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教育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媽媽們茶余飯后最重要的話題,而今,當我們把所有關注點都放在孩子身上的時候,卻發現,根本沒有解決實際的問題。
就如我當今想要探索的問題一樣,我的孩子怎么了?小學從一位品學兼優的好孩子,變成了現在厭學,不寫作業、上課睡覺,每天被叫家長的所謂“問題少年”。
直到剛好遇到了這個薩提亞流派——關于家庭治療方面的內容,讓我有了新的思考,希望也可以分享給大家。
什么是薩提亞模式:
薩提亞模式又稱薩提亞溝通模式,是由美國首位家庭治療專家維琴尼亞·薩提亞(Virginia Satir)女士所創建的理論體系,薩提亞模式,又叫聯合家庭治療。
家庭治療是一種心理治療的新方法,是從家庭、社會等系統方面著手,更全面地處理個人身上所背負的問題。
薩提亞建立的心理治療方法,最大特點是著重提高個人的自尊、改善溝通及幫助人活得更“人性化”而不只求消除“癥狀”,治療的最終目標是個人達致“身心整合,內外一致”。
接下來一起安靜的思考幾個問題:
為什么事業的成功讓我們擁有了舒適的生活,可幸福的感覺卻沒有相應的增加?
在你的人生中,你和你所愛的人(父母、兄弟姐妹、夫妻、情侶、兒女、朋友)是否有一段真正的親密關系?
你是否真切地感受到被愛、被接納、被肯定、被尊重呢?
而你的父母、伴侶、孩子、朋友,他們的內心又是否感受到你的愛、接納、尊重和肯定呢?
而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人——你自己,你和自己有沒有一段真正的親密關系呢?
你每天在做的是一些應該做的事情,還是你真正喜歡的事情呢?
你明白你自己真正的需要嗎?
薩提亞致力探索人與人之間及人類最深層、最本質的問題,特別是探索人在家庭中學習到的溝通模式是如何深遠地影響每個人一生的命運。
也就是我們通常講的,孩子的問題本身沒有問題,有問題的其實是我們家庭間的關系,如果這段關系不能得到改善的話,不去解決問題的本質,孩子的問題是永遠都不會解決的。
就如同孩子這個時期我們認為的叛逆一樣,真的只是因為青春期嗎,不完全。我也開始反思自己,是否有真正的去肯定和尊重孩子,是否有讓孩子感受到被愛和被接納,好像并沒有,更多的是管控和否定,最終讓孩子徹底放棄反抗,我們所謂口中的懂事乖巧的孩子,而對于孩子而言,這并不是他所喜歡的事情。
而當孩子逐漸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思考,便開始有了對抗的情緒,他開始慢慢知道這不是他自己想要的,他便開始用各種自己的方式去對抗來表示自己的主權,這時候的我們便以為孩子變了,孩子不聽話了,孩子叛逆了等等。
如果再追憶一下,看到孩子的場景,也會不知不覺想到自己以前的小時候,父母逼你學習的樣子,你所最不愿意看到的,如今確還原當時的現場。
就如薩提亞為一個精神分裂的少女治療的時候,薩提亞用敏銳的洞察力覺察到母親不滿的言語背后的懇求意味。她要求這位母親與女兒一起與她見面。當母親和女兒一起來見薩提亞時,薩提亞發現她之前與女孩建立的良好關系竟然消失了,女孩又回到六個月前的狀態。
薩提亞繼續為這兩母女進行治療。母親、女孩、薩提亞之間慢慢建立起一個新的、良好的關系。這時薩提亞邀請家庭中的父親一起參與。結果,當他成為面談中的一員時,本來建立起來的治療關系又掉回原來的狀態。
薩提亞在這個時候了解到她可能已經接近了某個關鍵的問題。而正是這個問題,后來成為她創立全新治療模式的契機。她詢問這個家庭是否還有其他成員。當僅余的這位被稱之為“天之驕子”的兒子來到治療面談中,并展現他在這家庭里舉足輕重的地位時,薩提亞更清晰地看到女孩在家里被“力量架空”的角色,以及她在家庭里力求生存的痛苦掙扎。
這些經歷以及之后的經驗,讓薩提亞發現,治療并不僅限于“那認定的病人”,也需要整個家庭系統的介入。也就是說,家庭成員彼此間的關系,來帶動整個家庭的改變。當然,也自然而然地改變了家庭中每一個個別的成員。
這也讓她開始強而有力地使用“雕塑”的技巧,她讓案主以不同的身體姿態來代表、呈現溝通的信息。這些身體姿勢可以透露出、并使案主覺察到那些他沒意識到的信息,并從而有所改變。
例如,薩提亞就讓那位“天之驕子”站在椅子上,他的父母朝他擺出崇拜的姿勢,且不留一絲余地給女兒。借著讓家庭成員演出這一場景,薩提亞使他們認識到他們經常加以否認的感受。這個也促使他們去改變彼此之間的關系。薩提亞從這次經驗出發,發展出以系統取向來幫助家庭的家庭治療,對治療界產生巨大的影響。
薩提亞的第一本書《聯合家族治療》(Conjoint Family Therapy)是在一九六四年出版的,此時,她在家族治療方面的理念和方法始受到許多專業人士重視,而這本書至今仍是美國各大相關科系的教科書。
薩提亞之所以受到同行的尊崇,實因她有一套異于傳統療法又相當完整的理論,更有她深具個人魅力的實務運作方法。凡事皆以人為本位,以人為關懷。她認為真正的人本主義著重的是“你和我”,而不是“你或我”,關心的是“我們”,而不是“我”,否則便淪為自私自利了。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絕不可以復制的,原本就應以自己的方式去活。薩提亞所做的,只是提醒人們要尊重生命,相信生命是可以改變的,希望每個人都能以更好的方式生存于世上。
薩提亞所建立的一套心理治療方法,最大特點是著重提高個人的自尊、改善溝通及幫助人活得更“人性化”(Become more fully human),而非只求消除“癥狀”(Symptoms),治療的最終目標是個人達致“身心整合,內外一致”(Congruence)。由于她的治療法有很多地方與傳統治療方式回異,故被稱為“薩提亞治療模式”(The Satir Model) (Banme n 1976,Satir et. al 1991)。
所以說,家庭的氛圍、父母的行為方式、家庭的規矩等,對我們的信念,價值觀和行為模式都產生了長期深遠的影響,有時候也會影響到我們的一生。
當我們帶著原生家庭的心理烙印開始自己的成長歷程時,會遇到很多的問題。比如,很多看似夫妻的問題,實質不是夫妻問題,而是原生家庭帶來的心理創傷,在與親密的人互動時舊有的幻像再次浮現;以前沒有從父母那里得到的滿足,現在要在愛人身上加倍得到,親密關系因此不勝負荷。所以,心靈成長的第一步就是回溯過去,處理未完成的期待。
完成原生家庭回溯之后,我們就把目標放在提升內在的自我價值上。
薩提亞相信每個個體生命存在本身就是有價值的,只有當我們可以這樣珍視自己的時候,我們才能同樣的珍視別人、愛別人。如果我們不喜歡自己,我們就會對別人充滿嫉妒或恐懼。當我們具有較高的自我價值的時候,當我們可以發自內心的欣賞自己的時候,我們就更有能力以一種高貴、真誠、勇敢的姿態,充滿活力和愛心地面對我們的生活。
在這一階段,各種薩提亞模式特有的體驗式活動和練習,去回溯自己的原生家庭,處理那些兒時遺留下的未滿足的期待。
幫助大家學會帶著愛,清理原生家庭對自己的影響,劃清此時此地和過去的界限,從而清醒地活在當下,帶領我們檢視我們的自我價值,清理過往經歷在自我價值上對我們產生的負面影響,帶領我們提升自我價值,重塑我們的心靈。
當我們清理了過往事件產生的影響,重塑自我之后,我們比以往更加清晰的了解自己,關愛自己,欣賞自己。這是一切關系的基礎。當我們多真愛自己,就會少要求別人。對別人要求得越少,對自己就越信任。越相信自己和他人,就有能力付出愛。對別人多一點愛,就會少一些恐懼。和他人多一點溝通,就會增進一份連接。
因此,只有自信才能幫助你擺脫孤獨,不再疏遠家庭、他人。健康的關系都來自平靜、安全和自信的心靈。一個人越是活在當下,越是自我價值較高,就越懂得關愛自己,同時也有勇氣改變自己的行為,讓自己與他人、情景相和諧,在關系中瀟灑穿過,翩翩起舞。
在這一階段,大家會進一步學會欣賞自己的同時學會欣賞他人。同時,通過一系列的活動,使大家學會如何更好的了解自己和他人,以及我們與世界的互動模式,從而更好的與他人相處,獲得一個理想的人際關系、親密關系、親子關系。
由此可見,薩提亞模式,在應用我們的家庭治療中,起著很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