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情況下,心理治療是通過一對一的對話展開的,但這種對話和平時人與人的交流有什么本質上的區別呢?又是什么促使了改變的發生,使得心理治療有效果呢?這些問題都需要深入的學習,也許需要經歷類似的體驗才能有更加深刻的認識。
當我們面臨一些心理問題的時候,可能也會想要通過心理治療來做出改變,治愈自己。一個關鍵的問題呼之欲出——我該怎么選擇心理咨詢師呢?
實際上,心理學的治療流派也有很多,理論上沒有任何一個流派可以解決所有的問題,它們之間有相同之處,也有明顯的不同。有些學派在面臨特定的問題表現出更加明顯有效的作用,從這個角度看,選擇合適的心理咨詢學派的咨詢師就非常重要了。當然,對于一般的問題,可能不同的咨詢學派從各自的角度都可以很好地解決問題。
不同學派之間的主要差異在于:如何界定心理健康和心理病理現象;治療過程的理念構建,主要關乎一個個體如何對另一個個體施加影響,以及如何將這種關系用于治療目的。
那么主流的心理咨詢學派有哪些呢?一般認為有四種主要的理論學派。這些學派有一個共同點:
它們都源于兩個獨特個體之間建立的關系,在這趟獨特的旅程中,有意識和(或)無意識的精神或心理歷程會得到關注。每一種學派都用自己的方式致力于實現整合。
人本主義療法是卡爾·羅杰斯首創的一種所謂的以來訪者為中心”的心理療法。
它建立在一種對人類的理念構想之上,即每個人都有認識自我的能力和解決自身心理問題的能力,以此在社會中正常生存、在生活中找到樂趣。
良好的自尊心是維持這種能力的基礎,而自尊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個體早年在家庭中樹立的比較牢固的身份認同。當原生環境無法實現這種發展時,為了填補這一缺陷,個體可以與能夠創造有利氛圍并經過適當培訓的人員進行接觸。
因此,羅杰斯提倡心理治療師在對待來訪者時要流露溫暖和真實的情感,以及無條件支持的積極態度。
人本主義療法的原則反映了心理干預的基本價值觀。心理治療的首要目標不是癥狀的消減,而是個體的成長。這種治療關系旨在努力為來訪者提供一段矯治經驗,即來訪者能通過這段關系獲得更積極的自我形象,從而能夠學習用不同的方式應對自己的情緒。
認知行為療法(CBT)建立在實驗心理學研究,以及認知科學中對感知、智力、語言、推理、意識等思維機制的學習理論之上。
這種療法認為,心理障礙與錯誤的思想、評估、信仰或不當的行為有關。
治療方法側重于讓癥狀消失,矯正不當的行為和錯誤的想法,并且不是簡單通過意志的努力達成,而是要明確、分析和理解癥狀背后真正的動因。從這個意義上說,它有助于思想、情緒和行為之間的整合。
這種心理治療形式往往比其他3種形式更具指導性和務實性,并且采用諸如講述、認知重組、自我肯定、放松、冥想等技術,主要采用的是短程治療(6~15次訪談),也可以有其他形式。
系統療法認為,每個人都是不同系統中的一個組成部分,如夫妻、核心家庭、工作環境、所屬的社會群體等。每個系統都有自的運作模式、規則和內部規律,且蘊含無意識的價值觀和情緒,這此為在不知不覺中對個體施加影響。
個體的問題之所以出現并持續存在,是因為個體與影響個體的不同系統之間的相互作用。
這種治療方法認為,在家庭治療、團體治療或個人治療中,我們不僅要考慮咨詢對象,還要考慮他與周圍人的關系,旨在改變個體在面對這些關系時的自我定位方式。
心理治療師與來訪者的關系被視為一個新的系統,系統中的雙方承載著從各自家庭系統繼承的價值和運作規則展開互動。
如果心理治療師在一個公立機構中工作——這是另一個有自己的一套規則的社會系統,那么在理解心理治療師與來訪者之間的相互影響時,也要將這個社會系統納人考慮。
精神分析療法起源于精神分析學,這一療法廣泛涉及各種問題,是針對人格功能的一種整體性療法。
它對人類的發展、心理病理學和心理治療的構想基于對無意識心理現實的認識。
這種療法的研究(主要是臨床研究)遵循迭代性的研究方法,即新的觀察結果不斷地對先前的理論闡述發出質疑。治療的架構也遵循了這種恒動的原則,每一項新的理論進步都會使人們轉變對改變過程的認識方式。
這也造成了理論和治療方法的極大復雜性,因為自西格蒙德·弗洛伊德發現無意識之后,各式各樣的治療理念得到了發展,彼此間非但沒有排斥,反而相互補充,相得益彰。
關注的是心理治療師與來訪者之間建立的有意識和無意識層面的關系。
心理治療師在治療關系中成為一位獨立的參與者,這意味著其個性和內心世界被充分考慮,且主體間的交流成為進入來訪者內心世界的主要工具。移情和反移情的關系使他可以思考來訪者的無意識經驗。
可以嘗試讓來訪者集中關注無意識領域的活動,主要是被抑制或否定的情緒,這將擴大來訪者的意識范圍,使他可以內化自己的經驗。無論有意識的還是無意識的感覺、情緒、思想和行為都被納入考量,以實現最大限度的整合。
這里想要特別提到精神分析的一個“分支”——個體心理學。
個體心理學是指心理學大師阿德勒的精神分析心理學體系,以“自卑感”與“創造性自我”為中心,并強調“社會意識”。主要概念是創造性自我、生活風格、追求優越、自卑感、補償和社會興趣。
用阿德勒的《被討厭的勇氣》中的一個例子來闡述阿德勒心理學的部分理念,供大家參考。
有一個人,因為某些心理原因始終不愿意出門,他的身體是健康的,從其他的理論分析,可能會覺得他有社交恐懼癥,或者是因為原生家庭中的一些傷害,才變得畏懼外界環境......而阿德勒結果一些初步的了解后有自己的想法。
只從阿德勒的“目的論”角度入手,并不是因為社恐,拖延才無法走出去工作的,事情的順序正好相反,認為他是由于不想到外面去,所以才制造出不安情緒,讓自己變得社恐,拖延。
是先有了“不出去”這個目的,之后才會為了達到這個目的而制造出社恐或者拖延之類的想法和憤怒。
阿德勒心理學把這叫作“目的論”。
或許,如果閉門不出一直憋在自己房間里的話,父母會非常擔心。這就可以把父母的關注集于一身,而且還可以得到父母小心翼翼的照顧。
而且,哪怕踏出家門一步,都會淪為無人關注的“大多數”,都會成為茫茫人海中非常平凡的一員,其至成為遜色于人的平庸之輩;而且,沒人會重視自己。這些都是閉居者常有的心理。
所感覺到的不安或恐懼是真實的,有時可能還會被劇烈的頭痛所折磨或者被猛烈的腹痛所困擾。但是,這些癥狀也是為了達到“不出去”這個目的而制造。
盡管有些不方便、不自由,但他還是感覺現在的生活方式更好,大概是覺得一直這樣不做改變比較輕松吧。如果一直保持“現在的我”,那么如何應對眼前的事情以及其結果會怎樣等問題都可以根據經驗進行推測,可謂是輕車熟路般的狀態。即使遇到點狀況也能夠想辦法對付過去。
另一方面,如果選擇新的生活方式,那就既不知道新的自己會遇到什么問題,也不知道應該如何應對眼前的事情。未來難以預測,生活就會充滿不安,也可能有更加痛苦、更加不幸的生活在等著自己。也就是說,即使人們有各種不滿,但還是認為保持現狀更加輕松、更加安全的。
之所以有種種煩惱并不是因為過去或者環境,更不是因為能力不足,只不過是缺乏“勇氣”,可以說是缺乏“獲得幸福的勇氣”。勇敢走出去,或許就能發現一片新的天地。
阿德勒強調人的一切行為都是有明確目標的,同時人具有選擇的權利和能力。同樣由于人具有選擇的權利和能力,他們就應該被看作是積極主動的人,而非僅僅是被動地作出反應的人。他們能夠感知事件、評價事件、對事件作出結論。
除了上述所提到的心理咨詢學派,還有一些花樣繁多的治療方式,但深究下來,它們的治療理念又往往與上面四種理論流派的某一種有很多聯系。
了解這些心理咨詢學派是有必要的,當一條路走不通的時候,我們還可以及時握住其他的援助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