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畜對工作的態度非常矛盾,一方面工作提供了收入——基本生活保障;一方面,意義感的缺失,過長的工時讓工作中的勞動變得壓抑、消耗。更甚的是,同事們都跟打雞血一般奮斗努力。迫于同儕壓力,社畜只好做一個一周六天連軸轉的“陀螺”,被“不努力”的指責綁架,進退失據。 但當我們在說“勞動光榮”、“勤勞”、“努力”的時候,說的是一味地工作嗎?忙碌等于勤勞,擁有閑暇等于懶惰嗎?社會主義階段所說的“勞動光榮”有其具體語境,它批判的是革命之前地主與資本家不勞而獲的行為。而今天人們的勞動大多收入不高,卻又讓我們感到壓抑,這樣的勞動要說是光榮,明顯與我們的常識不相符合。付出多少勞動為勤勞,多少為懶惰,答案因社會歷史語境的改變而有所不同。王行坤教授從他多年的研究出發,在本次講座中考察人們對于勞動態度的轉變,以及這種轉變背后的社會歷史因素,去追問怎樣的勞動態度是健康的,理想的勞動體制何為?王行坤,天津師范大學文學院副教授,研究“后工作”理論的青年學者,他關注當代左翼批判理論,翻譯有哈特( Michael Hardt )、奈格里(Antonio Negri)的《大同世界》(Commonwealth),查特吉(Partha Chatterjee)的《政治社會的世系》(Lineages of Political Society)等數部專著。媒體文章有:《如何拒絕“社畜”的命運,成為真正的人》、《為什么越來越忙?數字資本主義時代的時間政治》。王行坤個人網站:http://wxy.tjnu.edu.cn/info/1150/4262.htm講座時間:9月26日(周六)晚19:00參與方式:進入Zoom會議室:88337089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