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范成英 | 尋找遠去的茶馬古道(之一)

你我的平臺,大家的舞臺

麻城文學微刊

主辦單位

麻城市詩詞學會

麻城市作家協會

智慧搜索
麻城文學微刊
云峰詩友會‖云峰現代詩詩友會‖老屋灣大賽全部作品大賽評獎頒獎盛典獲獎作品電子書搜作品搜作者大美麻城文化麻城編讀同期聲故事會散文現代詩詩詞庫近期熱帖云峰現代詩詩友會詩友會年度熱帖散文小說年度熱帖點將臺管理團隊‖投稿須知‖舉水晨讀‖半月新帖‖精華作品‖抗疫詩文‖顧問專輯‖編委專輯‖乘馬詩社學苑新苗黃土詩社‖校園新風‖視頻匯‖讀者信箱‖詩詞評論‖唐風宋韻‖格律知識‖他山之石
《從大別山走出的共和國將星》鏈接:
卷一|卷二|卷三

尋找遠去的茶馬古道

01

茶馬古道源于茶

范成英

    1990年,有6位年輕人從麗江出發踏上了第一次茶馬古道文化大三角的考察之路,他們離開麗江之后進入康巴地區的香格里拉,之后經德欽翻越梅里雪山進入甲郎、碧土、昌都等藏地,后來又輾轉到四川雅江、康定等。歷時3個多月,拍攝了數萬張照片、錄音1000多個小時,終于將考察成果匯集成了一本書,即《滇藏川大三角文化探秘》。在這本書里,他們把這條沒有名字的古道命名為“茶馬古道”,而他們自己也被人稱為茶馬古道六君子。如今,他們的名字活躍在各種與茶馬古道相關的書籍中,六君子就是:木霽弘、陳保亞、李旭、王曉松、徐涌濤、李林。21年后的2011年,他們在昆明再次聚首,云南大學為“茶馬古道命名20周年”舉行了盛大的學術研討會,與時同時,國家文物局也正積極地為茶馬古道申請世界文化遺產。

    這是一幅長長的畫卷:高山、大江、古道、雪域、騾馬、茶葉、鹽巴、藥材、香料、糖、馬鍋頭、馬腳子、藏客等中國西部獨特的元素,以及它所煥發出來的蒼涼意境和驚心動魄。茶馬古道是指以茶葉為傳播、貿易和消費主體,以馬幫為主要運輸手段而形成的文化、經濟走廊,同時還是一個文化符號和一項線性文化遺產。茶馬古道不同于茶馬互市,如同茶馬古道不同于絲綢之路一樣,前者是純粹的民間貿易、后兩者則有官方性質。茶馬古道正是在民間貿易以及民間資本的驅動下,才為我們保留了至今仍可觸摸的許多遺跡。
        茶馬古道貫穿了整個橫斷山脈,跨越我國西部多個省區、連接著20多個民族和8000多萬人口,向北連絲綢之路、向南連瓷器之路并波及到世界更遠的區域和民族。昔日馬幫們一路上的劍氣風霜、蕩氣回腸并沒有湮滅在歷史的時空里,而是鑿刻在那一路的石碑、石牌和摩崖之上、銘刻在無數人的內心深處,它是中國茶文化旅游的黃金走廊、是民族遷徙、演變、交流與溝通的文化紐帶、是大香格里拉生態旅游區、人類尋找的桃花源。

    茶馬古道的源頭物質是茶葉,全世界的山茶科植物共有23屬、380多種,我國即有15屬、260多種。我國四川是茶文化的發源地之一,是最早栽培茶樹并飲用茶的地方。四川雅安的蒙頂山其種植茶葉始于西漢,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公元前53年,西漢藥農吳理真在蒙頂山發現野生茶的藥理功能,于是在蒙頂山五峰之間的一塊洼地上移植七株茶樹,他當年種下的七株茶樹被后人稱作“仙茶”,蒙頂山亦被稱作“世界茶文化圣山”,而他本人也被稱作“茶祖”。

    自西漢吳理真在蒙頂山植茶開始,茶就成為四川農事的主要內容之一,正式作為一項種植業走進廣大農村的千家萬戶。至公元967年,天全一帶曾一度呈現“九峰之民皆種茶”,不過諸縣之中,仍以雅安茶葉種植為最,茶市經營也頗具規模,故有茶樹被列為“一縣之專利”的說法。中唐以后,茶樹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其中綿陽、廣漢、崇慶、邛崍、眉山和雅安所形成的一條產茶地帶是當時全國主要產茶區。蜀茶不僅產量大、而且質量佳,尤其是雅安的蒙頂茶品質為全國第一,是有名的貢茶。

    “揚子江中水,蒙頂山上茶”是我國歷史上最知名的一幅茶聯。歷代贊頌蒙頂茶的詩詞很多,如北宋詩人文同稱曰:“蜀上茶稱圣,蒙山味獨珍。靈根托高頂,勝地發先春….。”唐代詩人白居易在《琴茶》詩詞中稱:“琴里知聞唯淥水,茶中故舊是蒙山。”蒙頂茶產于邛崍山脈、地跨名山、雅安兩縣的蒙頂山,該地群峰延綿、重云積霧,古人稱此地“仰則天風高暢、萬象蕭瑟,俯則羌水環流、眾山縈繞。茶畦杉徑、奇花異石,堪稱名勝。”尤其是地處四川盆地西部邊緣的雅安,因受西藏高原地形的影響,素有雨城之稱。古人曾云:“漏天難望蔚藍明、十天曾無一日晴。剛得曦陽來借照,陰云又已漫空生。”蒙頂山有上清、菱角、毗羅、井泉、甘露等五座山峰,參差錯落、狀如蓮花。山上古木參天、寺院羅列,從雅安至名山逶迤延綿共有寺院72處。峰頂有天蓋寺、永興寺、千佛寺、靜居庵等古剎,風景優美、鐘靈毓秀。

    蒙頂茶遠在東漢時代就被人們稱為“圣揚花”、“吉祥蕊”而奉獻給地方官府,特別是品質上乘的“蒙頂甘露”、“蒙頂黃芽”其采制過程十分計究。每逢春茶發芽,縣令即選擇吉日、穿戴朝服,親率僚屬并七十二寺院僧侶上山祭拜,焚香禮拜之后才開始采摘,并嚴格規定每人只采360片嫩葉送交茶僧負責炒制。炒制時,寺院僧人還得盤坐誦經。一切完成后方貯入銀盒上貢朝廷供皇帝享用,此茶為“正貢”,稍后采制者供皇室成員。因此自唐朝開始蒙頂茶便作為千里進京的貢茶一直沿襲至清王朝,歷經數朝、久盛不衰,這在我國茶葉史上十分罕見。

    而毗鄰雅安的藏民族卻以其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熱、非茶不解。他們“寧可三日無食、不可一日無茶”。因此,藏人十分需要這種除油膩、助消化的茶飲料平衡飲食。然由于藏地高寒缺氧、氣候干燥,根本不適宜茶樹種植,無奈只能從川、滇等產茶地輸入。

    “蜀茶總入諸蕃市、胡馬常從萬里來”,這是對川藏“茶馬互市”繁榮境況的寫實。據史料記載,我國茶葉最早向海外傳播可追溯到南北朝時期,當時我國商人在與蒙古毗鄰的邊境通過以茶易物的方式,向土耳其等國輸出茶葉。隨唐時期隨著邊貿市場的發展壯大和絲綢之路的開通,我國茶葉以茶馬交易的方式經回紇及西域等地向西亞、北亞和阿拉伯等國輸送,中途輾轉西伯利亞,最終抵達俄國及歐洲各國。

    唐在蒙古回紇地區驅馬茶市,開創了茶馬交易的先河,青藏唐蕃古道是中原地區與西藏地區往來的主要交通要道。唐代吐蕃王朝對外擴張除南線爭奪南沼外幾乎都是經青海地區向周邊輻射,北線爭奪河西、隴右,西線爭奪安西四鎮、東線爭奪劍南等。唐蕃之間的和親、政府間使臣的往來,都是由天水、大非川、暖泉、通天河到拉薩。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均是經由青海入藏,總之,唐代中原與吐蕃的往來走的都是青藏唐蕃古道而非川藏道。而北宋時期茶馬交易也主要在陜甘地區,易馬的茶葉取之四川并在成都、甘肅天水等地置“買馬司”,在四川、云南等省置皇家茶園。如今的雅安蒙頂山還保留有大片“皇茶園”。當年朝廷就是用皇茶園里的茶葉與西南各少數民族交換戰馬,從而使“茶馬互市”生意更加興隆,逐步形成一種固定的官方制度和軍需政策。雅安境內的茶馬交易場所當時就達四處之多,分別是雅州博馬場、寶興靈關博馬場、碉門博馬場和黎州博馬場。其交易規模居全國之首。公元1074年,朝廷在秦州(今甘肅天水)、洮州、河州及雅州分別建立“茶馬司”對茶馬交易進行管理。自茶馬互市開通后,蒙頂茶作為四川的“邊茶”從雅安出發,經瀘定、康定、理塘、巴塘、昌都等數千公里蜿蜒曲折的茶馬古道,遠赴西藏甚至飄洋過海到南亞諸國,與云南的普洱茶一樣,在悠遠的馬幫鈴聲中為我國的茶文化開辟出了一條生機盎然的千秋古道。

    從明朝開始,川藏茶馬古道才逐漸形成。政府規定四川、陜西兩省分別承擔接待朵甘思及西藏的入貢使團,朝廷使臣也分別由四川、陜西入藏,并在雅州、碉門設置茶馬司,每年數百萬斤茶葉輸往康區轉至烏思藏,從而使茶馬古道從康區延伸到西藏并成為官道,取代了青藏唐蕃古道的地位。清朝則進一步加強了對康區和西藏的管理,設置臺站、放寬茶葉輸藏,于是打箭爐(康定)成為南路邊茶的總匯之地,川藏線茶馬古道從此熙熙攘攘、繁榮昌盛。

    雅安銷往西藏的邊茶有粗細兩種,粗茶分金玉、金倉和康磚,細茶為毛尖、芽磚等。藏族一般喜飲粗茶、細茶為輔。明代以前的邊茶都是散茶,由于路途遙遠,散茶運輸十分不便,于是茶廠和茶莊將收購的散茶通過焙制入手改進工藝。據《中國茶葉大事簡記》記載:“明代四川開始生產黑茶,并逐步擴大到湖南產區。”黑茶指的就是邊茶,當時四川生產黑茶的地方主要是雅安。黑茶生產是將立夏以后采摘的茶葉用大鐵鍋熱炒殺青、然后蒸煮、加上糯米粉湯制成餅狀的團餅茶。團餅茶在運輸、存放、飲用上較散茶方便多了。清代,雅安邊茶的制作有了突破性的改進和提高,據《天全州志》稱:“散茶造至清朝,天全乃設架制造包茶,每包四甑,用甑蒸熟,以木架筑成方塊,每甑6斤4兩,恐包易混,各編畫天地鳥獸人物形制,上書番字,以為票號。”這一改進很快得到推廣,雅滎邛諸邑茶商均仿照天全方法開始制作緊壓茶。

    我國云南與四川一樣同是茶文化的發源地,也是最早飲用茶并栽培茶樹的地方,每年三月便是棲居在瀾滄江兩岸20多個民族的茶農上山祭典茶神的日子(注:茶神系古茶樹),在今西雙版納的南糯山至今仍生長著千年老茶樹,而年輪四五百年的茶樹則到處成片成林。大葉普洱茶早在唐天寶年間就在瀾滄江兩岸種植,其味苦中回甜,唐代即聞名于世。普洱茶樹與其他地區所有品種的茶樹其最大的區別在于:該茶樹是名副其實的千年喬木,舊時人們采摘茶葉須乘坐大象移步,或架云梯直接上樹方能采摘。走進普洱茶山如同行進在原始森林,茶林密布、高接云天。為了方便采摘,如今普洱茶山新栽的茶樹都是通過改良過的矮化品種。

    滇茶最初由馬幫運入四川并向北向西擴展,漸成風俗。由于茶的功能價值,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飲茶之風進一步向北滲透。北方食畜肉乳制品的游牧民需大量飲茶,如當時的匈奴、鮮卑、烏桓、羯族及氐族和羌族等,由此在唐宋時期,“茶馬互市”已為一時之盛。唐人《封氏聞見錄》說:“茶…南人好飲之,北人初不多飲。開元中,泰山靈巖寺有降魔師大興禪教,學禪務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許其飲茶。人自懷挾,到處煮飲,以此轉相仿效,遂成風俗……

    宋代在今普洱縣境內設“茶馬”交易市場,販運滇茶者數十萬人并很快轉運至紅海沿岸及歐洲各國。從此,茶風靡整個歐洲,各國紛紛進口中國的茶葉。作為茶葉原產地的云南向西突破雪山江河的阻隔,將優質普洱茶銷到西藏的時間最遲不會晚于唐代,因為漢藏間的“茶馬互市”起于唐、興于宋。《滴露漫錄》稱:“茶之為物,西戎、吐蕃,古今皆仰食之。以腥肉之食、非茶不消,青稞之熱、非茶不解。是山林草木之葉,而關國家大經。”可見小小的一片茶葉已經同國家的政治大事聯系在一起了。《太平寰宇記》載:“蕃部地蠻夷混雜,無市肆,每漢人與之博易(交易),不見使錢。漢用綢、絹、茶、布,蕃部用紅椒、鹽、馬之類。”《嶺外代答》卷五載:“蠻馬之來,他貨亦至。蠻之所赍麝香、胡羊、長鳴雞、披氈、云南刀及諸藥物。”上述作品記載了在茶馬互市中,不僅僅只是單一的茶馬交易,其他日用品也搭載茶馬互市的順風車進行得如火如荼、風生水起。如漢文典籍、醫學書、琉璃碗壺及手工藝品等。

    如果單就茶文化本身來看,也能看出它沿著茶馬古道的波形擴散,如對茶的飲法。歷史文獻對云南各族如何飲茶也有大量記載。以普洱茶產地西雙版納的傣族飲茶來說,他們對茶葉的加工一般是摘大葉、粗加工,也就是將新采的茶葉晾干后在鍋里用文火炒,然后揉制,飲用時用開水沖泡即可,對茶具和水沒有特別要求,此茶原汁原味略帶焦糊。而布朗族則將新采的嫩茶尖干焙后趁熱放入竹筒,然后置火塘邊進行烘烤,待竹筒的皮燒焦后取出茶葉以備飲用。其味道兼有茶竹之馨香。同時他們還有飲酸茶的習俗,酸茶的制造方法是將新茶放入鍋中煮沸,隨后置陰暗處半個月進行發酵,再將發酵之茶倒進竹筒埋入地下40多天后方可取用。

    地處滇西縱谷南部的鳳慶縣有30萬畝古茶園,最長樹齡達3200年,屬鳳竹箐栽培型茶樹,為“滇紅”茶的發源地。歷史上曾有每年一度的“春茶會”,其中有名的“順寧茶”、“鳳山春蕊”備受國內外茶客的青睞,曾禮贈英國女王和斯里蘭卡總統。鳳慶茶隨四季變化而配制,即清明春尖、云霧玉露、金秋谷花、銀霜太華。明代徐霞客在云南所品的“太華茶”便出自鳳慶。

    滄源佤族多飲高濃縮的茶葉,相傳他們常裝一大砂罐水放在火塘正中煮沸,然后再放入至少半斤茶葉繼續熬煮,直至剩下幾口水為止方才取用。該茶汁極苦,不過回甜效果極佳,據說飲此茶能除百病。而保山昌寧地區的“磨鍋茶”卻是老茶客喜歡的高檔飲品。制作時將新采的上好嫩葉放入鍋中殺青,冷卻后反復揉制并放入鍋中熱磨,繼而放到竹席上吹風涼磨,直到茶葉形如米粒、晶亮如黑玉為止,此茶沖泡時異香撲鼻。

    大理白族則以“三道茶”款待客人,三道茶是用云南綠茶中的精品,分別配以核桃、乳扇、蜂蜜和生姜,將配好的茶裝入小砂罐放火上烤,直到烤到呈黃色時再沖入少量沸水,然后裝入陶瓷茶具,再沖少許開水即可飲之,一般以三道為限。三道茶各有千秋,頭道苦、二道甜、三道則回甜。當然,飲好茶必要有好泉,就象西湖龍井茶必取虎跑泉的水一樣,大理白族用于“三道茶”的水多取之蒼山腳下的名泉—銀箔泉之水。

    “酥油茶”是藏族人離不開的主要飲料,因為他們居住在高海拔地區,多食脂肪、膽固醇和熱量較高的肉類和乳品,非茶不消、非茶不解。藏族的“酥油茶”制作別具一格,是將少量壓制成形的磚茶放入鍋中久熬成濃汁,倒進酥油茶筒,加入酥油、鹽和香料,然后用一攪棒在茶筒中上下攪動,以達混合成水乳交融狀,煮沸之后用一竹籬過濾即可飲用。這種酥油茶喝后能產生大量熱能,藏族接待客人一般是哈達、藏香、檀香和酥油茶四寶、缺一不可。而毗鄰我國西南的印度人其飲茶習俗也是從中國的西藏傳入,最先由云南茶從西藏輸入斯里蘭卡、再到印度及孟加拉等國。云南普洱在印度十分走俏,因為該國是佛教之地,寺院僧侶眾多,茶有提神醒腦之功效,能給參禪念經的僧人醒腦。不過印度人多飲紅茶,他們將茶里加牛奶、白糖,煮成粥狀,這種飲品成了印度人的早點和午茶的主要內容。在輸入西藏的茶葉中,云南特產的大葉普洱茶由于茶香濃郁、回味無窮,打出酥油茶特別香醇且色澤好,因此極受藏人歡迎。

    云南普洱茶的制作:一般將鮮茶采集回來后經過晾曬,然后文火炒至凋萎,放在竹制簸箕里反復揉搓成條,再曝曬、文火焙干,這樣就成了粗制的散茶。

    茶莊從茶農那里收購粗制散茶后,分別加工成圓形茶餅、方形茶磚或心形緊壓沱茶。據說通過加工的緊壓茶置放時間越久越芳香,北京故宮就珍藏有150年前的普洱緊壓茶。茶莊加工的圓形茶餅稱為圓茶,也稱七子茶或筒條,每餅圓圓的如盤子一樣,直徑約15公分左右,重約357克。七餅圓茶為一筒,包上筍葉并用竹篾捆扎結實,印上“普洱貢茶某某監制”字樣。24筒為一擔,約合60公斤,然后分裝成兩籮便于馬馱。老茶帶茶梗的便剁碎蒸軟,壓成茶磚,該茶磚只銷往西藏。因為老茶帶梗的茶葉根本無法泡茶喝,卻是打酥油茶的上好茶葉。無能筒茶還是磚茶,在西藏最大的買主便是喇嘛寺,那些長期喝酥油茶的喇嘛大多身體壯實、膀大腰圓,即便上了年紀也肌肉發達,大雪天光著膀子也不感冒,讓人十分羨慕。再者茶葉能提神醒腦,有助于喇嘛念經修煉,所以深受寺院僧人的歡迎。

    普洱茶產地以瀾滄江為界,江北勐臘茶區的古六大茶山分別是:攸樂、革登、倚邦、莽枝、蠻磚和曼撒(易武),明末清初因社會動蕩、稅賦沉重等諸多因素逐漸衰落。瀾滄江兩岸古往今來的三大茶區(勐海、普洱、臨滄)其茶山分別為:南糯山、賀開山、景邁山、布朗山、巴達山、哀牢山、無量山、困鹿山等數十片產地。南糯茶山位于勐海縣城20公里處,自古就是瀾滄江下游西岸最著名的古茶山,茶園總面積21600多畝,其中古茶園12000畝,主要分布在9個自然村,如竹林寨、半坡寨、姑娘寨等。屬喬木大葉樹種。味微苦澀、回甘生津、湯色金黃、湯色飽滿、透著蜜香和谷花香。此山存活著千年栽培茶樹王。

    景邁茶山位于瀾滄拉祜縣的惠民鄉。為喬木大葉種,系古今十二大茶山喬木樹最大片區,號稱萬畝喬木千年古茶園。景邁山普洱茶的特點一是干茶香氣持久,嗅茶餅即有十分誘人的蘭花香。二是茶湯蘭香味突出且持久,能持續到沖泡10多次。三是茶杯的杯底留有余香,回甘生津、湯色桔黃剔透。

    布朗茶山位于滇南邊陲勐海縣中緬邊境、距縣城約80公里處,與緬甸山水相連。為喬木大葉種,布朗古茶山主要包括老曼峨、老班章、新班章和曼新龍等寨子的古茶園。其種茶歷史已有近千年,僅老曼峨一個村寨分布在該村四周森林中的古茶園就達3000多畝,整個布朗山栽培型古茶樹9500多畝。布朗山普洱茶品質特別、為梅子香、蘭香和花蜜香的甜茶。

    巴達茶山位于勐海城西58公里處,為喬木大葉種,巴達古茶山是哈尼、拉祜和布朗等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擁有野生茶樹群落和栽培型古茶園,野生茶樹群落分布在古樹參天、藤蘿攀附、物種豐富的賀松大黑山原始森林中,為大理茶種,群落面積達6000多畝,最古老的野生茶樹王已有1800年,在同一山區還擁有栽培型古茶樹3400多畝。巴達茶山的普洱茶味微苦、回甘生津、湯色桔黃晶瑩、條索墨綠、呈梅子香和蜜香。

    無量山位于大理南澗縣與普洱景東縣結合部,至清代茶園面積達10萬多畝,每年產干毛茶3000多噸,除本地加工外還運往易武、勐海等地加工成各種普洱緊壓茶再銷往海外。無量山茶葉色澤光潤、鮮活,呈黃綠、墨綠或青綠,茶湯為透明的栗紅色或栗黃色、金黃色,清香回甜。夾雜于茶園中的櫻花谷其面積達2000多畝,每到11月底至12月份便姹紫嫣紅、繁花似錦,紅櫻花綠茶樹浮翠流丹,為萬木凋零的冬季帶來春意盎然。其周邊還有靈寶山國家森林公園、無量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及壁立在懸崖峭壁上的石洞寺(懸空寺)等諸多景觀。

    哀牢山位于元江與阿墨江分水嶺、是云南高原和橫斷山脈兩大地貌區的分界線,亦為云南高原氣候的天然屏障。哀牢山普洱茶在茶葉界的著名,主要得益于九甲鄉千家寨樹齡達2700多年的野生大茶樹,該茶樹是云南地區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古老的野生茶樹,樹姿直立、分枝稀疏、樹高25.6米。2001年4月10日被第三屆中國普洱茶國際學術研討會的全體代表立為“世界茶王”。與此同時,上海大世界吉尼斯總部為其頒發“鎮沅千家寨野生古茶樹吉尼斯之最”的榮譽證書和匾牌。哀牢山的栽培型古茶樹主要分布在海拔2100—2500米范圍內的原始森林,在這里,古茶樹與奇花異草、楠木、杉木、紅椿、云南七葉樹、山茶、墨蘭、寒蘭等1000多種高等植物共同生長。哀牢山地勢險峻、山高谷深,海拔在3000米與6000米之間變化,形成了一個寒溫帶、亞熱帶和熱帶的立體氣候,被聯合國定為“人與生物圈”的定位觀察點。哀牢山茶葉條索緊結、色澤烏潤,茶湯清澈橙黃、經久耐泡、葉底肥厚,呈糯花香且香高持久。

    茶馬古道不是單一的滇藏線、川藏線或青藏線,而是集聚在滇、藏、川大三角地區的一片深山密林中的交通網絡。這片交通網絡由大大小小的支脈將滇、藏、川大三角緊密聯結在一起,形成了世界上地勢最高、山路最險、距離最遙遠的茶馬古道。在古道上是成千上萬的馬幫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在風餐宿露、櫛風沐雨的艱難行程中,用清悠的鈴聲和奔波的馬蹄聲打破了千百年山林深谷的寧靜,開辟了一條通往域外的經貿之路。在雪域高原奔波謀生的生死經歷,造就了馬幫們講信用、重義氣的豪爽性格,鍛煉了他們明辨是非的大智大勇,他們既是貿易經商的生意人也是開辟茶馬古道的探險者,他們憑借自己的智慧、勇敢和剛毅,用心血和汗水澆鑄了一條民間國際商貿通道,勘踏出了一條生存之路、探險之路和通往人生最高境界之路。

    這里高山群峙、大江匯集且呈南北縱向,特別是金沙江、怒江和瀾滄江三江并流,仿佛是地球母親眉宇間的川字紋。著名的橫斷山脈綿延千里,山脈以西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以北是黃土高原、東邊是云貴高原、以南則是富饒美麗的東南亞諸國。在險山惡水的橫斷山脈間,在滇、川、藏大三角地帶的原野叢林中,縱橫交錯、綿延盤旋著一條條謎一樣的神秘古道。

    踏上蜿蜒曲折的古道,那深深嵌入野草叢中的馬蹄印便歷歷在目,似乎在傾訴遠去的艱辛與輝煌,道旁小山樣的瑪尼堆上刻畫著各種佛像與六字真言,深山的洞穴中、陡坡下,時時可見森森白骨,許多走過這條路的人都曾親眼見過整架架在大樹上的白骨,那是雪崩、泥石流留下的慘境。一路上,被煙火熏得黝黑的巨石仿佛在向路人述說著昔日無數代馬幫風餐宿露、如歌如泣的傳奇。沉寂的古道容顏依舊,消逝的馬幫卻難覓蹤影,當年悠揚的歌、遠飛的雁、浩浩蕩蕩的馬幫隊伍一去再也不復返,這種荒涼靜寂的美很容易將人帶進一個空靈的遠古時代。

    如果翻開地圖,我們就會慶幸中華民族擁有一個地理上自成格局的生存空間:西北部的蒼茫大漠造就了絲綢之路、張騫出使西域,東南部的三江七澤早在明朝便有鄭和下西洋和海上絲綢之路福建泉州的起始點,而山川橫亙的大西南早在公元1000多年前,藏族先民及氐羌族系中的各族群就已分布在滇、藏、川大三角地帶,如藏族、納西族、普米族、白族、彝族、傣族、傈僳族、哈尼族及布朗族等,各族先民早已突破了大山大川間的局限,經山間谷道往來頻繁,茶馬古道只不過將這些山間谷道串聯起來并延展開來。

上下滑動閱覽

范成英《浮生十記》相關鏈接

(一) (二) (三) (四)1節  (四)2節  (五) (六) (七)(八) (九)1節  (九)2節  (十)

高山雪蓮|《浮生十記》電子書(附錄古體詩)
范成英《往事不如煙》相關鏈接
1.水鄉澤國的記憶片段
2.大別深山的凜冽歲月
3.西域邊陲的別樣風景
4.嶺南以南的江湖世界
5.清雅如蓮的靈魂相約
范成英《底層人生》相關鏈接
1.泣血的求學夢

2. 縹緲的文學夢

3.破碎的煙霞夢

4. 蒼涼的人生夢

5.皎潔的曇花夢

6.另類富二代

素簡與豐盈

范成英《故鄉的曾經》相關鏈接

1、龍脈之地紅旗崗

2.青青的大龍山
3.御賜的奉筆張家
4.當年相遇梅花驛
范成英《閑話古代文人雅集》鏈接
1. 梁園踏古梁園歌
2.千古風流魏王才
3.竹林聚散云相似
4.醉擊珊瑚金谷園
5. 曲水流觴醉蘭亭
6.詩家長憶永明年
7.圖畫九老香山情
8. 水墨暈染西園景
9. 裊裊清音繞玉山
10.惺惺相惜竟忘年
 虎年逃疫記
范成英|美麗鄉鎮木子店

閑聊古人的風雅

1.紅塵如麻人似玉(一)張岱前半生:閱盡繁華

2.紅塵如麻人似玉(二)張岱后半生:寫盡滄桑

3.相思一水盈盈隔(一)忠節才子祁彪佳

4.相思一水盈盈隔(二)錦繡才女商景蘭

5.心隨流云任舒卷(一)江南隱士陳眉公

范成英 | 結廬孤山年復年

閑聊圖與圖作者的千年風雅

范成英 | 只此青綠

范成英|汴都煙火:《清明上河圖》

范成英 | 往事真如繹故書

范成英 | 千古名畫千古宴

范成英 | 濃妝淡抹富春山(一)

范成英 | 濃妝淡抹富春山(二)

范成英 | 灼若芙蕖出淥波

“在看”我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倚邦街歷史
西雙版納茶區概述(一)
古今六大茶山,你最愛喝哪座山頭的普洱茶?
古倚邦茶區有哪些村寨?每個村寨的普洱茶的口感有什么樣的特點?
品鑒倚邦貢茶
普洱茶的名氣可以說是從倚邦開始的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英县| 汶上县| 邵东县| 玉龙| 滨海县| 平江县| 杭州市| 新宾| 宁阳县| 淳安县| 南雄市| 陈巴尔虎旗| 祁连县| 衢州市| 綦江县| 体育| 黄山市| 红河县| 南和县| 东平县| 资兴市| 峨眉山市| 新乐市| 铜陵市| 沙坪坝区| 合水县| 抚宁县| 苏尼特左旗| 日照市| 塔河县| 柏乡县| 九龙坡区| 弥渡县| 新余市| 佛山市| 惠州市| 西贡区| 赣州市| 连平县| 南开区| 永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