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士專業是基因組數據科學,我是我們班里唯一一名擁有生物學和哲學雙學士學位的博士生。曾經我認為這兩門課是“井水不犯河水”:我在一門課上寫道德理論,在另一門課上背三羧酸循環。直到我即將從紐約大學阿布扎比分校畢業,開始寫生物學畢業論文時,逐漸積累的第一手科研經驗才讓我明白:哲學能夠使我成為更優秀的科學家。如今,在我前幾年的博士學習中,我發現讀哲學和學哲學已經深刻影響了我的學業,這種影響還將持續到我未來的工作中。
哲學拓展了我的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哲學論證可以帶你進入想象的邊緣案例,對各種假設深入研究,這對我的創造性思維很有啟發。我的哲學論文寫到了身份的形而上學、忒修斯之船(一個思想實驗:假定一個物體的所有組成部分都被替換后,它從根本上是否還是同一個物體?)、廣義相對論和時間旅行的一些哲學蘊涵。
在保持批判性和條理性的同時發揮創造性思維,這種能力也被我帶入了研究工作。工具主義(instrumentalism)這種哲學觀點認為,科學并不會揭示世界的根本真理,科學只能提供航渡于世界的工具——理解了這一概念后,我開始用更靈活的方法去做研究,不拘一格地尋找有用的工具。其中一例是我重新利用生物體測序數據中的"污染"在生物體血液中尋找病毒。
我也學過邏輯學。大多數人都學過一些邏輯學基礎——但哲學系學生還要上系統化的邏輯課。起初它就像腦筋急轉彎一樣:如果A和B皆為真則A^B為真;如果A或B為真則A∨B為真。
后來我發現,學習形式邏輯,對于我從本科的濕實驗室研究人員過渡到碩士的計算科學家非常有用,因為碩士期間我還要學編碼語言,其中涉及到邏輯運算符和if-then推斷等。形式邏輯還讓我更懂推理——即從證據和論證中得出結論的過程。我上的科學課程從未正式教過歸納法(“這些青蛙都來自這個池塘,它們都是綠色的:因此這個池塘里的所有青蛙都是綠色的”)和演繹法(“這個池塘里的所有青蛙都是綠色的,這只青蛙來自這個池塘:因此這只青蛙是綠色的”)之間的區別,也沒有講過怎樣方法性地評估論證。閱讀、學習和評估作為前提和結論的哲學論證,培養了我在研究報告中仔細審查證據和結論的能力。
Rasha Shraim說,哲學論證能讓她鉆研一些啟發創造性思維的邊緣案例。來源:Devin Quinn
除了方法和數據,哲學還能引導我向內和向外審視科學背后的價值觀和倫理。研究者也是人,主觀性和價值觀不可避免地左右著我們的工作。我們會談論歷史上違背倫理的著名實驗或科學家的反面教材,但我們很少講授和探討普通科學家的日常選擇會如何產生重大的倫理影響:對發表圖片顏色的選擇;只對歐洲裔人群做基因分型;只研究弱勢群體但不提供保護或幫助;甚至是我們選擇的研究課題也會有深遠影響。學哲學讓我明白,無論大小選擇,都要嚴肅對待。
哲學還讓我更熟悉那些大哉問,也讓我更容易在日常生活中提出這些大問題。我博士期間有門課講的是孟德爾隨機化(Mendelian randomization,一種遺傳學研究方法,旨在找出可改變的疾病風險因素),我們討論了應該在統計中把社會經濟因素考慮進去。當時,我還想把討論范圍拓展到方法學之外,于是我問道:如果社會經濟因素是民眾健康結果的重要預測因子,我們為什么不把醫學研究資金直接用于糧食計劃、中小學,或收入補助,從根本上消滅這些醫療問題呢?
在思索這些難題的過程中,我對自己在遺傳學健康方面的研究動機和目標都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也知道自己應該尋求怎樣的機遇。激勵我的不僅是對科學的好奇心,還有以積極的方式影響世界的渴望。
假如哲學能教會我們批判性地思考科學本身和我們的目標,能讓我們認識到科學進步根植于創造性的哲學探索,能激勵我們提出重要的問題,那我認為多讀哲學對每個人都是有益的。
給科學家的哲學讀物
邏輯與推理。美國杜克大學推出了一門邏輯和批判性思維的在線入門課程,內容涵蓋論證的基礎知識,包括歸納法和演繹法。這些概念能用于評估他人的推理,提出自己的可靠論證。關于形式邏輯及其語義的進階內容,試試這本免費教科書:P. D. Magnus的《形式邏輯導論》(An Introduction to Formal Logic,Fecundity,2012);或者《邏輯學導論》,這是一個免費的在線課程,旨在搭配Paul Herrick的同名書籍(Introduction to Logic,Oxford Univ. Press,2012)。
科學哲學。Peter Godfrey-Smith的《理論與現實:科學哲學導論》(Theory and Reality: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Univ. Chicago Press,2003)為普通讀者提供了該學科的入門介紹。該書涵蓋了領域內的主要思想家,包括《科學革命的結構》(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的作者托馬斯·庫恩和《科學發現的邏輯》(The Logic of Scientific Discovery)的作者卡爾·波普爾。該領域的其他書籍包括Helen Longino的《知識的命運》(The Fate of Knowledge,Princeton Univ. Press,2001)以及Kyle Stanford的《超出掌握:科學、歷史,和不思考替代可能有什么問題》(Exceeding Our Grasp: Science, History, and the Problem of Unconceived Alternatives,Oxford Univ. Press,2006)。
倫理學。倫理學領域的入門讀物推薦柏拉圖的《理想國》(The Republic)或亞里士多德的《倫理學》(Ethics),也可以讀讀康德的《道德形而上學》(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或密爾的《功利主義》(Utilitarianism)。這些書囊括了倫理學和道德的歷史觀點和廣泛框架。彼得·辛格的《應用倫理學》(Applied Ethics,Oxford Univ. Press,1986)旨在讓理論基于實際之上。雖然剛開始接觸倫理學會覺得非常直觀,但深入研究后就會覺得非常復雜;最好能找一些專門的資源答疑解惑(比如我參加了一個探討生物醫學“大數據”倫理問題的培訓班)。
通識內容。《斯坦福哲學百科全書》(The Stanford Encyclopedia of Philosophy)是個好用靠譜的在線資源,里面介紹了哲學術語和概念,還有針對特定科學子領域的哲學的條目,如細胞生物學的哲學。我自己的背景和我的建議雖扎根于西方傳統,但我會繼續擴充和豐富我的教育。
原文以How philosophy is making me a better scientist標題發表在2021年4月23日的《自然》的職業版塊上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Nature Portfolio(ID:nature-portfolio),作者:Rasha Shrai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