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怎樣形成
我們每天都被陽光普照。能用肉眼觀看并感知它的熱。太陽是一個巨大而熾熱的氣體星球。太陽可大多了,它的體積為地球的130萬倍。那么太陽是怎么形成的?天氣網小編為您科普一下吧。
太陽是怎么形成的
時間回溯到一百多億年前,那時的宇宙比今天的宇宙要小許多,在宇宙的原始氣體云中,銀河系誕生了。同時銀河系中的第一代古老的恒星誕生了。
那些恒星經過漫長的過程后,在各自的大爆發中死去,它們拋出大量燒剩下來的氣體,這些氣體在冰冷的星際空間里游蕩,一團團匯聚成一大團,其中的組成物質主要是氫和氦,還有其他的各種元素。
由于萬有引力的作用,大團氣體開始凝縮成各個高密團塊。各個團塊的凝聚速度各不相同,每個團塊的體積非常之大。隨著時間的推移,有的團塊的*近中央的部分開始加速凝聚,并產生旋轉。
由于氣體的壓縮,中間部分的溫度上升。其中一個團塊的中間部分的溫度上升到了700萬度到1000萬度以上,終于爆發了熱核反應。一顆新的恒星誕生了,它就是太陽。
簡而言之太陽形成如下
1、300億年前左右,產生了一次“宇宙大爆炸”,在這次爆炸中誕生了構成宇宙的基本物質,這些物質漂浮在空中,被萬有引力不斷聚合,就出現了恒星。
2、當一些大質量的恒星死亡之后,會產生劇烈的爆炸。這些恒星也會在爆炸中被解體成漂浮在宇宙中的星云。
3、在50多億年前,萬有引力將這些星云聚集在一起,就誕生了現在的太陽系。
4、現在太陽系的外邊緣,還有一個叫做庫伯帶的小星星帶,和一個由無數星塵組成的奧特星云圍繞著我們太陽系,這些物質被很多人認為是太陽前面那顆恒星解體時遺留下來的物質。
盤點太陽系五大謎團
46億年前,銀河系中某個不起眼的地方正在孕育著什么。星系中彌漫的氫和氦以及固體塵埃開始凝聚并且形成分子。由于無法承載自身的質量,這一新形成的分子云便開始了坍縮。在不斷加熱和混合的過程中,一顆恒星誕生了。
一、太陽系是如何形成的?
如果你看一眼太陽系的行星,你也許會認為這些行星不是太陽“親生”的,而是被太陽“領養”的。可這些行星卻是如假包換的“血親”,都是從坍縮形成太陽的分子云中形成的。你也許會認為不同天體在太陽系中的分布是無章可循的。但其實目前的太陽系結構已經達到了平衡的狀態,添一分則嫌“胖”,減一分則嫌“瘦”。那么這一精巧的結構是如何形成的呢?[pagebreak]
在太陽形成的時候,它消耗了原始太陽星云中99.8%的物質。按照目前被廣為接受的理論,剩下的物質在引力的作用下形成了一個圍繞新生恒星的氣體塵埃盤。當這個盤中的塵埃顆粒繞太陽運動的時候,它們彼此之間會發生碰撞,并且漸漸地聚合長大。在盤的最內部,由于太陽的核反應已經被點燃,因此高溫使得只有金屬和高熔點的含硅礦物才能幸存下來。這樣一來也限制了塵??删酆系拇笮。赃@一區域中的小天體最終凝聚形成了內太陽系的4顆體型較小的巖質行星水星、金星、地球和火星。
按照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菲爾·阿米蒂奇的說法,如果說過大的月亮是某種暗示的話,那么它也只是說明了內太陽系在巖質行星形成的最初1億年中一直處于“動蕩不安”的狀態,但是很快一切就都安定了下來。根據莫比德利及其同事所提出的理論,在太陽形成之后的幾億年,在木星和土星引力的“強強聯合”作用下天王星和海王星被推到了距離太陽更遠的地方并且占據了現在的位置,由此引發了外太陽系的重組和膨脹。一些小天體會就此撞向木星,而另一些則會被木星的強大引力拋射出太陽系。在整個太陽系的外圍、宇宙的深處,這些未被吸積的殘骸聚集到了一起形成了設想中的奧爾特云。
太陽系的最近一次引力散射效應的集中體現就是它們對火星和木星之間小行星帶的擾動,由此引發了40億年前(太陽形成之后5-6億年)出現的晚期大規模轟擊。在這期間,大量的小天體撞擊了地球和月亮,但從那以后構成太陽系的天體便又重新恢復了平靜,進入了一種精巧的平衡狀態無疑這對于地球上生命的起源和演化來說是“無價”的。
二、為什么太陽和月亮在天空中看上去一樣大?
日全食是最壯麗的自然景觀之一。如果你一輩子都呆在一個地方,那么你至少可以目睹一次日全食。如果你運氣好的,也許可以看到兩次。在日全食發生的時候,月亮可以完全遮擋住太陽的光芒。只有透過月面上的山谷才能有一線光線透過來,形成絢麗的“貝利珠”。
這一切都要歸功于太陽和月亮的“大小”是如此的契合。太陽的直徑大約是月亮的400倍,而太陽到我們的距離也正好是月亮的400倍。這兩者“此消彼長”就使得太陽和月亮在天空中看上去具有一樣的大小,這在太陽系中的8顆行星和已知的166顆衛星中絕對是絕無僅有的。而地球也是目前已知唯一擁有生命的行星?難道這也純屬巧合?
絕大部分天文學家的觀點是肯定的。但也許這些數字背后還隱藏著不為人知的一些“天機”。我們的月球是“與眾不同”的。類似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這樣的巨行星的衛星是通過兩種方式形成的。它們要么形成于由行星引力維系的物質盤中類似微縮版的太陽系,要么就是由行星的引力俘獲而來的?;鹦堑膬深w衛星火衛一和火衛二就被認為是通過第二種方式形成的,而火星也因此成為了內太陽系唯一具有兩顆天然衛星的行星。[pagebreak]
三、是否存在X行星?
如果說太陽系就像一張網,那么我們并不了解這張網上的所有結點。傳聞在太陽系黑暗的深處潛藏著X行星,它是一顆如火星甚至地球這么大的冰冷行星。
自從1930年發現冥王星以來,X行星將會是太陽系最重要的“擴編”。2006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為行星設立了三條標準:圍繞太陽轉動、在自引力下呈近似球形并且質量足夠大能清空其軌道附近的區域,并由此將冥王星降級為矮行星。冥王星的“失利”源于第三條。因為它只是眾多柯伊伯帶天體中的一個,這些冰質天體都分布在海王星以外30個天文單位到50個天文單位之間的區域里。這里1個天文單位等于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
任何位于柯伊伯帶的天體想成為行星的話就必須清空它。而有意思的是,對柯伊伯帶的研究預示可能確實有X行星的存在。一些柯伊伯帶天體的軌道可以延伸到距離太陽非常遠的地方,而另一些的軌道則是長橢圓形的并且和大行星的軌道互相垂直?!斑@些特殊的軌道可能就是一顆大質量遙遠天體攝動的結果,”美國夏威夷大學行星科學家羅伯特·杰迪克說。
四、彗星來自何方?
很少有“宇宙來客”能像彗星那樣使得人類對它既敬畏又恐慌。特別是肉眼可見的哈雷彗星,在猶太教法典上寫道“每70年出現一次的星星會讓船長們犯錯”。1066年黑斯廷斯戰役之前哈雷彗星猶如厄運的征兆出現在了天際,1456年教皇卡利克斯特三世將其逐出了教會。
而現代科學對待彗星則采取了更多實證的觀點。彗星是塵埃和冰的聚合體,在大橢圓軌道上繞太陽運動。當它們靠近太陽的時候,由于太陽風的吹拂而形成了壯觀的彗尾?,F在我們甚至還知道它們發源自海王星軌道以外的柯伊伯帶。但是這里也存在著問題。諸如1997年造訪地球的海爾-波普彗星,它們難得會出現在我們的天空中。因為它們的軌道非常長,因此不可能來自柯伊伯帶。許多天文學家對此的結論是,我們已知的太陽系被一個巨大的、由冰質天體組成的暈所包圍,這些天體是幾十億年前,在巨行星的引力作用下被從太陽附近“驅逐”到這里的。
五、太陽系是唯一的嗎?
自從1992年發現了第一顆繞其他恒星轉動的行星以來,已經發現了大約280顆太陽系外行星。而這其中的絕大部分和我們的太陽系大相徑庭。這些太陽系外行星主要是通過它們的引力對恒星的擾動而被發現的。行星越小,它對恒星的影響也越小。因此目前的技術還無法探測到類地行星對恒星所產生的擾動。[pagebreak]
我們地球就是在太陽系中運行的,我們常說的8大行星也存在太陽系中,從形成開始至今,太陽系經歷了相當大的變化。那么太陽系是怎么形成的呢?讓我們一起了解有關于太陽系的形成原因吧。
太陽系是怎么形成的
太陽系(solar system)就是我們現在所在的恒星系統.由太陽、8顆大行星(原先有九大行星,因為冥王星被剔除為矮行星)、66顆衛星(原有67顆,冥王星的衛星被剔除)以及無數的小行星、彗星及隕星組成的。
我們的太陽系中有八大行星和三百多顆衛星,它們都圍繞太陽有序運轉。但起初并非如此,太陽系經歷過一段漫長而激烈的演變。我們今天看到的太陽系,都是早期混沌狀態的最終幸存者。太陽系自誕生之日起,就是按照同樣的方式運轉。
太陽系是怎么形成之初:原始的恒星
在50億年前,銀河系的某個深處。一大片星際云團在引力的作用下逐漸收縮,慢慢聚集成一團。而位于中心很小區域內的氣體,在重力的擠壓下,形成了具有超高密度和溫度的球體,這就是原始的恒星。
太陽系是怎么形成之初:太陽的誕生
引力作用持續而強烈,氣體和灰塵顆粒被不斷吸入并相互加壓,產生了越來越多的熱量。在未來50萬年的時間里,年輕的恒星將變得更小,并變得更亮、更熱。核心區域的溫度將逐漸達到1500萬攝氏度。隨著溫度的逐漸升高,內核開始產生核聚變反應。巨大的能量向四周噴出,形成強大能量風。能量風吹離了那些太陽四周,尚未被來得及吸入的灰塵與氣體。一顆恒星就是這樣形成的,這顆恒星就是我們的太陽。
太陽系是怎么形成之初:原始的恒星
在太陽形成之后,大量遠處的星際氣體、巖石和冰封碎片,在太陽引力的作用下圍繞太陽公轉。而這些氣體、塵埃、巖石和冰塊碎片就是未來行星、衛星、小行星和彗星的萌芽。
在太空零重力狀態下,塵埃顆粒不會四散懸浮,而是會在引力的作用下聚成一團。宇宙塵埃就是這樣形成了行星。塵埃顆粒在引力的作用下碰撞并依靠引力和一些靜電粘連在一起,聚集更大的塵埃團。接著形成巖塊,接著形成巨石。
太陽系是怎么形成之初:行星擁擠撞擊
巨石越大,引力就越強,它開始依靠引力吞噬周圍的一切,從而越長越大。巨石變得更大、更重,吞噬的巖塊也越來越大,這一過程在天文學中被稱為“吸積”。最后,有些巨石變成了行星。這是我們的太陽系46億年輕發生的那一幕。新生的太陽系,大約有100顆行星圍繞著太陽運行。新生的太陽系“交通擁擠”,碰撞不可避免。[pagebreak]
所有的恒星系在誕生之初都處于暴力狀態,我們的太陽系也不例外。太陽系最初有100顆初生的行星,那么100多顆行星是如何演化成現在的八大行星呢?行星會相互撞擊,有些會彼此融合成更大的行星,有些則可能一起粉身碎骨。有些行星會變得巨大,碰撞也更為激烈。行星相互撞擊,個頭越大,越容易幸存。其它行星,則難免粉身碎骨。
太陽系是怎么形成之初:行星撞擊存活下來
某個龐然大物撞擊了早期的水星,將水星的地殼剝離,只留下鐵質的內核。早期的地球也未能幸免,一顆火星大小的行星撞擊了早期的地球。雖然是側面的撞擊,但沖擊波彈飛了地球的大部分地殼層。這些地殼碎片進入繞地軌道中,最終形成了現在的月球。而火星在早期也遭受了劇烈地撞擊,因此它北半球的地殼比南半球的要薄。太陽系的很多行星,都能早到在早期混沌狀態下,歷經劇烈撞擊的證據—。
太陽系是怎么形成之初:融合成了八大行星
這些撞擊減少了幼年行星的數量,同時它們的殘骸,又能為幸存下來的行星“添磚加瓦”。最終,這100多顆幼年行星歷經了大量的毀滅與碰撞后,有點融合成了現在的八大行星。有的則被更大的行星所俘獲,稱為這顆行星的衛星。而有的在混沌中幸存了下來,稱為了小行星或者彗星,這就是太陽系誕生的方式。
其實,每一個太陽系(恒星系)的誕生,都要經歷這樣的過程,這就是它們誕生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