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譯局是36氪旗下編譯團隊,關注科技、商業、職場、生活等領域,重點介紹國外的新技術、新觀點、新風向。
編者按:每個人都值得擁有健康快樂的人際關系,在這樣的關系里你能感受到溫暖和被重視。不管你對現在的社交質量有多么不滿意,你也能做到積極地改善它。作者從自身親身經歷出發,總結了5點人際交往的心得,希望能讓你有所收獲。本文譯自Medium.com中原標題為“5 Simple Practices That Completely Changed My Relationships for the Better”的文章,原文作者Ashley Broadwater。
圖片來源:pexels.com
幾年前,我經常陷入情緒崩潰狀態,那時總是因為一些小事而焦慮不安,也很難有安全感。后來我發現,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情緒可能并不是因為我目前面臨的問題有多糟糕,而是因為我的很多人際關系經營不善,讓我有那種被孤立的感覺。
那時候我厭倦了每天刷朋友圈看看周圍人在干什么,也懶得從社交軟件上認識新朋友。在很多關系里我都覺得自己好像可有可無,很難找到那種想要發自內心去維系的感情。
和一些朋友、同事的“表面關系”,即使看起來其樂融融,卻總讓我感覺沒什么意義。如果周圍人就像一張社交地圖鋪開在我面前,那我就好像從這個地圖漏下去了,與誰都沒什么關系。
在經歷長時間的自我懷疑和孤獨后,我有幸遇到了我現在的女朋友,她改變了我之前對人際關系的看法,讓我感受到了那種真正的人與人的連接。當我難過的時候,她也會與我感同身受,對于我脆弱的一面她總是接納并理解,我們也能一起去探索新生活,我在這樣的關系里感覺很舒服。
我能夠從從前的人際困境中走出,還有另一個原因:我參加了一些心理咨詢,在這個過程中我也更加了解了自己的需求,并有針對地鍛煉自己。
后來,我從自己的經驗中總結了五條實踐出的技巧,也許可以幫助你改善人際關系:
很多人在與他人相處時總是在意能從別人那里得到什么。根據我在心理咨詢中得到的經驗:當人們言語中透露出自己的能力范圍時,比如他有多少時間、有多少空閑等能花在朋友身上,我們要格外留意這些信息,而且必須要樹立一個觀念:這些范圍就像一條條事先規定好的楚河漢界,是要接受并很難改變的。
著名作家Maya Angelou有一句話是這么說的:“當有人告訴你他們的信息時,要第一時間相信他們(When someone shows you who they are, believe them the first time)。”
比如在你剛開始和你的另一半,或朋友接觸時,你清楚地看到了他們的能力范圍,那么在未來你可能也無法通過更努力地愛他們來改變這一點。
不過,有一些東西是任何朋友都能夠提供的:當你們真誠地在意彼此,你能就能一起玩得開心,吃得開心,一起獲得愉悅的情感體驗。
然而,與此同時,和你關系親密的人只能承擔一種角色。如果你的世界只有他,你既想讓他像父母一樣能照顧你,又想他作為伴侶一直陪在你身邊,那只會把他搞得疲憊不堪,說不定馬上轉身去找其他人了。
圖片來源:pexels.com
雖然我和我女朋友平時都是好相處、善于體貼他人的人,但有時候也會鬧誤會吵架,不小心傷害對方的感情。畢竟沒有一段感情是完美的,吵架沒關系,要看事后怎么應對。
有時候我們面對一個問題有了分歧,兩個人就會急赤白臉地爭執,誰也不想妥協。當我和我的心理咨詢師說起這個事,她分享了一個完全顛覆我之前想法的觀點:“試著把這種沖突看作是'我們兩個人和問題’的沖突而不是'你和我’的沖突。”
這么一想我突然明白了,無論在什么問題面前,其實我們兩個都應該是統一戰線的人,不應該被某個問題挑撥了關系。只有當我們把對方看作永遠的盟友,才能齊頭并進、共同克服困難。抱著這樣的想法,后來在和另一半的相處就順暢多了。
以前我很害怕沖突,現在更多地是和她一起直面沖突。
我一直是一個害怕直面沖突的人,遇到事最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也是因為這一點,我一直害怕和別人正面起沖突,任何事情中的沖突感都會讓我不太舒服。可能也是因為這樣的心態,每次受了委屈或者傷害,我寧愿自己一個人呆著,也不想和朋友們傾訴。
但是,當我強迫自己走出來,多和別人交流自己的感受時,我才發現好像進入了另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里不僅朋友、家人們不再像從前那樣僅限于表面交流,他們都開始理解我;同時,我們的距離也前所未有地被拉近了。
我能夠走出來,正是這些習慣幫助了我:
留給自己獨處的空間去發泄情緒,趕走焦慮情緒。
當你的朋友們做出讓你難過的事,直接和他們講,讓他們知道你的感受。真正的朋友是不會再第二次傷害你的。
有事說事,不要藏在心里。現在一點點小的積怨都會為之后的關系破滅埋下伏筆。
總之,無論你內心多么抗拒交流,你也要鼓起勇氣表達自己的訴求,用溝通為自己設定一條安全的界限,朋友們也會明白如何更好地與你相處。
不過如果是情侶之間,這樣的交流還是要講一些技巧的。
圖片來源:pexels.com
我們總會在情感中經歷很多“心碎時刻”,沒有人喜歡那種不被在意的生活。在一段關系里,我們真正想要的是那種充實且有意義的聯系,我們能夠感覺到和對方彼此的關心。
此前我也曾因為這個事而困擾,那時我的心理咨詢師告訴我:很多時候,其實是我們在教對方如何對待我們 。我們對他們行為給出了什么樣的反應,反過來也強化了他們對我們的態度。
這個觀點可以泛化進生活中的很多場景里。
以前我總是抱著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態度面對沖突,高中的時候有同學做惡作劇捉弄我,在我的桌子上灑水,但那時候我竟然什么都沒說,第二天還是照常和他打招呼,當作昨天什么事都沒發生。沒成想,他倒變本加厲,越發戲弄起我來了。我才慢慢看出,他其實根本沒有想和我和好的意思。
在某種程度上,我對他的原諒反而成了對他的縱容,讓他以為任何行為在我這里都是可以被接受的,即使我心里明明很難過。
所以如果你也遇到類似的事,請不要在委曲求全中掙扎,不要默許那些不公平的事發生在你身上。一定要時刻明確自己的底線和需求。你擁有被平等對待的權利,如果這段關系沒有給予你這個,那就要站在自己的角度好好考慮一下了。
從上面的各種例子我們也能看出,健康的人際關系需要很多溝通,需要在溝通中彼此理解,并明確自身的界線。在親密關系中的相處也是一樣,只有好好地溝通,才能讓兩個人都感到舒服。其中包括:
騰出專門的時間向對方表達你的感情,通過精心準備禮物來增加儀式感。
尋找共同話題,而不是只有你能侃侃而談,對方都插不上嘴的話題。
如果感覺到被傷害就主動表達,尋求道歉來和解問題。
如果你們中有一個人有社交恐懼,另一個人一定要在公眾場合中為對方留面子,給予更多情感支持。
每個人都值得擁有健康快樂的人際關系,在這樣的關系里你能感受到溫暖和被重視。不管你對現在的社交質量有多么不滿意,你也能做到積極地改善它。不要害怕失敗,在這方面我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在交流過程中要注重真誠,多注意自己的言行帶給對方的感受,及時指出問題去溝通。如果在某些問題上和對方起了爭執,也要樹立一個觀念:你們共同的“敵人”是問題本身,千萬不要把對方當成“敵人”,在爭執中傷害彼此。
如果你能夠注意這些習慣,也許它們真的能徹底地改變你的生活。
譯者:小灼
本文來自翻譯, 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