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患老年癡呆癥的人群中,近13%尚且“年輕”。
最近一部關于老年癡呆癥的影片《關于我媽的一切》正在熱映。徐帆飾演的媽媽常年辛勞照顧患病的奶奶,當她離家時仍通過視頻遠程指導家人給奶奶喂飯的畫面,令不少人動容。鮮為人知的是,一般被稱為老年癡呆癥,即阿爾茨海默病的發病人群,正在年輕化——最年輕患者甚至不足40歲。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最新數據統計,在中國,患老年癡呆癥的人群中,有高達12.51%的“中年人”(41-60歲),總人數約122萬人。
“中年癡呆患者”,是一個正在被社會忽略的群體。
當大眾觀念里的“老年病”發生在中青年身上時,“愛忘事兒”“容易勞累”等那些習以為常的身體狀況也日益被認為是疾病的前兆。9月正值“腦健康宣傳月”,今年世界阿爾茨海默病宣傳月的主題是“了解老年癡呆,了解阿爾茨海默病”。老年癡呆癥的發現距今約120年,它正在成為患病人群龐大,但醫藥研發難、早期篩查不易的一項“疑難雜癥”。
那么,老年癡呆癥還有哪些尚未被我們了解的真相?人類醫療手段進展為何遲遲無法攻克這一難題?普通人,尤其中青年人群是否能夠提前防范它的發生?“中年癡呆”的謎底正在等待揭曉。
2020年熱播出的《忘不了餐廳》,一檔關注老年癡呆癥患者的綜藝節目里,年僅38歲的胡俊潔,一個正當盛年的女性作為嘉賓登上節目 。過去,胡俊潔曾與老公在山東德州經營一家熟食店,精明干練;患病后,搟個餃子皮都能被她搟出窟窿來。能唱會跳的她,如今歌詞、曲調一樣也記不住。阿爾茨海默病摧毀了她的生活。
老年癡呆癥不僅給個人帶來病痛,更會讓整個家庭遭遇巨大打擊。1901年,德國醫生阿爾茨海默發現51歲的奧古斯特有奇怪的行為癥狀,并且喪失了短期的記憶。阿爾茨海默連續追蹤五年,并在其論文中以“阿爾茨海默病”表述,形成了現在我們對“老年癡呆癥”的初步研究。
目前,在全世界范圍內,老年癡呆患者超過5500萬人,其中有超過1000萬患者分布在中國。在受訪者中,女性占58%,男性占42%。中國患老年癡呆癥死率達34.8%,是全球最嚴重的國家之一。
老年癡呆人群正在快速擴大,據世界衛生組織推測,全球每3秒鐘就有一位癡呆癥患者產生;到2030年全球患者將突破7800萬人,而2050年可能達到1.39億人。
作為一項困擾不少家庭的難疾,老年癡呆癥的發病機制仍然不被世人知曉,藥物研發也處于瓶頸期。作為公共衛生未解難題,至2019年,阿爾茨海默病和其他癡呆癥,成為肺癌之后的全球第七大致死原因。
據統計, 阿爾茨海默病 患者占所有癡呆癥患者人數的50%到70%。在全球范圍內,包括 阿爾茨海默病 在內的各類癡呆癥,在中青年群體 (40-59歲) 中有0.2%的人患病。
老年癡呆癥正在年輕化,腦部疾病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它在侵蝕著年輕一代的身體健康。根據《2019年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和《2020年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數據統計,近兩年來,在神經系統疾病中,45歲至59歲的患者占比高達26.5%左右。
阿爾茨海默病在1998年-2017年,已有146個阿爾茨海默病藥物在臨床中遭遇失敗,僅有4種藥物成功上市——這是來自美國藥品研究與制造商協會 (PhRMA) 的報告數據。而根據2019 年全球新藥研發報告顯示,2009年-2019年平均每年上市56款新藥和生物制劑。阿爾茨海默病藥物的臨床成功率僅為2.7%—— 20年間僅有4款藥物成功(1993-2021年,共研制成功7款) 。
也就是說,每37種藥物中只有1種藥物能獲得成功。不止如此,所謂“成功”藥物也只能暫緩患者病情,無法讓其徹底治愈。
面對龐大的患者基數,卻尚無特效藥物徹底根治阿爾茨海默病。
今年6月7日,FDA宣布渤健公司用于治療早期阿爾茨海默病患者的新藥Aduhelm (aducanumab,阿杜卡奴單抗) 獲得批準使用。該消息傳出后,渤健 (Biogen,BIIB.US) 股價一度暴漲,但一些醫療專家提出質疑,腦部的“淀粉樣蛋白與阿爾茨海默病的致病機制之間的關聯具有不確定性”。
阿爾茨海默病藥物研發之路,任重而道遠。自1993年第一個治療性的膽堿酯酶抑制劑藥物上市以來,全球批準用于阿爾茨海默病,用于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的藥物僅7種;禮來、阿斯利康、強生、輝瑞、羅氏等全球各大制藥公司在過去的20余年里,相繼投入近千億美元研發,但絕大多數進入臨床III期研究的藥物,也以失敗告終。這為相關藥物研發蒙上了一層陰影。
至今,FDA批準的7種藥物,均屬于輔助性治療藥物。2003年上市的美金剛屬于興奮性氨基酸受體 (NMDA) 抑制劑,其余還有四款藥物均為膽堿酯酶 (AChE) 抑制劑。最早出現 (1993年) 的他克林,由于毒副作用大,目前已經退市;FDA在美金剛 (2003年) 上市后的11年,才批準了唯一一款新藥,即復方美金剛+多奈哌齊的聯合用藥。
在極為有限的幾類藥物中,主要是膽堿酯酶抑制劑、NMDA拮抗劑以及對神經系統疾病泛用的腦代謝改善藥。它們可以達到改善腦血流量、促進腦認知功能恢復的作用。
對阿爾茨海默病來說,在藥物治療難以攻克的前提下,從早篩出發,盡早發現患者病情是減少阿爾茨海默病的新途徑之一。生物標識測試、神經成像、認知評估、氣味識別測試等方法,是阿爾茨海默病是常用的幾類輔助篩查方法。它們重點通過測量、影像技術和神經心理評估等方法,檢測大腦和腦脊髓液的病理生理情況以發現阿爾茨海默病。
如今,人工智能在醫學領域也有所探索,對阿爾茨海默病的早期篩查帶來了新方向??茖W家們正在試圖驗證人工智能對病癥的預測能力。隨著深度學習算法的成熟,起初依托成像設備如MRI、CT等進行輔助診斷的手段或將被替代。據歐洲高校研究團隊于2021年發表的最新論文顯示,深度學習能夠預測輕度認知障礙、早期認知障礙、晚期認知障礙,且優化后預測率超過99%。
但人工智能預測早篩等,目前仍然面臨著數據集不夠大,核心數據缺失、人工智能注冊限制巨大等困境。
國內相關研究人員告訴《財健道》,上述歐洲高校的研究僅在試驗階段,目前大多數的研發均屬于高校研究課題的開展。而阿爾茨海默海默病研究面向臨床時,因病人不夠多,無法獲得足夠多用于研究的數據集,而且國內外人工智能技術的注冊有諸多限制。即便日后應用到臨床,也只起輔助作用,代替醫生做診斷目前是不可取的。
阿爾茨海默病的表現癥狀多樣,病理機制仍不清晰,如果阿爾茨海默病超越了人工智能所統計的數據集范圍,那么人工智能預測也就無從談起。
巨大的市場需求、疲軟的藥物研發、前途未卜的人工智能預測,以及謎一般的發病原因,讓阿爾茨海默病的攻克仍需要多方面發力。
當阿爾茨海默病發生在38歲的胡俊潔身上,她個人難以繼續正常的工作,丈夫也相應的承擔起家庭的責任。包括老年癡呆癥 (阿爾茨海默?。?在內的各類癡呆癥等認知障礙會損害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執行復雜但重要任務的能力。它也損害了個人生命健康,給家庭帶來了巨大影響。
癡呆,正在成為護理依賴和殘疾的主要原因之一 。據世界衛生組織數據,近20年癡呆導致的殘疾患者人數翻了一倍。
年齡增長是認知障礙的最強的風險,但是越來越多的證據表明疾病正在向年輕化發展 。追溯導致疾病的原因,一方面,缺乏健康的運動習慣、飲食、吸煙、飲酒增加了疾病的風險;另一方面,抑郁、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其他疾病也是主要誘因。這些因素占導致癡呆風險的40%,貫穿一個人的整個生命時期。
"腦部疾病趨于年輕化"——《財健道》也向具備臨床經驗的一線神經內科醫生證實了該說法。以常見的腦部疾病中風為例,據世界衛生組織調查,除了免疫缺陷、基因表達等原因,年輕時不良的生活習慣也可能導致中風。中風可能引發血管性癡呆或腦白質變性等一些神經內科收治的疾病。但同樣是常見腦部疾病的阿爾茨海默病,大多數時候不具備入院治療的條件,且病患的就診及時率僅有67.71%。當確診時,病人可能已經出現記憶衰退、糊涂、愛忘事、不認識熟人等現象。
面對這個治療、早篩都困難重重的疾病,降低老年癡呆風險十分重要。醫生在臨床指導中,最首要的是督促認知正常的成年人或者那些已具有輕度認知障礙的成年人,建議他們進行適當的體育鍛煉,以降低癡呆風險。與此同時,戒煙、戒酒、規律飲食以及適當參與社交活動,也是降低癡呆風險的有效方式。
當大眾觀念里的“老年病”開始發生在中青年身上時,人們在中青年時期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將尤為關鍵。
參考資料
【1】公共衛生應對癡呆癥的全球狀況報告. WHO. 2021
【2】《2020年中國衛生健康統計年鑒》.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 2020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財健道”(ID:ArtofWealthandHealth),作者:張羽岐 漢雨棣,36氪經授權發布。
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36氪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