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不知道每年5月8日是“世界微笑日”。73年前,國際紅十字會規定將該組織創始人亨利·杜南的生日——5月8日為世界紅十字日,即“世界微笑日”。
這個節日本來是鼓勵人們多通過微笑促進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心身健康;但在紛繁的生活壓力中,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陰影中,越來越多人丟失了向人微笑、傳遞友善的能力。
人們發自內心的微笑確實能給人帶來愉悅、溫暖等美好感覺。不過,作為一名擁有青少年精神心理障礙高效康復17年臨床經驗的精神心理醫生,因長期的職業經驗使然,我一看到“微笑”二字就有了條件反射:
生活中有兩種“微笑”很可能是出現精神心理問題的征兆,我們一定要加強識別。
“微笑型”抑郁癥
第一種需要警惕的“微笑”是“微笑型抑郁癥”,這并非精神科臨床中的規范診斷,而是對具備某些特定特征的抑郁癥的俗稱。
點擊可瀏覽,歡迎關注視頻號“晴日心身”
“微笑型”抑郁癥患者有一個共同點:只要他們不說,外界看不出他們患有抑郁癥;即使他們說了,別人第一反應也往往是覺得他們在開玩笑。
他們平日與人相處樂觀、開朗,臉上總是掛著友善、燦爛的笑容,給人留下良好印象。這與大眾對抑郁癥患者的刻板印象(情緒低落、郁郁寡歡、沉默少言、敏感多疑等)非常不同。
很明顯,他們這種微笑是強顏歡笑。一部分原因是刻意掩飾自己患病的事實,生怕別人把自己當怪物看。另一部分原因可能是他們從小接受過過度夸獎,十分在意外界的目光,不惜拼力維持自己的美好“人設”。
而還有一部分原因則可能出于一種“執念”,認為自己一定要待人體貼、友善,給人愉悅的感受。這種討好型人格的“微笑”我們下文還會再講到。
“微笑型”抑郁癥患者往往只在自己最親近、最信任的人面前才會表露真實情緒。但這也很難緩解他們長期在外“偽裝”而帶來的心理壓力。他們的痛苦超過了典型的抑郁癥患者,不斷自我施壓、不敢向外界表露真實的感受會極大地增加其心理壓力。
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果時間久了,病情不斷加重,“微笑”甚至會成為他們實現計劃的工具。輕則故意做出積極樂觀的態度,令醫務人員以為其病情恢復穩定,換來出院或減藥的機會;重則用“微笑”令身邊人放松警惕,方便執行自殺計劃。
這種在“微笑”掩護下的自殺計劃成功率極高,隱蔽性很強,對親友們帶來的心理沖擊也無比強烈,身邊人往往感到不可思議。
所以,如果父母們覺察孩子可能屬于“微笑型”抑郁癥患者,一定要提高警惕。如果患者的情緒突然好轉,變得理性而懂事,勸說家長上班要緊、不必陪伴自己,又或者他們的熱情、高興等與所處的情境不相符時、甚至不太自然時,更要加強陪護,預防他們作出極端行為。
普羅大眾若細心觀察,也有可能發現身邊的“微笑型”抑郁癥患者。他們的陽光笑容可能帶有表演、僵硬的痕跡,在別人不留意時,他們可能不自覺地露出疲憊、陰郁、焦慮的表情。
當然,即使發覺身邊朋友可能是“微笑型”抑郁癥患者,也不要貿然拆穿。這可能令患者的病恥感更強、壓力更大。但我們可以注意多給予其關心、照顧,逐漸取得他們的信任之后,再嘗試引導他們接受規范的治療。
還有,有一類患者父母因強烈的病恥感,對孩子的病情遮遮掩掩,這無可厚非。但有的父母違背孩子的意愿,強硬要求患病的孩子仍然要參加社交活動,而且在親朋好友面前保持禮貌和微笑,這種行為實際上是無知、愚昧,不僅會進一步惡化親子關系,還會加重病情!
也就是說,這不僅會激活孩子的疊加性心理創傷,而且還會“舊傷未好,又添新痛”,給孩子造成嚴重的二次傷害,極不利于康復。
討好型人格的“微笑”
其次,即使未達到抑郁癥等精神心理障礙的診斷標準,但如果我們總是要求自己微笑、禮貌待人,并一味遷就、體貼他人,這有可能是追求完美的強迫型人格及討好型人格。
總是滿足別人的需求而忽視自己的感受,這肯定會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造成疊加性心理創傷。而討好型人格的人在親密關系中(密友、情侶、夫妻等),一方面他們會非常在意對方的感受和評價,但另一方面他們容易不自覺地期待、甚至要求對方也該像自己對待他們那樣對待自己。
這會導致雙方大大小小的各種爭吵、沖突,兩人都遍體鱗傷,最后甚至關系破裂。如果個體反復遭遇這種親密關系的挫折,罹患精神心理障礙的風險就非常高。
那這種討好型人格是怎么來的呢?有很大一部分來自父母不當的教育方式。
很多父母總是教育孩子從小要學會考慮別人的感受,多為別人著想,在別人面前保持禮貌和善,不要發脾氣。
這種引導的初衷是善意的,父母希望孩子養成良好的素質與修養,擁有良好的人際關系,甚至能培養出“利他主義”的崇高精神。
但是,這種教育是有很多前提的。一是孩子已經成長到一定歲數,有一定的理性能力去理解他人、換位思考。二是父母要先與孩子建立真正親密的親子關系,有積極、有效的溝通方式。
孩子在外面遇到挫折和人際沖突時,父母必須先理解孩子的真實感受,懂得與其共情、傾聽,引導其利用科學、健康的方式釋放負性情緒,當權利受到侵犯時如何理性應對。然后,再積極引導孩子自我反省,理解引發沖突背后的真相,進而不斷提升。
在這樣的前提下,孩子才會更有可能發展出真正自信樂觀、善解人意、不卑不亢的性格和人際交往技巧。即使真的在外受了較大委屈,他們也不容易情緒崩潰,因其內心不孤獨,父母永遠是其堅強的后盾,可以給予自己理解和引導。
否則,在孩子缺乏自信和親密的親子關系之前,總是要求他們多替別人著想,這很容易演變出討好型人格。
圖片來源于網絡
我們接診過一位患者,其父母經常教育她要懂事、善良,不與人發生爭執。該患者確實做到了,但她過得膽戰心驚、小心翼翼,生怕惹老師、同學生氣或不滿,出現明顯的討好型人格。而且同學們認為她軟弱可欺,多次對其實施校園欺凌,造成疊加性心理創傷。
而且,有些同學總愛找她訴說煩心事,她儼然成了別人的心理咨詢師。同學傾訴時的強烈負性情緒、扭曲的認知也對她造成了負面影響,形成疊加性心理創傷。她很快就患上了抑郁癥。
真正的微笑是智慧
所以,刻意地擺出微笑難不難?對于絕大部分人來說并不難。但這未必有真正的意義。
面對陌生人、或在一般社交場合時愛不愛微笑,這一定程度上受到不同文化背景、個人性格特點的影響。比較慢熱、拘謹的,不見得就是一個有心理問題的人;總是笑容可掬,保持嘴角上揚的,未必不是“社交假笑”。
這種微笑只是表面的社會行為,可以適當鼓勵和運用,作為人際交往中的潤滑劑,但遠不是我們追求的終極目標。
真正發自內心的微笑是個體積極生活態度的體現,是積極樂觀心態的附帶品,是結果而不是手段。而積極樂觀的心態是可以通過不斷學習、思考、感悟和自我調整而獲得的能力。這種微笑的背后是自信和豁達,是心身健康和人生大智慧。
圖片來源于網絡
對于這樣的個體來說,天天都是微笑日,他們的笑容散發出對生活的熱愛,是最有感染力的、甚至是返璞歸真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