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歷史文化11小時前
《白蛇傳》是復古的故事,粵劇是陳舊的曲種。
將兩者重新組合,作品的名字就是《白蛇傳·情》,時至今天,已然成為火爆到出圈的電影。
▲粵劇電影《白蛇傳·情》海報
電影的宣傳標語是:“國內首部4K粵劇電影”。對今天的年輕人而言,“粵劇”、“4k”,“電影”,三個詞匯,分別拿出,皆是土到掉渣;放到一起,竟能迸發出別樣的火花。
一個曲種,一場電影,互相雜糅,卻能產生“負負得正”的效果,太神奇了。
“白蛇傳”的故事,走過風風雨雨,日臻成熟。有的時候,成熟并不是什么好事兒,成熟也許意味著陳舊。
電影《白蛇傳·情》火爆之后,許多網友按圖索驥,從網絡上找到戲曲原片,看罷之后,反響可能并沒有那么大。
數據不會作假,發布于同一天的兩個視頻,觀看數量差距40余倍。
導演顯然也意識到這點,早在開拍電影時,他們已然作出改變。
首先,把影片中濃重的“戲味兒”,適當淡化。
為了避免喧賓奪主,戲曲舞臺常用素雅的幕布作背景,刻意淡化舞臺效果。譬如,粵劇《白蛇傳·情》中,其背景大體是“幻燈片”的水準。
▲圖片來源于粵劇《白蛇傳·情》
到了電影之上,導演不憚其煩,雕琢出最完美的布景。他們最終也確實做到了,用網友的話說,“每一幀都是壁紙”。
▲圖片來源于電影《白蛇傳·情》
從幻燈片到壁紙,舊的看戲的感覺沒了,新的觀影感受,也就重新占領高地了。
在比如電影中的武打場面。
在傳統戲曲中,舞臺的打斗講究鑼鼓點,不夠寫實,但是絕對美。
可惜,將這種“美”,放到電影之上,就是不倫不類。
“水漫金山”的片段,按照老規矩,主演必有“踢槍”的環節。簡言之,白素貞要將天兵天將投出的長槍,盡數用腳踢開。
▲動圖來源于粵劇《白蛇傳·情》
踢槍的時候,白素貞的腳不疼嗎,萬一被扎到怎么辦?
你還先別吐槽,這樣的武打戲,在“白蛇傳”中,絕對算大場面。
魯迅小的時候,必定深以為然,小說《社戲》中,鐵頭老生“連翻八十四個筋斗”,都能讓小孩樂此不疲地數來數去。
老爺子去世八十多年了,現在的年輕人吃過見過,拿這點場面唬人,未免有些看不起他們。
演員于是獨辟蹊徑,以“水袖”作為武器,既融合形象,又貼合主題,且能表現戲曲之美,一舉三得。
▲動圖來源于電影《白蛇傳·情》
又有多少糙漢子,看那段“水袖斗法”,看到潸然淚下。
▲圖片來源于電影《白蛇傳·情》
本劇于形式上創新,融合電影與戲曲的邊界,達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白蛇傳”是個經典的故事,想要改編,又要出新,何其難矣。
敏銳的編劇發現,在整個龐大故事當中,隱藏著一條暗線,如果深入挖掘,必然大有可為。
這條暗線就叫作“情”。
大方向有了,新的故事便呼之欲出。傳統“白蛇傳”中,白素貞來到世間,或者為了報恩,或是因為情欲。
理由雖然充分,但是太過功利了。
在新的故事中,白素貞與許仙,本來就是一對并蒂蓮,歷經寒暑,一瓣投生作蛇,一瓣降生而為人。
▲圖片來源于電影《白蛇傳·情》
他們之間的“情”,上天早已注定,融入進骨血,不曾功利,更不會市儈。
兩人的相遇,便也是水到渠成。
在以往的演繹中,白素貞與許仙,游杭州,渡西湖,老天還要下點小雨,白娘子方能羞答答地見人。
既然早知道是他,還這么墨跡干嘛。在本劇中,這一段原本冗長的劇情,被大刀闊斧地刪減,以一個眼神取代。
▲圖片來源于電影《白蛇傳·情》
其實不止許仙與白素貞,電影中每一個角色,皆是為情而生,被情所困。
許仙被嚇死,白娘子到昆侖山求仙草,鹿童本來要阻止她。
哪怕長劍架在脖頸,白素貞猶然不顧自己死活,苦苦哀求:“若無靈芝草救回我夫,我生有何歡,死又何懼。”
▲圖片來源于電影《白蛇傳·情》
鹿童最終放過白娘子,豈不是因為“情”?
許仙因為疑惑,被法海引渡至金山寺,爾后便被保護起來,他被罩在一個圈內,進也進不去,出也出不來。
許仙對一個小沙彌,情真意切地說道:“小師父,人若無情不如妖,只要有情妖亦人。”
▲圖片來源于電影《白蛇傳·情》
小沙彌最終放過許仙,豈不是因為“情”?
法海向來以鋼鐵直男的形象示人,“水漫金山”之后,本來可以將白素貞降服,但他還是“上呈佛祖,再行處置”。
▲圖片來源于電影《白蛇傳·情》
法海這一絲的寬恕,豈不是因為“情”?
區區一個“情”字,寥寥十一筆畫,每一筆都是一段驚心動魄的故事。
全新演繹的《白蛇傳》,展現給我們,最情真意切的那一筆。
因為本身是一部戲曲,所以起初并不被看好,誰也想不到,它竟然火爆到出圈。
用全新的配方,從視聽音效上,吸引年輕人進戲院;以古老的故事,從感情脈絡層面,與他們產生共情。
這便是本劇成功的原因所在。
“白蛇傳”的故事發軔于南宋,七百多年的光景里,被演繹成千千萬萬個版本。
▲圖片來源于網絡
別的姑且不論,單就目前而言,見諸于熒屏之上的“白蛇傳”作品,不下十四、五部。
《白蛇緣起》是一部動畫片,也是近些年來,第一部敢把“愛情”作為主題的國漫。
▲電影《白蛇·緣起》海報
全片畫面講究,構圖精美,開篇水墨畫的意境,就像是驚鴻一瞥,中國風的韻味,被頗完美地演繹。
▲圖片來源于電影《白蛇·緣起》
誠如片名叫“緣起”而非“崛起”,該片雖然優秀,似乎也難當“國漫崛起”之名號。
影片也有缺點,譬如白蛇的建模,圓錐臉,大眼睛,總是感覺過于網紅臉。
▲電影《白蛇·緣起》海報
白蛇一襲長裙的形象,定然受《新白娘子傳奇》之影響。原因無他,這部片子就是我們一代人的童年。
▲電視劇《新白娘子傳奇》劇照
在特效欠缺,資金受制的年代,趙雅芝依舊以深入人心的演技,陪伴、守護我們的青春時光。
白娘子的故事,喚醒了中國人的溫和與善良,“千年等一回”的溫情承諾,被永久的傳承下來。
有理由相信,哪怕再過七百年,“白蛇傳”的故事,依舊歷久而彌新。因為它一直在創新,一直被演繹。
▲圖片來源于電視劇《白蛇傳》
古人說過,“終日乾乾,與時偕行。”想要有所成績,其一務必謹小慎微,其二又要與日月同轉,永不停歇。
可想而知,這種猛虎嗅薔薇的勁頭兒,很難拿捏,所以創新何其難矣。
前文我們一直探究,本劇于劇情和形式的新穎。但須知,這種變化,不是一朝一夕完成的。
《白蛇傳·情》舞臺版,于2014年首演。可是,年輕人哪有功夫看它?要知道,彼時恰好也有一部戲曲改編的電影上映,《智取威虎山》。
▲電影《智取威虎山》劇照
威虎山的故事,除了片名與戲曲掛鉤,從里到外,它就是一部動作冒險片。
至2021年春晚,《白蛇傳·情》再次出現在戲曲節目《盛世百花園》中。
▲圖片來源于2021年春節聯歡晚會
為了這一分鐘的演出,主演曾小敏,提前20余天,前后彩排六次。《南方都市報》對其不吝贊美之詞:“這個粵劇版白蛇傳,驚艷了春晚舞臺。”
▲圖片來源于2021年春節聯歡晚會
驚艷了春晚,驚艷不了年輕人。他們甚至不給粵劇驚艷的機會,這個節目還沒到,年輕人早就打游戲去了。
到今天電影上映,原著戲曲歷經七年時光,演出上百場。
早在2017年的時候,《白蛇傳·情》電影版的拍攝,也被提上日程,到今天為止,又過去了四年。
這每一分每一秒,于創作者而言,都是在沉淀、思量和創新。
▲圖片來源于電影《白蛇傳·情》花絮
創新是件苦差事,要有把牢底坐穿的覺悟。
但是,唯有十年磨一劍的勇氣,才有自信喊出,誰有不平事?
毫無疑問,《白蛇傳·情》以戲曲的形式,接過前輩的接力棒,講好了這個故事。
那么,后來之人,又在哪里呢?
本文創作團隊
作者| 老談
策劃| 櫻桃小火 張炸炸
編輯 | 心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