康零食是一個重要發展方向。
消費者在選擇兒童零食時對于安全性需求高,因此對品牌較為看重。目前傳統零食品牌及三只松鼠、良品鋪子等互聯網零食品牌相繼推出了健康兒童零食品牌,這些企業有明顯的品牌優勢。但目前我國還沒有出現針對兒童健康零食的領先品牌,初創品牌找到適合自己的品類和賣點,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 針對都市白領的功能性糖果
脫發/掉發、視力減弱、肥胖/體重增長等問題是困擾90后的三大健康問題;九成以上90后已有養生意識,說明年輕一代養生需求和健康意識崛起。功能性糖果對身體某些功能有改善效果,其將糖果和不好吃或者不方便吃的保健品結合起來,滿足了年輕一代對保健養生和方便便捷的需求。
目前國內糖果市場上功能性糖果的主要種類包括:維生素糖果、無糖口香糖、薄荷糖、潤喉糖等,這些功能性糖果的生產商很多都是糖果的知名品牌企業或者是保健品牌,如雅客V9、湯臣倍健以及金嗓子喉寶等。但在年輕一代中這些企業存在品牌老化的問題,不夠“酷炫”,且這些企業暫時沒有推出爆款功能性糖果,初創企業仍存在很大發展機遇。
初創公司以功能性糖切入市場,在目標人群上存在兩個方向,一個是針對年輕消費者,另一種是針對女性用戶的滋補需求。
針對年輕消費者提神醒腦、美容養顏等需求的保健性食品。如功能性食品BUFFX,瞄準18-30歲的年輕用戶推出舒壓助眠、潤眼護眼、日常免疫等功能性軟糖。
針對女性需求的以滋補、無化學過濾等為賣點的功能性紅糖、黑糖產品。如針對女性痛經的紅糖品牌云耕物作,采用“無化學添加物理過濾+精準分段熬制”紅糖生產技術,純甘蔗熬制,不含白砂糖,甜而不膩,可以嚼著吃,方便便捷。
2. 作為調味品的糖類
糖的另一種C端消費品模式是作為餐桌糖調味品。從我國調味品細分來看,無論是按照出廠口徑統計,還是按照零售端口徑統計,糖的其占比均在前7名之外。按照出廠口徑排在第7位的調味品是料酒,其占比為3.1%;按照零售端銷售金額,排在第7位的是是味精,其占比為3%。據此可推測,糖在我國調味品細分品類中占比極低。
從渠道占比來看,餐飲渠道調味品消費量占比不斷提升。2018年餐飲渠道調味品消費量較家庭渠道量多出近30%,居民在外用餐的調味品攝入量是家庭烹飪的1.6倍。
餐飲渠道調味品消費量占比由2004年的51%提升至2018年的56%;餐飲渠道消費量較家庭消費的增量由2004年的3.79%提升至2018年的26%。說明餐飲渠道在調味品的銷售重要性不斷提升,而糖本身的占比極低,未來在家庭渠道的消費量占比或將進一步收窄。
糖作為調味劑不如醬油、醋等應用范圍廣,市場份額較小。因此,糖類調味品在消費者零售市場發展空間小。但隨著消費者對無糖減糖的需求提升,會傳導到餐飲場景,倒逼餐飲店代糖類甜味劑應用增長,針對小B端餐飲場景的代糖甜味劑存在一定發展空間。
近年來,手工烘焙等甜點店及咖啡、茶飲等現制飲品的發展迅速,行業規模均在千億級。根據奈雪的茶發布的《新式茶飲白皮書》顯示,在購買新式茶飲的顧客中近七成的消費者選擇降低糖度;配料排名第一的為0卡糖,說明了消費者減糖意識和需求。這些現制餐飲店鋪對無糖調味品的需求有待進一步釋放。糖調味劑企業可把小B端餐飲連鎖作為主要拓展渠道,在茶飲店、咖啡店、線下烘焙等領域,有更多挖潛潛力和更大的下沉空間。
最后總結下,三萬資本主要看好以下三個甜味劑及糖類的創業方向:
1. 針對B端食品飲料企業作為食品添加劑的甜味劑。糖作為食品飲料生產商重要的食品添加劑之一,消費端無糖化趨勢會倒逼上游食品飲料廠商加快甜味劑對蔗糖的替代,甜味劑的市場需求空間有待不斷釋放。關注新興、小眾、市場分散的甜味劑市場,如紐甜、麥芽糖醇、乳糖醇等品類。
2. 針對都市白領的功能性糖果。工作壓力大,生活節奏快,年輕人養生需求和意識崛起,作為職場主力有經濟基礎。目前暫未出現針對年輕一代的有絕對市場優勢的保健類糖果品牌。
3. 針對小B端連鎖餐飲的代糖類調味品。手工烘焙等甜點及咖啡、茶飲等現制飲品的快速發展,行業規模均在千億級,消費者對現制食品的無糖減糖需求顯著。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三萬食品研習社(ID:sanwanshipin),作者:三萬資本 柔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