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和朋友聊天,問起了她的公眾號辦的怎么樣,沒想到剛起話頭,朋友的臉色就暗沉了下去。說:“我真是不理解,現在怎么還會有那么多閑人,他們為了我的生活真是煞費苦心。就因為我的文章接了幾篇硬廣,真的是大放厥詞。
有可能是我第一次在文章中加廣告,確實有點硬,大家不適應是可以理解的,可是他們的評論真是......
他們努力地在我視頻和文章里留下重復的評論和彈幕,他們不斷花費著自己的時間,精力,網費和電費,只為了盡可能地給我帶來更多的播放量和創作激勵,還經常關心著我私人生活的細節,實在讓人感動不已。
朋友所遭遇到的網絡暴力并不少見,現在我就和大家一起研究一下,網絡暴力的緣由。說到網絡暴力,我們就不得不提到一本心理學著作:《烏合之眾》
《烏合之眾》,副標題是大眾心理研究,是法國社會心理學家古斯塔夫·勒龐創作的社會心理學著作,首次出版于1895年。雖然它不是一本很嚴謹的學術著作,內容中僅僅有現象的描述,而沒有論證過程和證據。但它依舊影響很大,已經被翻譯成20多種語言,在世界各地被銷售和閱讀。
在書中一開篇,就寫到:
“群體是個活的生物。”
“一群人只要湊在一起,就叫群體。”
或許我們會認為,雖然一群人湊在一起,是一個群體,但他們之中的每一個人仍然是獨立的,與他單獨時沒什么區別。但現代心理學可不這么認為。
在現代心理學看來,群體一旦形成,就立即有了一種群體的特點。群體就像一個活的生物,它有自己的感情,有自己的思想。
每個人在群體之中,作為個人時獨立的個性消失不見了。這個時候他的思想與感情所表達的與群體的思想感情完全一致。這種群體中共同的感情和思想,就是所謂的“群體心理”。
群體心理是不可靠的,是暫時的(一旦構成群體的人群四分五散,每個人就會恢復到自己以前的狀態。)但它同時也是強大的,具有更大的影響力和號召力。
這就是說,當一堆人湊在一起,形成一個群體的時候,每個人就不再是單獨的個體,而像是一個生命體的細胞一樣,只是其中的組成部分。作者把群體當做一個整體,一個生命體來做研究。在當時是非常有啟發性的觀點,即使在現在,也依舊非常值得思考。
當一群人組成一個“群體”之后,作者認為這種叫“群體”的生命體,盲目,輕信,狂熱,沖動,易怒,偏執,保守,并且在群體中的所有人的智商都會降低。
作者認為“群體的疊加只是愚蠢的疊加,而真正的智慧卻被愚蠢的洪流淹沒了。”
這種悲觀的論調,可能和法國大革命中爆發的血腥,暴力事件不無關系。即使參考我國的歷史,又或者看看網絡暴力事件的發酵,可能不少人會承認《烏合之眾》中說的有些道理。這就是為什么近年來,這本書頻頻被引用的原因。
那么為什么一群人湊成一個群體之后,就會變成盲目,沖動的低智商生物呢?
書中給出了三個原因。
書中認為,當形成群體之后,所有人就像是被催眠了一樣,減少了自己的理性思考,很容易受到的引導和操縱。很容易被非理性的信息所暗示。
為什么呢?
首先是因為從眾心理,人們對群體中大部分人都接受的事情,會減少警惕,減少理性判斷,更容易去接受。
其次是因為在群體中,理性的內容很容易被相互抵消,而非理性的內容更容易得到群體的響應。書中說:“群體中的人卻有著非常相似的本能與情感。大凡事情一旦涉及情感領域,人與人之間的差異就消失了。
尤其是在涉及到信仰,政治觀點,道德評價,個人愛憎這些近乎純粹感情表達的領域中,最杰出的才智之士,也不見得就比一個凡夫俗子更高明。”
也就是說,在這個群體中,凡是因受教育,理性思考產生的內容,很難達成一致,因此通常會相互抵消。你說你的,我說我的。而一旦涉及與群體本能,群體無意識相關的東西,就很容易挑動所有人的神經,讓所有人都有反應。
打個比方來說,有個讀書分享者協會,里面的每個人都會分享自己喜歡的書籍,如果有一個人,來問他們如何看待亞洲未來一年的經濟走勢?因為他們對經濟政治和世界局勢的了解程度不同,觀點也會不同。
就會各抒己見。在群體中,不同的意見就會彼此碰撞,相互抵消,無法達成共識。這個群體也就不會有什么很大的反應。
但忽然有一天,出現一個人,說“喜歡看書的人都在裝逼。這么一句非理性的話,就會同時挑動所有讀書協會人的神經。所有人的第一反應都是憤怒。因此,非理性的內容更容易讓群體中的人產生共同的反應。當把群體看作一個生命體的時候,就會表現出理性的內容,很難影響這個群體。但涉及暗示到非理性的內容,則很容易影響這個群體。
如果你喜歡看書,遇到一個人,說“喜歡看書的人都在裝逼”,你會怎么做呢?
當你單獨一個人的時候,輕微的憤怒過后,你可能會開始思考,這個人說的話有沒有道理,是在什么場合下說的?我該怎么做會比較好。
這時候,大部分理性的人可能會感到輕微憤怒,但不會采取什么特別的行動,很有可能聽聽就算了。但是在群體中,就遇到第二個特點。
理智是不會傳染的,但是情緒會。所以反應最激烈,情緒最激動的人們,就會把最激動的情緒傳染給所有人。
比如讀書協會里,十個人里有五個人平靜了下來,三個人有點兒生氣,兩個人義憤填膺,開始罵罵咧咧。
那么這種憤怒的情緒,很快就會帶動有點兒生氣的人一起罵罵咧咧,最后越說越離譜,越說越難聽,所有人都開始罵罵咧咧了起來。
如果只是情緒激動,那還算好了。但是在群體中,這種激動的情緒,很容易就轉化為破壞性的行動。因為第三個原因。
因為在群體中,個體是沒有責任的。我們愛說:“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但事實是,雪崩時,也沒有一片雪花覺得自己有罪。
書中寫道:
“當群體中的每一個人處于孤零零的單獨個體時,后天的教育和內心的良知,都在對他起著約束作用。他知道他必須對自己這種本能加以控制。
然而,群體的力量卻讓人們解脫了這些約束與羈絆——無論這個約束是后天教育養成的,還是先天良知所意識到的。他沒有什么理由再約束自己,更無法控制內心的放縱。”
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法不責眾”。當人群的數量到達一定的程度之后,里面的人就會覺得群體的所作所為,并不是自己的責任。甚至會因為人多勢眾,越發覺得自己代表著“正義”,也更加理直氣壯了起來。
以上是我對網絡暴力以及對《烏合之眾》的淺談。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