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村民大家好,我是村長。
創業的話題永恒不變,經常有村民問我以下三個問題:
1、村長我想創業,怎么選方向?
2、村長我想加盟,如何判斷是否靠譜
3、關于創業,你有什么其他的忠告
村長的職業生涯90%以上都是在創業公司,也作為合伙人參與兩家公司近億元的融資。
所以關于創業這個話題感觸頗深,一開始就得強調兩點:
其一創業真的不是普通人能干的,需要面臨家庭、客戶、員工、合作伙伴、投資人、競對的各種壓力,也需要你具備財務、人力、市場等各種技能和視野。
其二每一個用心創業的人都是值得尊重,他們為社會創造了諸多就業崗位,帶動了消費,所以無論成敗,都應該理解他們。
那么接下來,圍繞這個三個問題,我簡單的和大家做一個交流。
關于個人創業應該做什么,其實這個話題村長之前說過,再精簡一下:
先對自己做個回顧,看看自己這些年工作在哪方面積累了經驗。
其實為什么要去工作?原因之一就是為了自己今后創業做準備,你在公司上班所經歷的坑、策劃的活動,團隊管理的方法,這些都將成為你今后創業最重要的經驗資產。
所以不要動不動就輕易換行業,為什么許多傳統行業的人出來,創業的成功率比較高?
就是因為他們在過往的項目,積累了大量的實戰經驗。
比如教育招生怎么做?課程怎么設計?做餐飲的門店如何選址,飯菜怎么炒制?做家居家電的,需要什么原材料?需要哪些工藝。這些他們都很熟悉。
基于你的經驗,看看你在行業里面能不能找到機會?
一種是從事你之前的工作,比如之前你在別人那里賣二手車,現在自己開個二手車店。
一種是為你之前的行業提供解決方案,你之前做人事行政的,現在你做了一個招聘的工具、培訓的課程或者公司采購的網站。
如果你對以往從事的行業還沒有深刻的積累和認識,也想不到好的解決方案,要么說明你能力還不夠,要么說明你不適合。
各位可以去看看市面上許多企業家,他們之前的從業背景都和他的創業項目息息相關,完全跨行去做的有,但成功率會低很多。
除了你在某個領域有經驗外,再問問自己,你要去做的這件事情,或者你能做的事情上,你有什么樣的資源?
a、資金
創業是需要資金投入的,哪怕自己一個做,也需要維持自己日常的生活、商務開支。何況自己要做產品,要租產地,要招募員工呢?
b、團隊
單打獨斗創業成功的做不到,也做不長久,也很難融到錢。所以你的團隊有哪些能人干將?
c、技術
不管是做互聯網工具的開發,還是做線下實體生意,技術是核心,別人的問題你能不能解決,你做的菜味道好不好,你做的產品質量行不行,這些都和你的技術相關。
創業做產品,絕不是比別人好一點點就行,而是超出同行,超出別人的期待。
在以上三者之中,你符合哪一點?
興趣是最大的驅動力,絕對不是利益當先,只看利益沖著錢去,一定賺不到大錢。
你自己對什么最感興趣,你就愿意花別人更多的時間去研究,也能看到普通人發現不了的問題,才能與你客戶感同身受。
也許你之前工作的三五年經驗,對你想要做的事情沒有太大幫助。
那就問問自己,喜歡做什么?
關于這一點,有一個很重要的前提。
一定不是你憑空發現的,也絕對不是作為一個外行來發現的。
所以當你發現某個領域存在巨大的改造機會但又不是你的行業時,一定要先找幾個從業者問問,有時候當局者不一定迷。
也許你打算做的事情,正是他們之前早就踩過的坑。
一個空白領域的機會,一定要驗證,驗證,再驗證!
以上四點就是當你想要自己創業的時候,我提供的四個參考的邏輯。
我無法告訴你現在去做什么一定賺錢,或者未來做什么一定賺錢,因為他和你的資源、認知都息息相關。
比如我們都知道未來醫療、農村振興、機器人等存在巨大的機會,但是這個范圍太大了,我們必須認清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到底擅長什么再來決定自己能做什么。
如果你還沒有想好靠自己做點什么,但內心創業的想法又極其強烈,想加盟、代理其他產品的話,那么應該怎么去判斷適不適合自己,靠不靠譜呢?
最近線下咖啡、火鍋、蛋糕、鹵味等餐飲品牌在全國各地招商,你可能對類似絕味鴨脖這樣的項目很感興趣。
盡管別人和你說包教包會,沒有經驗都可以,但你還是要理智一些。
靜下心來問問自己:你有多大的耐心?你會不會管理團隊?你會不會做營銷?你會不會做好客戶的服務?
現在已經不是以前那種找到好位置,守店賺錢就行了,哪怕是開一家便利店,你的競爭對手就有貓超、社群團購等等。
有許多生意的起盤,都是靠你一開始朋友、客戶來支持的。
不管你是在抖音上看到的,還是在百度上看到的,亦或是展會上看到的項目。
你至少有這樣幾個維度可以去求證:
其一看經驗:最難的就是靠個人經驗去判斷,如果你的閱歷夠深,完全可以自己分析他的商業模式來判斷是否靠譜,是不是傳銷,多久能回本,是不是真需求?
其二是看宣傳:除了抖音以外,在百度、頭條、公眾號、線下、電視、電商等渠道中,你能找到多少的資料?
有沒有請專業的媒體來報道?比如36kr、億邦、創業邦、鉛筆道,包括某個領域的垂直媒體。
當然要注意識別,對于那些牛皮癬式的廣告,或者找了一些完全不知名的公眾號發的通稿,就要擔心了。
其三是靠背景:看看項目的創始團隊是誰,去企查查上看看有沒有違規的記錄,看看是誰投資的、控股的,曾經有沒有成功的產品。如果是第一次剛出來做的,也要慎重。
看看他們有沒有持續開拓市場的能力,有沒有持續服務的能力,有沒有研發迭代新產品的能力。
其四是聽口碑:如果你能找到和項目緊密關聯的一些朋友,如之前團隊的成員、加盟的客戶或者朋友,聽聽他們是如何評價這個項目的。甚至去網上找找有沒有之前的加盟商吐槽的。
其五是看市場:看看目前競品發展的怎么樣?有沒有占據市場的主導地位,有沒有新的玩家加入,市場的政策是否有傾斜還是打壓?
如果只是網絡工具性的產品,只要一用便知,比如有贊在全國都有代理商。
但如果是線下加盟店的生意,除了要跟著公司去實地操作考察外。
你自己也要花時間以一個顧客的身份去門店里面體驗一下,他們的服務、產品如何?
也觀察一下他們的流量如何,甚至采訪一下用戶對于他們的口碑評價。
另外,也可以帶著自己的朋友去線下親自吃一頓,在事先不告知的情況,看看他們的真實反映。
我相信有了這些較為全面的評估,會讓你做出更加科學的決定,而不是沖動。
最后,關于個人創業再提四點建議或者叫心得:
不要把創業想的那么高大上,被叫張總、陳總、李總,其實沒那么好聽,每一口都是壓力。
創業是拿真金白銀在實驗,所以在沒有多少積蓄之前,不要輕易創業。
因為創業失敗大概率是99%,要問自己,如果錢虧完了,表面朋友離開了,你能不能接受?
在我所認識的創業朋友中,一類是沒有什么可失去的,本來就沒有多少錢,同時還很年輕的,大不了重頭再來。
另一類是本身沒有房貸車貸的,之前在公司靠股票等有了一定積蓄的,也拿到了一些融資的,虧一點也不怕的。
不是所有人都要創業的,也不是所有人都要在年輕的時候創業的。
創業一定是在你已經準備好了,準備好的經驗,準備好接受失敗的打擊,他和年齡、地域都沒有關系。
創業不要好高騖遠,要有精益創業的思維,所謂小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其一是投入小
不要搞所謂的面子工程,一開始租個小門面,小辦公室足夠了。我知道的一個創業者,前面兩年都是咖啡館度過的,第三年是共享空間里。
在人方面,要嚴進寬出,每進一個人都要研究清楚。
之前一個朋友對招人標準是,GMV增加100萬,招一個人。
其二是賺小錢
先努力讓自己賺到錢,不要看不起小錢,有了正向的現金流,有了利潤對于公司和團隊都有巨大的好處。
其三是小方面
不要想做一個產品解決用戶所有的問題,而是想做一個產品解決用戶某一個問題,甚至是讓用戶無可挑剔。
比如我們常用的抽獎、問卷這類工具,市面上主流的SAAS都會提供,但是我們還是會去用問卷星、金數據,因為他們更專業。
所以先從小處著手,聚焦,再聚力!
相比于光彩,創業更多的還是辛苦。
首先要有一個強健的體魄,創業少不了連續的加班熬夜、出差調研。
其次不能有玻璃心,不能有太多的情緒波動。因為你的客戶、同事、家人、合伙人都會受你的影響。
所以創業對于個人在心性上是一種很強的磨練,真正創過業的人,見過了大風浪,都比較低調、沉穩。
他們更愿意用思考解決問題,而不是情緒。因為脾氣發了,問題還在。
不管是誰和你在一起創業,做了多久,只要他不合適,不愿意改變,就要替換甚至是淘汰。
事情是靠人做出來的,一旦錯過了機會,再厲害的人也彌補不過來。
所以對那些劃水的、宣傳負面的、屢教不改的人、價值不符的,合理補償之后,請他們離開。
而創業者也要接受員工的離開,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俗話說道不同不相為謀。
有些人不是不對,也不是壞人,就是不合適而已。
選擇對的人,給予高度的信任、空間和福利,一起成長。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十里村”(ID:shilipxl),作者:村長住在十里村,36氪經授權發布。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