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上次去Denver滑雪,在書店里無意間看到了Yung Pueblo的詩集'inward' (向內),就開始訂閱他的ins和newsletter。每一次推送都有關自我療愈、愛和成長,每天幾分鐘的閱讀時間都能有類似冥想一樣的體驗,感覺內心格外的平靜。
最近一期newsletter講了【情緒成熟】的四個階段的四個階段,想跟大家分享一下。
【情緒成熟】是一個長期的修煉過程,我們每個人都會有特定的“情緒圖譜”,因為我們人生的一些經歷、大腦習慣性的思維方式,會容易對某種特定的情形感到劇烈的情緒變化。
如果仔細觀察的話,我們一生中經歷的大部分負面情緒,都可以追溯出相似的模式和源頭。所謂情緒成熟,或者說精神上的成長,就是逐漸讓自己跳出這種習以為常的模式,獲得更多的內心平靜。
這種練習大概分為四個階段:覺知(self-awareness)、不反饋(non-reaction)、共情(compassion)、和成長/療愈(growth/healing)。
覺知
覺知就是意識到情緒的產生,比如說【我在生氣】這件事情。
這一點看起來簡單,但從產生情緒的杏仁核到身體的中樞系統有一個“快速通道”,但我們立刻就想在情緒的驅動下去作出反饋。
所以我們常常會注意到的,不是【我在生氣】這件事情,而是【我生氣了,所以我想xxx】這樣一個由生氣的情緒引起的,身體本能想進行的操作。
擁有覺知,就是先意識到情緒的存在,將情緒和反饋相分離,不迅速踏入大腦習慣性的反饋陷阱。
不反饋
第二步不反饋,就是養成一個遇到情緒立刻讓自己進入暫停模式的心理習慣。接受情緒的存在,不立刻想著去逃避、發泄、或者想辦法解決情緒。
我和昱辰曾經約定過,以后每次兩個人吵架開始陷入情緒里時,就立刻停止溝通,以防自己本能地去繼續激化自己和對方的情緒。然后兩個人各自去冥想五分鐘,再回來繼續對話。
這個“暫停“的過程不是對問題冷處理或拖延逃避,而是打破那個情緒-反饋的大腦通路,讓自己可以去擁有新的情緒慣性。
在情緒上頭時強行暫停是很難受的,我能感受到大腦里有一個聲音在不停描述當前的場景,給我許許多多我應該繼續生氣的理由。
情緒和認知是互相綁定的,激烈的負面情緒為了正當化自己的存在,會改變我們的認知視角,重新敘述眼前的故事。人類整個種族都是找借口大王,最會用講故事來給自己的情緒包裹種種大義凜然的外衣。
所謂的【不反饋】,就是停止大腦的借口和敘事,意識到在杏仁核被激活時,我們看世界的視角是扭曲的、不客觀的,很容易”越想越生氣”。
閉眼、呼吸,不停地觀察那個情緒,它帶來身體上的、心靈上的感受,不去做任何事、說任何話、或讓大腦產生任何故事,每次情緒上頭時堅持幾分鐘,就能逐漸擺脫它的巨大影響。
共情
第三步,共情。當能做到覺知和不反饋之后,情緒的瞬時沖動被切斷,就好像凹凸不平的山地在一場大雪后變得潔白平滑一樣,可以體驗新的可能。
這種新的可能,就是去徹底接受一種截然相反、本來站在自己的小我“對立面“的敘事,然后去產生與那個立場相對應的情緒。
敘事/認知和情緒是相伴相生的。每次出現一個負面情緒,我們都能找到理由來解釋“我為什么應該不高興”,這種解釋反過來又會給情緒的持續存在輸送能量。只有在能做到不反饋之后,我們的大腦才可以去想象一種截然不同的敘事,并真的去理解別人的立場。
比如說在工作中跟同事起爭執,兩個人各執己見,一個人焦慮不安拼命催促,另一個人覺得對方指手畫腳心生反感。共情,意味著不僅僅是理解對方的敘事,更是全身心的將自己浸入到對方的敘事中,焦慮的人體會到那種被催促的壓力,不耐煩的人體會到了對方對項目進展的擔憂。
只有當我們能從對方的情緒中走一遭之后,真正的交流和溝通才能成為可能,我們也才真的能回過頭來消化掉自己之前的情緒。深切的感知到,它其實也沒那么重要,自己并不是一定要跟著它跑。
共情也包括與自己的共情,有時不斷循環的負面情緒來自己對自己的某種認知,比如說覺得自己注定是個失敗的人、不受歡迎的人,在第三個階段,可以讓自己重新建立起對自己的敘事,相信自己可以完成一切,可以在人際關系中找到力量,在新的敘事里重新獲得一種信念感。
成長/療愈
最后一步,成長和療愈。當重復幾次前面的覺知-不反饋-共情的步驟后,大腦才能逐漸擁有新的情緒圖譜,那些曾經一碰就痛、一點就炸的情景,變成了舒緩的草原。
到達最后一步的標志是,你會發現針對同樣相似的場景,你產生的情緒反饋不一樣了,或者說你第一次擁有了“選擇“。你可以回到過去的那種敘事了里,陷在一個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情緒里出不來,也可以選擇去相信一個新的敘事,擁有新的積極能量。
這四步其實單獨說起來都很好理解,但真的啟發我的一點是它們的順序。的確是要一步步走完覺知-不反饋-共情,才能迎來最終的療愈。
沒有覺知便談共情,很容易變得陰陽怪氣尖酸刻薄,看似站在對方的立場,實則傳遞出來的依然是拒絕和攻擊。
僅僅是不反饋也無法做到真正的療愈,每次情緒沖擊時依然能有大廈將傾的感覺。但帶有積極情緒和創造性的共情,能讓我們用一種截然不同的信念感來填補心里的傷口,如兩股互相交融的陰陽力量,互相抵消沖淡,我們也迎來了更好的自己。
最后還有就是要給自己時間。這四步走完,對于一些執念很深、情緒圖譜蘊藏了太多傷痛的人來說,可能要花小半生的時間。我們也不可能每一次都做到覺知、不反饋,共情和療愈更是需要一定機緣才能促成的巨大心理變化。Yung Pueblo非常強調耐心,和給自己的愛。
那些在情緒中無法自拔的瞬間,那些因為執念而帶來的痛苦,其實都是日后幫助自己更好成長的養料。只有見過那些“不是”的東西,在紅塵里走過一遭痛過一次后,我們才能真正有動力挖到自己的心里面,去療愈,去成長。
年輕的時候總是覺得美好的人生在于自己獲得了什么,也許是知識、是愛情、是工作、是財富、是友誼、是榮譽和熱鬧。也很喜歡看見別人已經擁有的東西,和隨之而來那種快樂的狀態,而覺得一定是自己擁有的還不夠多,要更加努力才行。
后來才漸漸知道,想要擁有面對人生那種永恒持久的美好與坦然,恰恰取決于我們主動選擇不去獲得什么,去剔除掉那些“不是”的東西。那些曾經渴望的、緊緊抓住的、不舍得放下,一想到要失去就會大喊大叫情緒崩潰的東西,其實都是精神的枷鎖和負累。
不斷從微小的情緒管理做起,逐漸會拔出蘿卜帶出泥一樣把心里面很多“不是”卻又在意的東西給挖出來。在一次次的療愈中,擺脫恐懼、執著和偽裝,把那個真正的自己一點點找出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