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學年的編譯工作又開始了。前幾期將聚焦美國工會法的問題。今天這篇是關于行業談判(sectoral bargaining)的總體介紹。過去幾年,美國學術界對這個問題的討論比較多,實踐上也有一些進展,我們將多角度地呈現這方面的內容,為國內提供參考。本文由南開大學歷史學院18級本科生于之雯同學翻譯,我做了校對,原文詳見(David Madland and Malkie Wall, What Is Sectoral Bargaining? https://www.americanprogressaction.org/issues/economy/news/2020/03/02/176857/what-is-sectoral-bargaining/)——柯振興
什么是行業談判?
David Madland & Malkie Wall
行業談判,又被稱為多雇主、全行業、基礎廣泛的談判,是一種為特定的職位、行業或地區的大多數員工提供合同覆蓋范圍、設定補償下限的集體談判形式。雖然基礎廣泛的談判有條件而且有時確實在美國發生,但現行勞動法更強調基于企業的談判,即工會代表特定工作地點的一群工人與單一雇主進行談判。例如,工會可能代表特定商店的工人與超市連鎖店談判,或者代表某一大樓的看門人與建筑服務公司談判。通過行業談判,集體談判的標準幾乎擴張至該地區的每個雜貨工或看門人。
盡管建立在企業層面的談判和行業層面的談判均可提高薪酬補貼和降低不平等,但相比于企業談判,行業談判的幾項優勢,使它適合現代經濟。
為什么美國需要行業談判?
目前以企業為基礎的談判制度使得工人加入工會及開展談判非常困難。如今,盡管約一半的工人表示愿意加入工會,實際中僅有不足12%的工人參加了集體談判。此外,現行勞動法還將數百萬工人排除在外,其中很多是女性和有色人種。例如,《國家勞動關系法》的保護條款不包括家政工人、農業工人和獨立合同工。在食品服務業和零售業等一些高速發展的行業中,多層次的合同關系使得傳統的工會組織和談判模式也正面臨挑戰。
行業談判的優勢何在?
行業談判提供了一條具有諸多優勢的包容性進路,如下所述:
提升覆蓋率:行業談判有望使更多工人獲得更高工資和福利。事實上,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研究人員解釋說,“只有在多雇主協議談判的國家(即行業或國家層面),集體談判的覆蓋率才會趨高并持穩?!被A廣泛的談判對于覆蓋最難以達成協議的人群尤為有效,如小型工廠的工人和從事兼職或者其他非標準工作的工人。
彌合種族和性別薪資鴻溝:通過推進薪酬水平標準化,行業談判鼓勵扁平化的工資分配,這有助于實現女性薪酬平等。集中的薪酬結構也有助于限制種族歧視。因此,在工會和標準化薪酬結構較為普遍的公共部門,女性、非裔美國人和西班牙裔工人受性別和種族影響的薪酬差距要小于私營部門的同類人員。
減少經濟不平等:諸多研究一致表明,集體談判減少了經濟不平等。通過擴大覆蓋面,集中性的部門談判往往比工作場所層面的談判更有助于減少不平等。
提高經濟生產率:通過設定更高的薪酬底線、鼓勵雇主同工同酬,部門談判激勵公司將競爭重點置于提高生產率而非壓低薪酬。如此行之,那些工資和福利待遇較差的“走低端路線的公司”便難以破壞善待工人的“走高端路線的公司”?;A廣泛的談判還可以減少員工流動,促進公司合作,激勵員工培養。
美國如何實現行業談判?
為在美國經濟體推行行業談判,決策者須采取以下措施:
加強工會建設:促進工人組織發展的關鍵一步即是通過《保護工會組織權法案》(Protecting the Right to Organize Act)。該法案將加大對違法公司的懲罰力度,擴充工人的罷工權利,并廢止阻礙工人組建工會的“工作權”法條。此外,決策者應該通過《公共服務談判自由法案》,這將賦予所有公共部門員工組建工會和集體談判的權利。執政者還應積極用已經被證明促進工會招募的政策來鼓勵工人加入工會
擴展工會協議:決策者應該促進集體談判,允許工會協議的收益同等分配給地位相仿的工人,而不受限于這些工人是否屬于工會組織。例如,美國政策可以建基于現行工資法(prevailing wage laws)并進行擴展,現行工資法要求受政府資助的公司與其所在行業或地區的現有工資福利水平相匹配。
創建工人委員會:在勞動關系特別斷裂或工會極為薄弱的行業,決策者可以創建工人委員會。工人委員會是政府機構,又名工資委員會(wage board)。該組織可匯集工人代表、雇主和政府共同制定全行業的最低工資、福利和工作場所標準。
雖然上述部分措施仍需聯邦層面改革,但在各州和地方層面,決策者已經有權推進部分款項落地。
行業談判如何與工作場所談判協調?
部門談判有助于確定覆蓋大多數工人的最低薪酬,而工作場所工會更擅長解決在工作場所的具體議題。行業談判和工作場所談判均是現代勞動制度的必需。行業談判可以確保有工會和沒有工會的企業,勞動力成本相近,這將降低雇主的反工會化訴求。更強大的工作場所工會反過來將允許工人在行業層面開展更多談判。大多數有行業談判的國家會將其與工作地談判結合起來,鼓勵行業談判的國家通常工會密度更高。20世紀中葉,美國許多行業成功與工作場所集體談判相結合,開展了基礎廣泛的談判,包括最值得注意的汽車行業,這對于提振高中產階級工資、降低經濟不平等性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