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年前,南京的紫禁城高大的圍墻,巍峨的皇宮,寬闊的馬路……現在,只剩下了蒼涼。
為再現當年紫禁城的恢宏氣魄,“建設明皇宮遺址公園”被列入南京“十二五”文物重點工程。但,要把一個已經消失的“宮”復活,何其難!這就必須借助于地下考古?!岸嗌倌陙?,明故宮附近的考古發掘幾乎是救火式的,與其這樣,還不如主動發掘?!爆F在,對明故宮遺址公園的考古發掘正在向國家文物局申報中。
當年壯麗的皇宮,是不是被活生生埋在了地下?未來的考古,會帶給大家哪些驚喜?
驚喜一:
會找到“填湖造宮”的證據?
“人們都誤以為那座茶樓是明故宮的建筑,其實不是。對人們造成了一種誤導?!蹦暇┦形奈锞治奈锾幐碧庨L丁波說。未來的方案中,借助考古的成果,要對部分遺址進行恢復展示。比如:把考古發掘的三大殿臺基展示給大家觀看。
丁波說的三大殿,是指奉天、華蓋、謹身三殿,這三大殿也是當年紫禁城的核心區域。600年前的奉天殿是宮城殿宇建筑中的核心建筑,三大殿的主體,是皇帝舉行重大典禮和接受文物百官朝賀的地方。在相關記載中,奉天殿上蓋琉璃金瓦,雕梁畫棟,朱漆描金雕花的門窗,在陽光下非常耀眼,被俗稱為金鑾殿。華蓋殿在奉天殿正北,是平面方形亭子式的建筑,四面出檐,滲金圓頂,殿頂上還綴有碩大的金球一顆,是皇帝前往奉天殿之前小憩的地方。謹身殿位于華蓋殿正北,規模僅次于奉天殿,是一座雙重飛檐的大殿。這個地方,是皇帝自省、賜宴的地方。
只是,經過600年的煙雨,三大殿早已不在,變成了現在的明故宮遺址公園?,F在,文物部門申請的,正是對這個公園內的主動性考古發掘。專家說,肯定會找到當年的石柱礎、琉璃構建,或許還能找到華蓋殿上的那顆金球。最最期待的是,可以再次揭開當年填湖造宮的秘密。明故宮選址在燕雀湖的一片低洼湖水中,這恐怕是中國古代建宮唯一低洼之所的特例。
而早在1997年,當時江蘇大劇院被規劃建在明故宮遺址公園上,為配合建設,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專家們已經對這里進行了一些調查、勘探和發掘。在三大殿的核心區域,他們選擇性地發掘了610平方米,發現了一個有趣現象。他們從地層剖面上發現,每隔20厘米就有一層黃土和碎石塊相隔的堆積,這種堆積一共有20組,非常有規律。
這種黃土加碎石的堆積模式,在2007年再次被發現。由于地鐵二號線從明故宮地下穿過,南京市博物館的考古人員對明故宮遺址公園和午朝門公園中間的馬路進行了發掘??脊湃藛T發現,明代文化層有墊土現象,是一層黃土一層碎瓦礫……這種墊土,應當就是“三山”的土,恰好證明,明故宮真的是填湖建宮的。
這次,如果啟動對南京明故宮遺址公園進行考古,應該還會再次“遭遇”一層黃土,一層碎石的特殊景觀。
驚喜二
:會找到建文帝出逃的地下御河?
公元1399年,明建文元年,因不滿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政策,坐鎮北平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以“靖難”的名義揮師南下。1402年,朱棣攻破京城,建文帝下落不明,成為明史第一謎案。
“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建文帝是燒死了還是出逃了?自明中后期以來,一直傳說不斷。有一種觀點認為,建文帝通過地下御河和管閘,帶領一幫人逃出皇宮,逃出皇城,順利地逃出了南京城。明故宮遺址的地下,是不是真的有錯綜復雜的水系,或者有龐大的排水系統來支撐?
2006年2月6日,考古人員在玄津橋以南不到100米的地方,挖出了一條3米多深的長溝,經發掘,發現里面是一個寬約1.5米、高近2米的方形甬道,上下左右都有巨型條石砌成,考古人員初步推斷,是明代的暗溝。而且,皇城內有大大小小的明渠、暗溝相通,水系復雜,這主要是方便大內生活的需要。據有關人員研究,明渠主要是內金水河和它的支流。內金水河是宮城內用水的主要源泉,不但本身寬而深,并且還應有不少支渠向宮城各處延伸,以構成皇宮內的明渠水系。不過,這些明渠支流史料已經無法考證,只有待考古去發現。
暗溝也主要是用來排水。在明故宮午門以北,內金水橋之前有一座高2.22米、寬1.1米、厚0.18米的石碑,上面記錄了明萬歷年間通渠事宜。從碑的內容來看,主要是通過建地下排水暗溝連接皇宮內的明渠,從而形成一個遍布每個角落的排水網絡。
未來的考古,或許有希望揭開明代紫禁城水系之謎,找到那些復雜的水系,也就揭開了當年建文帝在皇宮出逃的路線圖。
驚喜三
:會揭開明故宮“梅花樁地釘”的秘密?
雖然明紫禁城的消失也不過只有百余年,但由于地面建筑幾乎消失了,人們連當年紫禁城的地基是什么樣子的,也無法知曉。未來的明故宮考古,不僅可以知道當年皇宮的營造方法,還可以揭開皇城地基的奧秘。
1949年開始,明故宮地區的考古發掘拉開序幕;60多年過去,當年的皇宮所在,已進行過幾十次的考古發掘,雖然每一次考古面積并不是很大,但通過一次又一次的考古,可以大致勾勒出當年明故宮的地下“舊影”。
明故宮的地基,應該用無數根木樁支撐,這些梅花樁,被俗稱為“地釘”。9年前,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綜合辦公大樓建設,考古人員進駐,試掘了太廟遺址,在100平方米內,清理出各種琉璃、石質構件、木樁、青花瓷片等。當時,考古人員發現太廟基礎十分講究,基礎底部是密集的、長度在2-3米的木樁,這些“地釘”就像梅花樁一樣,看上去規模很宏大。“地釘”上填有數層碎石和黃土層,碎石和黃土層的上面是厚達4米的純凈黃土。黃土經過層層夯打,形成多達十多層的夯層。那些夯土都是用直徑30厘米左右的木頭,一點點夯打而成。
“一般地釘都是上下一樣粗的,但是明故宮的地釘有兩種,有的被削成上下一樣粗,而有的上面被削成尖尖的。”這些尖頭朝上的木頭,讓人感覺一股殺氣。2007年,考古人員曾經在明故宮12號營院內發現了這種尖頭朝上的木樁。一位考古人員介紹說,那些木樁都是尖尖的,看上去很尖銳、鋒利。這種“地釘”干啥用的?考古專家說,它們不僅是承重,可能還有軍事防御的作用。
驚喜四:皇宮大道會展露真容?
明代的紫禁城,高墻大院是肯定的,戲劇性的是,當年壘砌這些高墻大院的磚頭曾經被大規模地搬走??脊湃藛T在明故宮地區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這么多年的考古,發現用來營建皇宮的磚頭很少,其中的一處考古工地,還可以看到當年壘磚用的石灰石痕跡,但就是不見磚頭蹤影。這些磚頭去了哪里?“應該是被有組織、大規模地運走了。印證了清代,太平天國對明故宮的破壞。”
不過,明故宮的地下也不是一塊磚頭都不剩了,考古人員曾經多次發現明紫禁城內的皇宮大道。皇宮內的大道是啥樣子的?兩旁種了一些什么樹呢?1700年前的六朝皇宮內,當時的皇宮大道用磚塊豎砌,最大的一條路面寬20多米,宮內種了橘樹和垂柳;而明代的皇宮內,讓人遺憾的是,幾乎沒有發現當年行道樹的蹤跡。不過,專家推測,宮內種的是橘樹和銀杏。尤其是銀杏樹,當時皇宮內大量種植。
皇宮內戒備森嚴,庭院多多,妃子、丫鬟、太監、廚子、御林軍們分別住什么地方,都有嚴格的規定,考古人員曾經出土了兩個600年前的“胸牌”。一個是皇城廚子的,一個是校尉的,這些“胸牌”都是銅質的,上面寫著“皇城四門不用”字樣。這些帶“胸牌”的廚子們走的皇宮大道也是用磚砌的寬敞大馬路。
驚喜五
:會發現價值驚人的明宮廷瓷?
在明故宮的四周,當年皇宮內的御河依然環繞四周。這些水系里,考古人員曾經收獲明代的青花瓷。
1995年,黃埔路東側的原玉河機械廠西北部在興建黃埔廣場的工程中,發現了一處水井遺跡,在這口明代水井內,考古專家們發現了很多珍貴的瓷器。其中一件白釉梅瓶上,用鐵紅色的釉寫著“賞賜”兩字,這個梅瓶現在已經是國寶級的文物了。南京博物院陶瓷鑒定專家張浦生對這些出土瓷器進行了鑒定,發現它們都是景德鎮珠山御窯廠燒造的。其中,白釉“賞賜”梅瓶是洪武早期的,應該是朱元璋早期命人燒造的,都是皇家之物。
一個曾經規模浩大的皇宮,即便消失了,也總會留下些蛛絲馬跡。
專家猜測,如果對明故宮地下進行發掘,還會有各種宮廷生活的見證品,比如馬娘娘用的日用品是什么樣的,或許這些秘密可以揭開。
海闊山遙歡迎你
千臺大戲舞蹈專輯萬首歌曲電腦知識ps教程民樂教程博客制作攝影攝像攝影下教育教學動物世界自然風光經典留言動畫素材時尚簽名首頁模塊綜合代碼博客素材頂欄素材老電影全快速制作音畫欣賞透明素材字畫模板邊框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