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于足趾爪甲后叢毛處,向上沿足背至內踝前一寸處(中封穴),向上沿脛骨內緣,在內踝上八寸處交出足太陰脾經之后,上行過膝內側,沿大腿內側中線進入陰毛中,繞陰器,至小腹,挾胃兩旁,屬肝,絡膽,向上穿過膈肌,分布于脅肋部,沿喉嚨的后邊,向上進入鼻咽部,上行連接目系,出于額,上行與督脈會于頭頂部。
分支:從目系分出,下行于頰里,環繞在口唇的里邊。
分支:從肝分出,穿過膈肌,向上注入肺,交于手太陰經。
病候:頭痛,眩暈,視物模糊,耳鳴,發熱,甚則手足痙攣。
內臟病候:脅肋脹滿疼痛,有痞塊,胸腕滿悶疼痛,嘔吐,黃疸,小腹痛,疝氣,遺尿,癃閉,小便色黃。
大敦:部位:在足大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指寸)。功能:清熱醒神,固沖止崩,外舉下陷。主治:疝氣、遺尿、陰腫、經閉、崩漏、子宮脫垂、癲癎、胃痛、驚風、頭痛、痛經、神經衰弱、腳氣、暈厥、外陰瘙癢、淋病、腹脹、小便頻數、失血等。
行間:部位:在足背側,當第1、2趾間,趾蹼緣的后方赤白肉際處。功能:舒肝理氣,調經和血,鎮驚止痛。主治:胸滿、胸痛、脅痛、心痛、善怒、目腫、流淚、嘔血、胃痛、腹痛、癔癥、癲癎、驚風、疝氣、遺尿、尿血、尿閉、頭痛、失眠、消渴、白帶、崩漏、痛經、月經不調、神經衰弱、黃疸、陰腫、腳氣、口眼斜等。
太沖:部位:在足背側,當第1跖骨間隙的后方凹陷處。功能;疏肝理氣,調經和血,鎮驚散風。主治:遺尿、疝氣、崩漏、頭痛、胸滿、脅痛、癔癥、驚風、失眠、目眩、口眼斜、尿閉、黃疸、原發性高血壓病、淋漓、陰腫、赤白帶下、月經不調、口渴、足痛、無力、足趾攣痛等。
中封:部位:在足背側,當足內踝前,商丘與解溪連線之間,脛骨前肌腱的內側凹陷處。功能:疏肝理氣,清利下焦。主治:小腹腫痛、疝氣、遺精、淋病、瘧疾、肝炎、踝關節腫痛等。
蠡溝:部位: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5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功能:疏肝理氣,清利下焦。主治:疝氣、小腹腫痛、小便不利、遺尿、會陰部濕癢、月經不調、赤白帶下、子宮出血、下肢腫痛、麻痹等。
中都:部位:在小腿內側,當足內踝尖上7寸,脛骨內側面的中央。功能:疏肝理氣,固沖止崩。主治:腰痛、泄瀉、疝氣、崩漏、惡露不絕、痢疾、赤白帶下、月經不調、下腹脹痛等。
曲泉:部位:在膝內側,屈膝,當膝關節內側面橫紋內側端,股骨內側髁的后緣,半腱肌,半膜肌止端的前緣凹陷處。功能:理氣活血,清熱除濕,舒筋利節。主治:子宮脫垂、小腹痛、小便不利、遺精、陽痿、陰癢、膝痛、尿閉、月經不調、腿膝腫痛等。
陰包:部位:在大腿內側,當股骨內上髁上4寸,骨內肌與縫匠肌之間。功能:理氣活血,通調下焦。主治:小便不利、遺尿、小腹痛、陽痿、遺精、下腹腫痛麻痹、月經不調等。
足五里:部位:在大腿內側,當氣沖直下3寸,大腿根部,恥骨結節的下方,長收肌的外緣。功能:通調下焦。主治:小腹脹痛、遺尿、小便不利、陰囊濕疹、癲癎、睪丸腫痛、倦怠、嗜臥、淋巴結腫大等。
陰廉:部位:在大腿內側,當氣沖直下2寸,大腿根部,恥骨結節的下方,長收肌的外緣。功能:調經活血。主治:月經不調、泄瀉、小腹痛、股內側痛等。
急脈:部位:在恥骨結節的外側,當氣沖外下方腹股溝肌動脈搏動處,前正中線旁2.5寸。功能;疏肝理氣。主治:陰莖痛、疝氣、小腹脹痛、股內側痛、陰部腫痛、子宮脫垂等。
章門:部位:在側腹部,當第11肋游離端的下方。功能:疏調肝脾,清熱利濕,活血化瘀。主治:黃疸、呃逆、嘔吐、水腫、腹脹、泄瀉、疳積、腸鳴、二便不利、脅痛、肝脾腫大、胃痛、消化不良等。
期門:部位:在胸部,當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4寸。功能:疏調肝脾,理氣活血。主治:胸滿、脅痛、腹脹、嘔吐、呃逆、胃痛、哮喘、乳腺炎、乳汁不足、肋間神經痛、肝炎、肝脾腫大、飲食不下、黃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