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年27歲,單身,一直被頻繁催婚。在旁人眼中,如果我沒有在三十之前完成“人生大事”,找伴侶會越來越難,最后只能變成一個大齡的單身剩女,生活悲慘。我不相信女性的幸福取決于結婚與否。為了爭奪個人生活的自主權,我開始了不停歇的反催婚戰斗。我跟前男友是在國外讀書的時候認識的。學校里亞洲人的臉孔不多,在社交軟件上滑到男友后,我萌生了“他鄉遇故知”的親切感。我們常常聊天,很快從朋友變成了親密伴侶。但考慮到迷茫的未來,我們都沒法給對方提供任何承諾,便決定不向家長透露這段戀愛,覺得無論能堅持多久,都是幸事。有一天,男友的家人說已經買好了票,準備下周過來看他。我手忙腳亂,不知道去哪里找臨時住宿的地方。最后我們決定公開戀情,一起迎接男友父母。我們很怕會跟長輩不和。但見面之后,他們對我們同居沒有太多不滿,很開心地給我們做飯,一起玩了兩周,讓我們久違地享受了家庭溫暖。
電影《東京家族》劇照
我意想不到的是,送走男友父母之后,我開始隔三差五地收到男友媽媽發來的信息,問我什么時候打算結婚生娃。她覺得我們已經同居快一年了,磨合得七七八八了,走向人生的下一個階段理所當然。阿姨的催促,讓我無所適從。在這個陌生的國家,我與男友忙于讀書,偶爾會在線上找一些兼職,勉強維持生活,沒有經濟能力撫養孩子。于是,我向她坦誠自己沒有結婚的計劃。可是阿姨并沒有聽進去。她經常打電話給我。我讓男友給我擋一下。但無論男友如何勸阻,她都放不下這個執念,時不時給我們發婚育相關的視頻,美名其曰“分享生活”。圖片來自網絡
長輩的催婚逐漸升級,演變成了恐怖的人身攻擊。阿姨跟我男友說:你女朋友都二十六了,比你還大兩歲,長得又那么老相。現在我軟磨硬泡了這么久,她都不想結婚,這是為什么呢?阿姨還嫌棄我的家庭背景,勸我男友快點跟我分手——“寶,你是XX戶口,干脆回來找別的女孩唄!房子我們可以準備,你不用擔心。但你繼續和她拖拖拉拉下去,什么時候才能開花結果呢?”我煩不勝煩,向男友下了最后通牒,讓他擺平自己的父母,不要打擾我們的生活。看著男友愁眉苦臉的樣子,我突然很無奈:我們的感情沒有大問題,彼此都很信賴與依賴對方;可催婚一事,卻把我們折磨得苦不堪言。我忍受不了催婚的壓力,與男友分手了。
分手回國以后,我撞上了疫情,天天在家與父母抬頭不見低頭見,他們也開始追問我的感情生活。他們擔心我這只常年在國外的“自由鳥”最后會飛到無影蹤,不停地問我有沒有伴侶什么時候準備結婚生娃。我跟父母解釋,現代人結婚生育的壓力實在太大了。天價的學區房,無盡頭的雞娃,女性退出職場的代價……但父母認為這都不是事兒,他們認為“車到山前必有路”,這么多人都熬過來了,你怎么就不行呢?電視劇《下一站是幸福》劇照
父母時不時就送我一些娛樂活動的票。直到我去到了現場,才發現相親對象早已在那里守候。父母以為制造這樣的“邂逅”可以增加我對對方的好感。但我覺得這更像是“驚嚇”。那些與我相親的男孩,跟我一樣都是被家長強迫來的。也有一些男孩每周會主動找女孩相親,不過他的目的是想找一個與自己家境相差無幾的事業伙伴,通過聯姻促進事業發展。還有一次,我遇到了一個外貌、性格都不錯的男生。但到了第三次見面,對方才向我坦白,自己是性少數者,已經有男朋友了。因為出柜不成功,他只能一邊無奈地接受父母的安排,一邊與男友謀劃其他的出路。親戚也很“關心”我的終身大事。他們說我應該體諒父母,快點找到伴侶成家。親戚們滔滔不絕地講婚育的好處,比如“養兒防老”或者“有人陪伴”。我卻留意到他們臉上明顯的皺紋與黑眼圈。這些操勞的痕跡,也是由婚姻中的瑣碎與育兒的艱辛所帶來的吧,他們怎么就選擇性地無視了這些呢?我加入了一個催婚互助小組,認識了同城的幾位被催婚的女孩。她們的分享,讓我第一次感受到自己被人理解與共情。 我突然意識到,催婚表面上是促成父母與孩子的分離,實質卻是父母對孩子的控制。父母希望孩子能夠按部就班地執行家長的規劃,很少考慮到孩子的意愿。他們催小孩結婚,更多是為了自己的面子,在與同輩人的比較中不落下風。有的父母思想傳統,不能接受獨身或者其他新型的感情關系,希望孩子選擇主流的、他們熟悉的生活方式,這樣自己就不用擔心了。殊不知,催婚侵犯了孩子的個人邊界,反而讓親子關系變得緊張、敵對和疏離。電影《春潮》劇照
本文為尖椒部落原創作品。如需轉載,請在后臺回復【轉載】二字。并保留以下作者信息: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