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學會放下:人生的終極智慧

這幾天在ins上刷到這張圖,忽然想聊聊“放下”這個概念。去年年底做了一期播客聊《臣服實驗》這本書,其實“臣服”(surrender)的意思,講的就是如何“放下”(let go)。
學會“放下”,是打開內心世界的一扇大門,是任何精神世界成長最初的步驟。然而教育和文化總是習慣于驅使我們去對更多的事情產生欲望,讓我們想要獲得更多,而鮮少教會我們“放下”。
“放下”有三種境界,對世界、對他人、以及對自己。

01


對世界

接受無常才是本質,放下自己無法控制的一切
對世界的控制欲,多是來自于大腦不停預判未來的本能。在自然界中,人類是一種對于時間順序和因果聯系有極強感知能力的動物,擅長根據事物過去的發展來給未來總結規律,從而為自己規避風險。這種能力讓人類在動物中智力卓越,但也更容易產生精神上的煩惱。
人類的大腦本能地時刻對未來形成預期,并且會根據事物實際發展的狀態,產生對應的情緒信號。當事情發展如我們預期時,我們就心情愉悅,反之如果事情走向急轉直下,出現了波折與意外,我們就會感到煩躁不安。
這是因為情緒本質上是一種生理上的預警機制。
想象人類最開始由猴子進化成人的時候,為了規避天敵,就要總結猛獸的活動規律。比如說早期人類去樹林里摘果子的時候,發現灌木叢微微抖動,有微弱的呼吸聲傳來,這一切都跟平時樹林安靜如雞的狀態,也就是人類心中的“預期”不一樣。
這時,大腦在作出“現實與預期不符”的認知后,迅速激活杏仁核,傳遞出恐懼和焦慮的信號。最后人類在恐懼情緒的驅使下,開始進入極端警覺狀態,發現樹林中有一只在棲息的老虎,從而悄無聲息的原路返回,避免被老虎吃掉的命運。
這種進化機制幾萬年來,就形成了認知-情緒之間的自動化連結,讓一旦事情發展不如人所料,杏仁核就會激活恐懼信號,人類的心情就急轉直下、焦躁不安。
這種情緒信號,本來是為了提醒人現實與預期不符,可能有危險,從而審視自己的行為、或努力去改變現實,調整危險。可高度依賴行業分工的現代社會,讓我們一天到晚的每一件事,都必須要依靠系統的妥善運轉,或者他人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這就大大增加了世界的“無常”,讓生活中的每一刻都可能與預期脫軌。
出門堵車、飛機晚點、電腦出故障,外賣等了一個小時還沒到,一場大雨過后屋頂開始漏水,而物業遲遲不來修,這些生活中超出我們控制的小事,樁樁件件都是壞情緒的引爆源,幾件事情疊在一起時,很容易就進入了諸事不順、喪爆了的崩潰狀態。
過去半個世紀,人類社會的運作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人腦幾萬年來的進化機制卻紋絲不動。現代與原始最大的不和諧,就是人類要面對的“無常”越來越多,而大腦卻沒能及時“更新換代”,依然認為每一個“無常”都意味著危險,所以不停釋放出壞情緒。可面對現代社會的這些“無常”,我們往往無能為力,無法做出任何事情來改變現狀。
第一重放下,就在于接受生活里這些隨時會脫軌的大事小事,既然由不得我們控制,也就隨他去了,不必煩心,接受一切變化。

我們在新澤西的公寓有些年頭了,每次紐約暴雨暴雪都要出點意外,去年房頂漏了三四次,動輒就泡濕天花板和地板,第一次花了幾千美元請人上門清理。那個星期我的情緒喪到爆炸,每一天看到漏水的房頂,都會心里糾緊,眉頭緊鎖,覺得做什么事情都毫無樂趣。
再加上物業動作極慢,推卸責任,三番四次拒絕幫忙,我每一次看到物業的郵件都感覺心里有股氣“蹭”地沖上來,立刻噼里啪啦打字回去吵架。可物業軟硬不吃,效率愈發低下,搞得我是更加的無奈痛苦,覺得自己的生活一塌糊涂。
一年被這樣的意外事件消磨一次后,我終于頓悟了:這些都是我無法控制的“無常”,而我的壞情緒,只是無法接受生活不按軌道行駛的恐懼而已。
這種恐懼是十足十的“錯誤預警”。小面積的房頂泡水,其實只是經濟損失,對我的生活并無影響。出于意外產生的經濟損失,只能先接受,然后盡量想辦法找保險、找物業賠償,并自己找工人徹底補好房頂防止未來出現類似情況。
其實我平時在工作里經常處理類似的事情——因為意外或別人操作不規范而給公司帶來損失,我們法務的任務就是去爭取賠償,并提出彌補方案。
我開始想,既然源頭都是出自我無法控制的“無常”,處理公司的損失和我個人的經濟損失,有什么本質區別嗎?我都需要理性而清醒地去盡我所能的安排事情,壞情緒對這個過程于事無補,反而會影響我做事的效率。
說白了,都只是視角而已,是心中“小我”產生的控制欲,是進化機制讓大腦一定要讓事物符合預期的習慣。我對公司的發展沒有預期,所以可以接受一切意外,對自己的生活,卻希望它循規蹈矩,不要給我添麻煩。
開始冥想之后,再遇到這種事情,開始學著“放下”。


如何“放下”?
“放下”,其實是一種需要常練常新的能力,和我曾經講過的自律、專注力一樣,都是需要讓大腦去對抗進化本能的一種技術。這種能力就如同內功修行一樣,需要在每天冥想的呼吸吐納中,觀察那種由本能而激發的恐懼,再利用專注力將它瓦解于無形,讓自己免受其控制。
這種能力,對大部分人來說,不是看了幾本書,讀到一些道理后就可以“忽然掌握”的。
人往往需要在生活中先受到大量的折磨,感受到不肯“放下”,執著地想要控制一切帶來的那種焦慮和痛苦,才下決心去對抗它。
對抗的過程,則是日復一日的自我修行。是冥想中專注于呼吸、身體、感受的定力,甚至如同一種身體的肌肉力量,通過訓練而不斷提高其在危機時刻的爆發力。
大腦產生的這種控制欲,以及由之而來的壞情緒,就如同冥想時觀察到身體里的“癢”一樣。
我在最開始冥想時,就有過這個神奇的體驗。專注呼吸時,手臂一個地方忽然開始癢,身體幾乎本能地想要去撓一下。我告訴自己,先等一等,閉著眼睛,將注意力轉移到那個癢的地方,去觀察“癢”的感受,體會每一寸肌膚傳遞過來的信號。
當注意力如一束光一樣射到癢的部位時,它會先開始愈發的癢,然后轉化為一絲微小的疼痛, 然后,神奇的地方來了——癢的感覺消失得無影無蹤,仿佛從未出現過一樣。而我的意識也自然而然進入到了更為沉靜深入的狀態。
“癢”其實也是身體對潛在危險的一種預警機制,通過激發一種讓我們不舒服的感受,迫使注意力去觀察那個部位。這種感受,在擁有足夠覺知的時候,通過觀察,會仿佛切斷它的能量源,讓身體不能繼續在無意識的狀態下被恐懼所控制。
現實中的“放下”也是同樣的練習
去年年底的時候房子又出狀況,大冬天的熱水器壞了,只能洗冷水澡。心中的焦躁和煩悶屢次傳來,我讓自己在每一次壞情緒襲來的時候,放下手里的一切,靜靜閉上眼睛觀察呼吸,觀察心里那種仿佛被堵住的感覺。


《臣服實驗》的作者在他的另外一本書《不羈的靈魂》也描述過類似的狀態。


很多時候,我們為了恐懼即將到來的痛苦,本質上會習慣轉移注意力、或者利用聰明的大腦給自己找借口,讓自己勉強對當前的狀態好受一點。但是這種轉移無法解決根本問題,反而會把那些壞情緒變作心里更深的傷口,成為一種時刻會卷土重來的負面信號。
比如說,一個熱愛與人攀比,經常會因為同圈層的人比自己更有錢而感到痛苦、憤憤不平的人,在看到同事換了新車而心里不平衡之后,安慰自己說,沒事——我還買新房子了呢!
這個理由讓他當下覺得同事買了新車也沒有那么難受,自己在另一個價值體系中還是贏了。但大腦給自己編的這個價值體系,卻會讓他無窮無盡在比較的欲望和痛苦中徘徊。下一次同事在其他場合“贏”了,大腦只好編出更完美的借口來轉移痛苦。
唯一一個真正治本的辦法,是去面對心里那想要與人比較的欲望,去真正做到“放下”,重塑自己的價值體系
讓每一次感到自己在某方面被“碾壓”,而體驗到痛苦時,去觀察呼吸、放松肌肉。就像冥想時觀察癢一樣,不要下意識去撓,而是觀察那種感受本身。讓那個痛苦從心中流過,讓自己不再因為恐懼這種痛苦而樹立起另一個偏頗的價值壁壘。
我開始練習接受這種痛苦后,逐漸發現當注意力集中在痛苦本身,停止找借口和逃避時,心里的痛苦就像冥想時的癢一樣,會忽然放大,產生激烈的掙扎,但下一次呼吸就消失的無影無蹤。我的內心好像忽然一下子打開了,一種溫暖的感受流過,讓我覺得現狀并沒有我想得那么無法接受。
于是去年冬天熱水器壞掉時,我們十幾天沒有熱水澡洗,就把給狗洗澡的澡盆拿出來,自己燒水拿熱毛巾擦澡,互相拿盆給對方洗頭。
那種感覺仿佛回到了大學住宿舍的時候,發現似乎也沒那么難以忍受,反而兩個人嘻嘻哈哈覺得有很多樂趣。想想小時候最討厭洗澡了,長大了怎么就無法接受不能天天洗澡的日子呢?只是大腦的習慣而已。
其實只要肯接受生活的改變,在任何新的狀態下都能尋找快樂。


能做到第一重“放下”的人,在這個世界上的煩惱便會少了很多。可以更容易接受生活中偶然的波折與不順,并且在任何看似艱難的環境里,迅速接受現實找到樂趣。
堅持練習這種“放下”的能力,在遇到人生更大的挫折和劇烈的變故時,也更容易快速接受現實,不去怨天尤人或者逃避,而是在困境中找到絕處逢生的信念。
這一點可能有些反常識——我們常常覺得人要有一種不服輸、不認命的精神,當老天待我們不公時,當自己天生起跑線比別人落后時,怎么可以“放下”?怎么可以臣服于命運的安排?
“放下”是一種內心狀態,并不是一個現實行動。“放”的是因為無法控制的外界環境,而給內心造成的痛苦。這痛苦往往才是我們無法去行動的根源。
那些經受了事業上的打擊、生活中的意外而一蹶不振的人,往往是因為無法接受現實,過度沉溺于不符合大腦預期的當下,而造成強烈的內心痛苦。這種痛苦讓他們無法去獲得一種“熱愛”和“相信”的感覺, 找不到爬起來重新生活的動力。
“為什么這事情會發生在我身上?” “我憑什么要經歷這一切?” “我根本無法面對,還是逃避吧。” “這破日子,我不過了!” 這些都是無法放下痛苦而最典型的心態。
在這種狀態下,“放下”,意味著接受世界無法永遠按照我們預期所發展。在茫茫宇宙的概率世界里,理論上任何小概率的倒霉事,都有可能發生在我們任何一個人身上。
利用同樣的練習,去觀察內心那種因為世界的運行與我們想象的不一致,而帶來的巨大痛苦,讓那種痛苦從心中流過,不去抵抗、不去找借口、不去建立一套價值體系作為防御堡壘,去用最勇敢的自己來解構這個痛苦本身。
我小時候非常喜歡的電影《肖申克的救贖》,就非常接近這種狀態。里面男主人公即使蒙冤入獄,幾次遭受不公正的對待,也從未消沉、逃避。每一次在接近希望時被命運狠狠摩擦在地上,他都不會浪費時間在怨恨現實、消極痛苦中,而是迅速整理好自己,在新的賽道上,重新尋找生的希望。


“希望”、“信念”、“熱愛”這些心理狀態,一定是發生在“放下”之后,或者在“放下”的那一刻感受到的。就像是太極圖的黑與白,兩種狀態無法共存,只能互相轉化。要先從痛苦、消極、不接受的黑色能量里走出來,“放下”那種執念,才能走入閃爍著溫暖光芒的白色能量。

02


對他人

 接受自己無法控制他人的行為和想法,放下所有對他人的預期
薩特說,他人即地獄。
人生的大部分痛苦,在于我們對他人付出的預期與情感,得不到預料之中的回饋。他人的目光、判斷和行為,又總是超出我們心理預期的范圍之外。
人是擁有強烈社會屬性的動物,因此從進化之初,對于我們同類行為的預期和判斷,就是大腦的重要功能之一。人類從小時候開始,從身邊親密的人開始,就會對每個人的行為圖譜形成自己的認知,并會習慣性的預判他人的行為。
對一個五歲的小孩來說,媽媽每天出門前都要抱自己一下,她也習慣了那片刻溫馨的愛。如果有一天媽媽出門匆忙忘了抱她,小孩子會感到焦慮不安,甚至開始莫名其妙亂發脾氣。
大腦在發育過程中形成的這種對他人的判斷,以及當他人脫離預期時帶來的焦慮感,是人們大部分痛苦的根源。
這種預期脫軌的焦慮感,在社交關系中,有時會轉化成激烈的、自衛型的負面情緒,比如尖酸刻薄的挖苦、發泄情緒的憤怒、冷漠的疏離。這些外露的負面情緒,本質上是大腦不自覺產生的一種懲罰機制,試圖讓對方的行為回到自己預想的軌道上來。
外賣小哥爬了七層樓敲響了你家的門,氣喘吁吁、有些不耐煩地大聲催促讓你簽字快遞,你感覺被冒犯到十分不爽,留下了差評。
同學問了一句你怎么還在用iphone 7,被你理解為是瞧不起你的家境,你悶悶不樂了一節課,一直想找機會怎么懟回去。
你給男友織了條圍巾,對方卻沒有你想象中那樣感動,反而隨口提了一句戴著有點扎不舒服,你大發脾氣,覺得男友根本不愛你,無視你的付出與勞動。
每次父母催婚你都會激烈的反抗,拼命爭吵,你實在是厭煩父母的行為,覺得他們根本不理解你,努力試著改變他們對婚戀的想法和態度。
我們往往本能地覺得,些負面情緒都可以歸因于外界,是別人不合時宜的行為惹怒了我們。不管對方的行為是否帶有些許惡意,我們都很容易在各種情形下,因為他人的行為產生煩躁、憤怒的情緒。這種情緒一旦產生,很容易在社交關系中形成一種負面能量的循環陷阱,讓雙方都產生誤解,都進入釋放惡意彼此厭惡的狀態。


我曾聽過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就是我們每個人,都仿佛一只刺猬生活在世界上。只不過刺猬的刺長在身上,別人看得見,而我們的刺長在心里。一旦別人的有意或無心的行為碰到了這跟看不見的刺,刺就會暴漲外露,變成鋒利的武器來刺傷對方。
那心里的刺是怎么長出來的呢?
一般跟我們從小到大形成的人格圖譜和行為模式有關。
比如說小明從小個子矮而經常被人挖苦諷刺的男孩子,“身高”就成了心里的一根刺。這個刺一般不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自我淡化,而會往下扎,深深種在潛意識層面,時常會因為外界環境變動而起漣漪。
想象這樣一個場景:小明有一天跟女朋友走在街上,女生忽然隨口說了一句,對面那個男生好高啊,進門都快撞到頭了。他忽然臉色一沉,非常生氣地說了句:你就喜歡高的是吧?那你跟我在一起干嘛?你去找個長得高的吧!
在生活中,我們對他人的預期,往往都是圍繞著心里的刺產生的。
我們希望他人的所有行為,都完整地融合我們刺的形狀,小心翼翼地不要碰到心里的刺
可別人并看不到我們的刺長在哪里,所以我們心里的刺總是時常被“激活”(trigger)。刺被激活后變成武器,讓我們開始變得有強烈的攻擊性,這種攻擊性又會進一步影響身邊的人,甚至會在親密關系中影響他人的性格,讓別人心里也開始長刺。
比如說小紅因為家境不好而從小處處遭遇困境、一路摸爬滾打才到大城市買了房,對于“階級”和“財富”的對比非常敏感,物質上的攀比欲成為了心里的一根刺,生怕自己因為沒錢而被人看不起。
有一次參加同學聚會回來,她看到同學有人都在北京開公司,買了好幾套房了,一整頓飯都吃的郁郁寡歡。回家后,她覺得自己這輩子很難再往上走了,決定從下一代開始努力,立志讓自己孩子的學歷比同學的孩子都高,送去美國讀博士。
于是小紅開始發狠監督自己的女兒小花,砍掉一切課外時間,一切以學習為主。每一次小紅因為物質攀比而觸動自己心里的刺,就會回去嚴厲地要求小花,動輒打罵,讓她好好學習,還時常拿小花與人比較。于是,小花也有了很強的攀比心,每次感受到自己有什么地方不如別人,就會陷入到嚴重的抑郁和焦慮中,一直到成年后都是如此。
這些心里面形成的“刺”,因為無法放下,我們建起了一重又一重的堡壘,把自己武裝起來,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交友習慣,甚至為了不碰到這些刺,我們會開始定義自己的人生方向。
許多人生的重大選擇,往往不是因為熱愛,而是因為恐懼刺被碰到而決定走一條逃避的路。久而久之,這根刺在心里扎得特別深,深到我們都忘記了它最開始為什么存在,只是本能地把那個堡壘建得越來越厚。


學會放下對他人的預期,意味著我們要徹底拔除心里的刺,將自己大腦中那個“人格”做一次全面的更新只有拔掉了刺,心里的傷口才能長好,我們才能不再因為畏懼疼痛,而做出一個又一個逃避的人生選擇。
如何拔刺?
從親密關系和人際交往中,自己最容易被trigger、產生強烈情緒困擾的地方開始。
只要刺沒有拔掉,相似的情緒就會反復出現。每一次激烈的負面情緒被激活時,都是生活給的一個機會,讓我們觀察到它的存在,通過覺知和專注,做出不一樣選擇。往往在激烈的情緒刺激和撕心裂肺的沖突后,內心的能量如同撞破一股無形的墻,終于打開了一個口子,獲得精神的成長。
在激烈情緒出現時,先不要去'react' -- 停止那些你本能想要做的事,比如說和那些刺激你情緒的人吵架、迅速做一個改變現狀的決定等等。給自己觀察這些情緒困境的空間,先和那個會引起情緒變化的事件或人保持距離,然后把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不斷向自己提問:
  • 我現在的感受是什么?

  • 這種感受讓我本能的想要做什么?

  • 激發這種感受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 有沒有更深層的原因?我厭惡的到底是什么?


找到那個精確的、讓自己產生激烈感受的“事件”,在大腦里想象它,然后問自己:我一定要產生這種情緒嗎?有沒有可能想想自己自己完全接受,對這個事件產生積極心態的樣子?
不是每一次在激烈的情緒刺激時,我們可以給大腦按下暫停鍵,給自己空間去呼吸和觀察。也不是每一次觀察和發問都能有效果,走到心里最深的地方。
但每一次不立刻被情緒牽著走的瞬間,我們都在給自己創造一個做出不同選擇的機會。是那種不因為刺,和恐懼而去轉移逃避的決心,一次次將我們推向自我成長的路。


沒有辦法徹底“放下”自己對別人的期待,帶著刺的我們,永遠不可能去學會給出無條件的愛,也很有可能無法感受到真正的愛。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天雷勾地火的“愛”,可能是在相遇的瞬間,我們眼中的對方,不僅恰到好處的避開了我們心中的刺,而且自帶麻藥,可以減少刺發作的疼痛。
比如說一個一直因為自己學歷低而覺得自卑的女生,碰上了一個侃侃而談的phd,感受到了強烈的吸引和愛。
她將自己的執念和渴望投射到了對方的身上,覺得只要和對方在一起,自己也擁有了“學歷”這個光環,心中因為自卑而產生的痛苦得到了緩解。這種緩解就是一個治標不治本的慢性毒藥,只會讓她在心里更加堅信“學歷定義了我的價值”這個執念,讓那顆刺藏得更深更隱蔽。
這種為了掩蓋自己的恐懼而求得的“愛”,也注定會成為親密關系中一個埋下的地雷。比如說你會沒辦法接受對方不是你想象的樣子,甚至會為了滿足自己的欲望投射,來試圖改造對方,影響對方的人生選擇。
我有一對情侶朋友,女生有長期反復發作的抑郁癥,在屢次的心理絕望中把男生當成了救命稻草。時刻渴望得到對方的關懷、陪伴和幫助。
這種過度依賴,讓對方的一舉一動都會引發她劇烈的情緒變化。后來男生得到了一個期待很久的工作機會,要去外地出差一段時間,女生的情緒徹底崩潰了。尤其當她發現自己的憤怒、眼淚都沒辦法改變對方的選擇后,陷入了更長久的情緒黑洞中,生了一場很大的病。
這兩人的親密關系是一場死局,甚至本身對女生的心理健康就是慢性毒藥。
她因為找不到自己內生的價值感,將精神世界的秩序完全依靠在男生的“聽話”上。當對方陪伴她,哄她,她眉開眼笑,覺得世界亮了。當對方因為加班而幾天晚歸,她就開始進入情緒黑洞,拼命地向對方發泄負面情緒。
我們永遠不可能通過輸送負能量換來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這只是大腦的思維陷阱而已。女生強烈的控制欲讓男生不堪重負,產生了逆反心理,因此愈發想要脫離她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
再后來,男生還是接受了那個工作機會,女生則毫無退路地自己出門旅行了一段時間,兩個人有大半年的時間沒有見。我再次見到他們的時候,兩個人已經和好如初,尤其是女生的精神狀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她說,她意識到自己從來沒有真正愛過對方。她腦子里一直有一個理想男友的模板,因此看對方永遠帶著判斷和挑剔。只有當對方符合她的期待時,她才會給出積極的情緒,覺得自己可以去“愛”。
可后來那次事件讓她意識到,她永遠沒辦法真正控制這個人,或者說,她控制不了任何人,去活成她心中想要的樣子。不管她曾經多么堅信自己執著的那套“完美”模板,這個世界,別人和她自己,就是不完美的。這種執念是她所有痛苦的來源。
那次旅行她經歷了許多事,也遇到了很多人。她終于懂了唯一可以控制的是自己的內心世界
她開始學著放下心理那堵用來篩選“值得”和“不值得”的墻,停止將心里的種種價值標準投射到世界上,而去接受不完美本身就是一種完美,也學著去感受那些自己曾經不屑一顧的東西。將心里的刺拔掉,就可以隨時隨地都感受美。
也是在這次蛻變后,她開始注意到男友身上那些被她忽視,或者惹她生氣的部分。那些她曾經一直抱怨加班不陪她的夜晚,對方卻以自己的方式去發光發亮,感受自己生命的意義。她忽然開始覺得,對方這種靈魂在燃燒的樣子,本身就已經足夠可愛。
當她開始真正欣賞男友作為一個人的完整靈魂,而不是只去贊揚符合她價值判斷的那部分時,男生的態度也悄然轉變了。他不再想著逃離,想著尋找自己的意義,而是從兩個人的相處和陪伴中,獲得了越來愈多的價值感,也更加愿意減少工作陪在她身邊。
那次見面時,她說了一句讓我印象深刻,并回去琢磨了很久的話。
她說,有時候,人要先學會放下,才能得到自己真正想要的東西。
對自己:接受自己最自然的樣子,不去試圖讓自己變成某種樣子的人

03


對自己

我們的價值不被任何外在結果所定義

在每一個當下的選擇中尋找真正的自己

第三重放下,是對自己。
你有沒有經歷過那種,因為一件小失敗而引發一整天的爆炸無敵連環喪?
早上因為一件馬虎事,而被老板痛批了一頓,想到自己怎么連這點事情都做不好,一上午都垂頭喪氣。下午開會的時候,本來輪到自己來講解一個項目,可聯想到早上的失敗,心中怯懦感頓生,說話也結巴了起來,越怕越錯,到最后講演一塌糊涂。
晚上回家的時候,你簡直對自己的人生都絕望了——覺得一開始根本就不該進這個公司、甚至根本不該選擇這個專業,這明明就是自己既不喜歡又不擅長的事情。頓時還覺得人生了無意義,一直在泥坑里摸爬滾打,浪費生命。
另一個相反的狀態是,將自己全部的意義都投射在一件外部成就上,覺得自己只有實現了這個目標,才配獲得價值感
你下決心要讀名校MBA,因此拋棄了一切脫產復習。拒絕社交、拒絕健身、拒絕娛樂,人生唯一要做的事情就是準備考試和申請。辛苦點沒關系,當這個目標實現時,世界又將再度充滿光明,你會覺得自己會重新變成信心滿滿的天之驕子。
雖然目標明確,但你心態卻一路起起伏伏。你太害怕無法實現這個目標了,已經破釜沉舟辭了職,告訴所有人自己要去讀MBA了,你都不敢去想萬一申請不成功的這個可能性,覺得一旦失敗自己將失去所有人生的意義


這兩種狀態,本質上都是將自我價值固定在了自己可以通過“努力”實現的外部結果上我們主觀上先是局限了自己,覺得自己一定要不斷處于一個智力腦力的巔峰狀態、不能犯錯誤,要達到某項成就,才能享受快樂,才能從價值上肯定自己。
我之前在《對處在其中的個人來說,一定是一個高度專注且快樂的過程。
如果我們的注意力沒有在過程中的快樂,而在于結果的成敗與否上,很容易就脫離了熱愛而進入了執念的領域。
一個執著于結果的人,時常容易進入負面情緒的惡性循環。
因為無法爆發出最大的潛力,所以很容易失誤。又因為將自我價值與事情的結果綁定,任何一點小的不順利,象征著失敗的風吹草動,都會極大影響自己當下的情緒,進入一個更糾結、更喪的狀態。這個狀態又會讓小的失敗更容易發生。
即使最終突破這些阻礙,努力加上機緣達到了那個結果,也可能就像今年大火的迪士尼電影《心靈奇旅》,即使通過一場忙碌實現了這個目標,內心也會爆出巨大的空虛,兜兜轉轉才意識到Life is not about its purpose。



生命不是為了某個自己或他人所定義的“目標”或“意義”。那生命到底是為了什么呢?
不在于渴望某種外界的變化,不在于渴望某種群體的認同,甚至不在于渴望某種針對自己的突破,當我們把這些一個個都“放下”了,留下的是什么?
是當下,只有當下
是在每一個當下,意識最純粹的存在本身,指引我們做出的選擇。是一個向往成長、平靜、愛、光明的選擇,還是一個向往恐懼、遲疑、混亂、傷害的選擇。我們唯一能夠控制的,也唯一能夠定義我們的,只有這個選擇而已。
**
想講一個我去年在夏威夷跳海的故事。
去大島的那天,我們一車四個人,開到了大島最南邊的一處懸崖,這里也是整個美國最南邊的地方。車停下來,我正好要打個工作電話,朋友們就先下去走走。等我電話打完,下車想去找他們,就莫名看到了不遠處懸崖上站著的零零散散幾個人,好奇心驅使走了過去。
那是一個將近十二米的懸崖,站在懸崖邊可以看到山體垂直落入水中,海水碧藍如同寶石一般,日光下瑩瑩發亮。


十二米真的太高了!我看一眼都覺得腿發抖。
轉頭看一下四周,發現有幾個當地的漁民在曬太陽,也有幾個游客在躍躍欲試想要跳下去。我看了幾個人來來去去,有的人一口氣沖到崖邊又幾次退縮,有的人拿著gopro自拍頭也不回一躍而下,有的人則和朋友一起互相鼓勵著跳下去,然后在水里大笑著擁抱。
這里太美了,人性最真實的恐懼,突破自己的勇氣,與朋友之間的聯結,全部都活靈活現展示在這里
我看的入迷,旁邊的一個曬得黝黑的漁民問我,你要跳嗎?我嚇了一跳,搖了搖頭,說我不行。他咧嘴一笑,你會跳的,我能從你的眼神里看出來,你想跳。
我想跳嗎?我開始問自己。
我從來沒跳過這么高的懸崖,站在這里感受到了劇烈的恐懼。但我又知道自己體力和生理上可以——我學過自由潛,會游泳,這里是世界絕佳的跳水場所,只要往前走一步就下去了,海水很深、山體沒有額外的突出或障礙,安全系數很高,而且水下和懸崖上都有很多人,有了意外情況也可以救援。跳下去之后,要從一個釘在懸崖上的梯子爬上來,我的上肢力量也還可以,只要我敢,這一切都不是問題。
只要我敢。
但我為什么要跳呢?我想了想,如果有朋友在這里幫我錄像的話,我說不定會為了擁有一個厲害的視頻而跳水,證明自己強大的冒險精神和勇氣。可現在只有我自己在這里。
等等,我在腦子里重復了一遍這一句話。
現在只有我自己在這里。
站在我和跳水之間唯一的一個阻礙,就是我自己的恐懼。如果我去跳了,沒有人看見,沒有人錄像,我不是為了別人而跳。
而是為了突破我的恐懼而跳。
一切只在當下。
想到了這一點,我心臟開始狂跳,大腦突突作響。要突破我的恐懼嗎?要試試嗎?我跟自己說,人也不是什么時候都要突破自己的恐懼的,要看機緣,要看啟示。我需要一個sign。
正想著,一個金發小哥走了過來。我剛剛看著他拿著gopro一鼓作氣沖了出去,很快就爬上來了,還要再嘗試一次。
小哥看了我一眼,問,要一起嗎?
我愣了一下,冥冥之中大腦里仿佛聲音告訴我,你不是要一個sign嗎?這就是了,你要突破你的恐懼嗎?
我的身體比大腦反應的更快。我猛地站起,大聲地說,Yes!然后麻利兒的站在旁邊脫裙子,因為今天要下水我里面就穿的泳衣。摘下太陽帽和墨鏡,把手機放到里面,我走到他旁邊說,let's go。
真的要跳的那一刻,我怕死了。我全身都在發抖,但也有另外一種強烈的信念告訴我,這只是我自己的恐懼。這恐懼就是那個我人生中,所有在阻礙我、折磨我、給我造成痛苦的東西。
我曾經不停地希望世界按照我想要的方式運轉、別人按照我期待的方式對待我、我自己能夠達到自己心目中的目標。
這一切一切的執念,都是恐懼,是不能接受命運的無常,是千萬年進化出來的大腦執著的固定住一個未來的圖景,因此拼命在定義自己眼前的路。這恐懼如同一只無形的手,在我的人生路上,將我拍到打歪,讓我繞路無數迷失在外。
我最大的敵人,從來都只有自己的恐懼。而如今,這恐懼就明明白白站在我面前,我看得到它不停在揉我的心,擰我的肺,讓我退縮,然我逃避。
但我,可以選擇。
那一刻,我忽然體驗到了“free will”的意義。所謂的自由意志,就是能夠擁有覺知,判斷恐懼,能超越恐懼,做出一個遵從本心的選擇。
這一次,我不會再選擇屈服于恐懼。
一、二、三,我們一起跳了。
身體懸空的那一刻,我的大腦完全空白,耳邊的風呼嘯而過,一股強烈的戰栗從我脊柱升起,身體的每一個毛孔都在打開,給我傳遞了巨大的能量。
那是自由的能量、新生的能量,是一種相信自己,發自內心的接受自己,并愛自己的能量。
幾秒鐘后,我落入了水里。落水姿勢不對,腿上一陣刺痛,但并無大礙。我一邊踩水一邊大口喘息著。海水又深又藍,幾條赤色的魚從我腳下游過,眼前居然是一方懸崖下的孔洞,有若隱若現的浪花,和幾個再玩水的小孩子。
我仿佛重獲新生一般。
還沒結束,我還要從那個釘在懸崖上的梯子爬上去。


那梯子裹了膠布,但又濕又滑,我赤手赤腳,身體還在因為剛剛落水的刺激而輕輕顫抖。我深呼吸,一步一步,手腳并用的爬上去,太陽火辣辣照在我的后背,這一路雖然艱難,但我并無太大恐懼,我知道只要自己保持專注就可以。
馬上快到頂的那一刻,上方忽然傳來熟悉的聲音:”天啊那是丹洋嗎?你怎么自己跳了?” 居然是車里的小伙伴,剛巧也逛到這里。昱辰也在。
最后一步,朋友拉了我一把,然后紛紛大呼小叫的問我發生了什么,怎么就自己跳了。我嬉笑著一一回答,這種感覺好奇妙,我跳的時候,從未想過要向任何人證明我的勇氣,甚至也沒有視頻和照片,可如今我從這唯一回來的路爬上來,又所有人都知道我跳了。

(唯一的一張照片,是我在爬的時候朋友拍的我)
昱辰的聲音忽然在身后響起,你腿后面怎么了?我這才想起因為剛才落水姿勢不對而造成的刺痛,如同一道紅色的鞭印一樣從大腿蔓延到小腿,現在回過神來,雖然只是皮外傷,也讓我“咝”了一聲感到了疼痛。
我抬起頭看著昱辰,看到他眼神里的關切與溫柔,忽然一瞬間一股劇烈的情緒涌了上來,喉頭一酸,哇的一聲撲在他懷里哭了起來
我感受到了心里有源源不斷地溫暖涌了上來,我意識到自己做了一個對我來說,多么具有深遠意義地選擇,我在這個選擇里,看到了真的自己
我想,這一次跳崖的經歷,那一瞬間的愛、相信與勇氣,會在以后人生的無數個瞬間里,不停地回到我的生命里。它會讓我每一次在面臨恐懼與執念,在面對迷失的自我時,如同一個保存在記憶中的白寶石,閃著晶瑩明亮的光,提醒著我——要做出那個超越恐懼,走向合一的選擇。



人這一生,永遠在不停的定義自己,也永遠在不停的被別人定義。
父母的期待、社會文化的規訓、群體的觀念,都會不斷塑造我們腦海里,那個對“自己應該是什么樣子”的認知。有時候經歷過漫長的痛苦和掙扎,突破了這些外部意義,我們還是不肯放過自己,甚至把熱愛變成了執念,一次又一次迷失在恐懼的迷宮里。
我在《不負熱愛》講過自己的故事。我從中國到美國,一路走來,都在不停去定義自己要追求什么、想要獲得什么,也一次次破局,換了工作,有了新愛好,不停地找到“熱愛”,找到“是”,放下那些“不是”的東西。
找到最后,我發現“是”與“不是”,竟然只存在于一個個的當下。
大腦自然而然渴望穩定、安全、可預測的未來的這種生理機制,不停的帶來“恐懼”、“執念”、“不肯放下”這些心態,時刻在誘惑著我做出一個簡單的、逃避的、不去觸碰到心里的刺的選擇。
這是一條永無止境的修行之路。人這一生,就是要不停地通過體驗種種現實,擁有渴望、擁有熱愛,經歷求而不得的同,失而復得的喜,有歡喜、有離別、有迷失、也有覺醒,來不斷去找到自己,打開自己。去不斷在每一個當下,讓真正的自己去做選擇。
在這個過程中,找到給自己無條件的愛,拔掉心里的刺,療愈所有的傷口,去體會那種如泉水一般噴涌而出的能量。
去不停地告訴自己:

如果我感受到了恐懼、猶疑和拖延,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心中有光,前途明亮,積極的信念可以勇往直前。

告訴自己沒有什么可以限制我,我不被任何事情所定義。

感受自己的內心,意識到我可以完成任何事情

只要我愿意突破心中那堵墻

如果我感受到了執念、焦慮和壓力,原諒自己。

告訴自己我的價值不在于外部成果,我不被任何事情所定義。

感受自己的內心,告訴自己我沒有什么一定要完成的事情

也沒有什么一定要實現的使命

Life is about spark, not purpose

在每一個當下去感受,去選擇,去成為自己

End



另外,我的新書《不負熱愛:法大、耶魯、華爾街歷險記》已經正式發售,各大電商平臺都可以買到。

點擊圖片購買,可以隨機抽中我的手寫新年寄語+簽名版本。一共只簽了100本,每一本的寄語都不同,概率很小,祝你好運。




掃碼訂閱丹喵課堂出品的

《美國法學院學習指南》

一套帶你走入新世界的學習方法論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一把解決所有問題的萬能鑰匙
被群嘲的黃圣依,我想夸夸她
抑郁是一個信號,提醒你留意情緒,投入符合人生信條的行動中。
這本心酸又治愈的書,讓很多抑郁的人看到光
凡夫畏果
九型人格7號職業規劃、7號性格解析完全指南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京市| 金昌市| 伊宁市| 牙克石市| 沂水县| 邓州市| 汤阴县| 五常市| 顺义区| 天津市| 郓城县| 西和县| 蒙阴县| 龙门县| 祁阳县| 汪清县| 龙州县| 铅山县| 松潘县| 宝清县| 津市市| 渭源县| 泽州县| 阳谷县| 绵竹市| 竹北市| 建平县| 襄城县| 凤山市| 新巴尔虎左旗| 读书| 秭归县| 丹巴县| 孝昌县| 巴青县| 东城区| 霍林郭勒市| 灵石县| 洪洞县| 湟源县| 新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