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臟腑別通?
“臟腑別通”之理論源于明代李梃之《醫學入門 . 臟腑相通篇》:“心與膽相通;肝與大腸相通;脾與小腸相通;肺與膀胱相通;腎與三焦相通;腎與命門相通。”
臟腑別通之應用
此外,三焦經的中渚治腰痛很有效,董老師之奇穴還巢治不孕,這個穴位在三焦經上,也是透過臟腑別通補腎而發揮作用的。五、肝與大腸通肝主疏泄,有協調二便的作用,而大腸...
楊維杰
個人自1972年根據《內經》,將「臟腑別通」法則用于針灸(以前未見人使用),并于1975年刊載于拙著《針灸經緯》,轉眼間已三十余年。在這段期間,個人以此法運用于針灸及方藥治病甚多,極有療效,用于針灸更為突出。
臟腑別通又稱臟腑通治,首見于明李延《醫學入門》,引自《臟腑穿鑿論》。清.唐宗海之《醫學精義》則有較詳細的解說,大要是「心與膽通,心病怔忡,宜溫膽為主,膽病戰栗顛狂,宜補心為主;肝與大腸通,肝病宜疏通大腸,大腸病宜平肝經為主;脾與小腸通,脾病宜泄小腸火,小腸病宜潤脾為主;肺與膀胱通,肺病宜清利膀胱水,膀胱病宜清肺氣為主;腎與三焦通,腎病宜調和三焦,三焦病宜補腎為主?!埂<o說通治,當然有其相通之路徑,唐宗海之《醫學精義》中雖有解說,但似仍氣化為主,且李唐二人并未探討及涉及其源流,對于胃與包絡是否相通也未交待。
個人研究探索發現:臟腑通治應系從六經之開闔樞變化而來(見《素問.陰陽離合論》及《靈樞.根結篇》),試以「太陽為開,太陰為開;少陽為樞,少陰為樞;陽明為闔,厥陰為闔」同氣相求,以臟腑經絡配合作表如下:
這樣就構成了肺與膀胱通,脾與小腸通,心與膽通,腎與三焦通,除五臟別通外,包絡也應與胃通,從而確立了六臟六腑全能相通的「六臟別通」,即「臟腑別通」,透過「臟腑別通」的臟腑關系,用于內科及雜病均甚有效。
一、肺與膀胱通
膀胱的不利與不約,在于肺的調控,肺氣宣肅機能障礙,調控失利,膀胱蓄泄功能隨之紊亂,肺對膀胱的調控,是通過「氣」的作用而完成的,所謂「氣化則能出矣」?!督饏T.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治第七》有「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遺尿,小便數,所以然者,以上虛不能制下故也,此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湯以溫之」的條文,這是「肺虛不能制約膀胱」的小便遺溺不禁證。
臨床有肺氣不利,水停迫肺、肺氣上逆之喘癥,常以清利膀胱的方法止喘。膀胱氣化失常,可以透過治肺來調節,例如常用的「提壺揭蓋」法就如吳鞠通說的:「啟上閘,化肺氣,宣上即利下。」
朱丹溪也說:「肺為上焦,膀胱為下焦,上焦閉則下焦塞?!箛L用麻黃湯開上竅啟下竅以利尿,又以之控制尿頻治愈老人及小兒遺尿。針肺經列缺可治尿頻及多尿,針脾經之陰陵泉可利尿也可治尿頻、針肺經魚際穴可治膀胱經所行之背痛,針背部輸穴能治氣喘,也都是肺脾(太陰)與膀胱(太陽)通的應用。
董氏奇穴用位在肺經的重子、重仙治療膀胱經部位的背痛。
有關子宮的疾患也與膀胱經有關,《傷寒論》有太陽經蓄血癥,證狀為「太陽病……熱結膀胱,其人如狂……少腹急結。」太陽蓄血證常有如狂的精神癥狀,有許多婦女子宮蓄血瘀血,也會有精神的癥狀,如痛經、閉經、熱入血室等,常用桃核承氣湯加減治療;再如《金匱要略》中的子宮疾患,常用桂枝茯苓丸治療,這兩個方子都有膀胱經主藥桂枝。
從此而論重子、重仙能治子宮肌瘤,可以說是透過臟腑別通的肺與膀胱通起到作用的。婦科穴在大指肺經上,而能治婦科病,尤其是子宮疾患,也系此一臟腑別通理論的發揮。
二、脾與小腸通
脾主運化,統括小腸的受化功能,小腸賴脾腎陽氣的溫煦方能化物,小腸的分清泌濁又為脾臟化生氣血升清降濁,創造物質條件。脾主升喜燥惡濕,濕邪易傷脾陽;小腸主降喜暖惡寒,寒邪易傷小腸陽氣。脾與小腸相互協同,關系緊密。從內經相沿迄今,小腸病與脾胃病并未嚴格區分,如《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脾病者,虛則腹滿腸鳴,食不化。」《傷寒論》說:「太陰病,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時腹自痛?!惯@些雖在說脾病,也可看作小腸受盛異常的病變。因此小腸病常兩者共治。小腸有寒則溫中袪寒,小腸有熱則清腸瀉脾;小腸吸收不良腸鳴泄瀉,則健脾助運并加分清利濕之品,此即利小便而實大便,治脾亦即治小腸。
臨床見腹部隱痛喜溫喜按,便溏清稀,胃納不佳,此常見于胃及十二指腸潰瘍、小腸吸收不佳之病患,辨證屬脾胃陽虛,可以黃耆建中湯或附子理中湯治療。又如《金匱》之黃土湯治遠血,吳鞠通認為「糞后便血,責之小腸寒濕,不與糞前為大腸濕熱同科。」病因責在小腸,但以黃土湯溫脾攝血,其實即是脾與小腸通治之例。
針灸常以小腸經之腕骨穴減肥。濕熱黃疸在古書中最常用腕骨穴〈見通穴指要賦、玉龍歌、玉龍賦〉,腕骨穴為小腸經原穴,能解脾濕。
董氏奇穴肝門穴也在小腸經上,能治療肝炎。古今對肝炎的認識無不認為在于袪濕。急性肝炎之陽黃主在陽明,慢性肝炎之陰黃主在太陰,治療重點均在除濕,小腸為分水之官,能調整大小便,去濕作用極強。此外,以脾經之陰陵泉治療五十肩,療效顯著,也都是脾與小腸通的用例。
三、心與膽通
《素問.靈蘭秘典論》說:「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鼓懪c情志有闕,在人體精神意識思維活動的領域中,起著相當之作用。心主血脈,膽助消化,心主君火,膽主相火,膽之排泌精汁,主三焦升降與痰濕的形成密切相關,其功能失常,??蓪е卵呒靶难懿∪绻谛牟?、心絞痛、心肌硬塞、心律失常等,現代醫學研究指出冠心病、心絞痛之形成與高脂血癥有關,而膽囊炎,膽石癥、膽道梗阻等病均可使血脂升高。心病從膽論治,以小柴胡湯、溫膽湯治療冠心病、心絞痛、心律失常的報導很多,以小柴胡湯、溫膽湯治失眠也很有效。而膽病從心論治,以瓜蔞薤白半夏湯治療慢性膽囊炎也有一定效果。目前以膽心同治治療心臟病或膽病,其療效似較單純治膽或治心要高效的多。針刺膽經之風市治失眠、心臟病及膽囊炎,效果甚好。針心經神門治膽虛心怯也很有效,此外奇穴眼黃穴在心經上而能治眼黃,這些都是心與膽通的治例。
四、腎與三焦通
《靈樞.本臟》說:「腎合三焦、膀胱。」,三焦有兩個系統,一個是以肺脾腎為中心的三焦氣化系統:上焦氣化,主司津液精微的布敷,主要在肺;中焦氣化,主司營衛精血的生化,主要在脾;下焦氣化,開竅于二陰,司決瀆排糟粕,主要在腎,腎又為三焦氣化的本源。三焦另一個系統是以心肝腎為中心的三焦相火系統、心為君火在上焦,肝有相火在中焦,腎與命門為相火在下焦。腎以一臟水火相兼,兩個系統皆本于腎,腎又是陰陽水火之臟,水火兩個系統在疾病過程中可相互轉化,但多出現在疾病后期,這是因為兩個系統都根源于腎,久病入腎,腎臟兼水火陰陽,為身體之總樞所致。
臨床治療腎病要考慮三焦,治三焦要顧及到腎。例如少陰四逆雖責之腎陽虛,但治療則用四逆湯,方中有附子溫下焦腎陽,干姜溫中焦脾陽,甘草溫上焦心陽,可謂三焦之陽皆治。
再來看看腎與三焦通,三焦經的五輸穴關沖、液門、中渚,陽池、支溝、天井,都與水〈腎〉有關,再者董老師治腎炎常用中白、下白,治浮腫也用中白、下白。此外,三焦經的中渚治腰痛很有效,董老師之奇穴還巢治不孕,這個穴位在三焦經上,也是透過臟腑別通補腎而發揮作用的。
五、肝與大腸通
肝主疏泄,有協調二便的作用,而大腸傳導亦全賴肝氣疏泄,吳鞠通在脅痛、中燥、單腹脹等醫案中,都提到肝協調二便的作用,前陰為肝經所循行之部位屬肝,主治自無疑議,而疏大便則合于肝與大腸相通之意。例如,鳥梅丸主治的久痢,屬濕熱痢疾久而不已,系木郁橫土,肝之疏泄不暢,而致下利里急后重。白頭翁湯證亦系肝(木)郁土中,濕熱郁踞腸間,由于土因而木郁,木愈郁則土愈困,此時調肝疏木才能有效,白頭翁湯即在于清解陽明熱毒疏泄肝氣以治利。又如四逆散加薤白也能治痢,兩者治前陰病亦頗有效,蓋前陰病多屬濕熱屬肝經也。針治大腸經之曲池穴能降血壓治肝陽上亢之證,及治療各類頭暈皆甚有效,奇穴靈骨在大腸經治頭暈也很有效。木穴在大腸經上,但能治肝經之疝痛,其它大、小、外、浮間皆在大腸經上,都能治疝痛。針肝經之太沖穴能治腹中痛瀉,這都是肝與大腸通的應用。
六、心包與胃通
臨床常見老年人因飽餐胃氣上沖,而致心肌梗塞發作的病人不在少數。由于冠心病心絞痛病人,有的上消化道癥狀也很突出,同時治胸痹方也可通用于治胃痛,所以稱為「心胃同治」。陽明胃與心包絡通,陽明實熱上沖心包,擾亂神明出現心包的證狀,以承氣湯瀉胃家實熱,陽明得治,厥陰自安。《溫病條辨.中焦篇》還有「陽明溫病,下之不通,……邪閉心包,神昏舌短,內竅不通,飲不解渴者,牛黃承氣湯主之?!梗戈柮魑覆。吕d語,陽明脈實或滑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傷寒論厥陰病篇》亦有「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宜小承氣湯。」。陽明常與厥陰同病,除有承氣攻下法外,還有用牛黃、紫雪涼開之法及牛黃涼開與承氣攻下并用之法
臨床上治療疫痢熱毒而見昏譫痙厥時常用承氣湯治療,即「治痢還需利,攻下以護正?!梗闺U癥轉危為安。針刺心包經之內關穴治胃痛(因胃經循行所過)及膝痛甚效。胃經之足三里穴治心臟病胸悶亦甚效。董老師用通關、通山、通天等穴治療心臟病,這些穴的位置都在胃經上,這都是包絡與胃通的用例。
結 語
個人在開闔樞樞學說啟示下,以之解說五臟別通之臟腑通治原理,并補足了「心包與胃通」的六臟別通治療原則,從而使臟腑通治的內容更為完備。并用之于治療一般雜病,療效顯著。尤其是用于針灸治療效果更為突出,蓋目前一般針灸之經絡療法悉以同名經〈如手陽明治足陽明,手太陽治足太陽〉等,或表里經〈如手陽明與手太陽表里等〉為主。
同明經取穴一手一足一上一下〈如手陽明治足陽明,手太陽治足太陽〉重點在疏導。表里經取穴一臟一腑一陰一陽〈如手陽明治足陽明,手太陽治足太陽〉重點在平衡。但臟腑別通則一臟一腑一手一足一陰一陽〈即以肺與膀胱通而言,肺為手之陰經,膀胱為足之陽經?!?,有高度的疏導及平衡作用,效果當然突出,這就是董氏奇穴原理中最重要的核心。
郄穴、原穴的應用;臟腑別通
臟腑別通 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臟腑別通之用法很多,也可以很靈活,這里暫且簡單介紹,其用法基本上可以分為兩方面 : 一是互治,即在臟腑別通 ( 一 ) 肺與膀胱通 ( 二 ) ...
郄穴善于主治急性病、疼痛病 : 「郄」有間隙之意,是各經經氣深聚的部位。 經絡循行遇迂曲部位,氣血匯聚流灌如注于孔隙之中,此處為氣血出入較深部位,氣血聚集。 除胃郄梁丘穴略高于膝外,其它郄穴全部分布在四肢肘膝以下,郄穴是人體經脈氣血匯聚之處,多氣多血,調理氣血作用極強,郄穴主治特點是對于本經循行部位所屬臟腑的急性病癥及疼痛甚效。
有人認為陰經郄穴多主血證,陽經郄穴多主痛癥,但據經驗,凡經絡之急痛及血癥,不論陰陽經之郄穴均有療效。 如肺經郄穴孔最治效哮喘甚效 ( 配尺澤或魚際更佳 ) ,治喀血、支氣管擴張、肺結核 ( 配陰郄 ) 療效甚佳。 郄門 ( 心包郄 ) 治驚悸、心神不寧 ( 配神門 ) ,治心絞痛、早博 ( 配心俞、膻中 ) 療效甚佳。 總之郄穴多用于治療本經臟腑經脈之氣突然阻滯失調所發生的急性病癥、痛癥。 所治病癥多以實證為主,董氏奇穴之地士穴與肺經郄穴孔最相近,治療肺之急病感冒及氣喘效果甚好。 解穴與多氣多血之梁丘接近,特能調整氣血治氣血錯亂及暈針。
此外許多的研究及經驗都表明,郄穴為重要的診斷穴位。 郄穴是急性病反應最明顯的腧穴,因此對急性病的診斷很有意義。對于相關臟腑氣血不調衍生之病亦具診斷作用。 例如:胃痙攣、急性乳腺炎在梁丘會有壓痛,梁丘有壓痛有助于診斷胃病。 此外孔最 ( 肺郄 ) 有壓痛可幫助診斷肺炎、痔瘡、外丘 ( 膽郄 ) 可幫助診斷膽道感染:溫溜 ( 大腸郄 ) 有壓痛,常為消化道穿孔 … 等。
原穴的分布有一特點,即手不過腕,足不過踝,十二原穴皆分布在腕踝關節以下,與人體的原氣密切相關,是臟腑經絡之根本—原氣所過而流止的穴位。 原穴是人體原氣作用表現的部位。 臟腑病變,往往反應于十二原穴。
《 九針十二原》說:「五臟有疾當取之十二原」,說明十二原穴主要用治五臟疾病,透過表里關系也能治六腑疾病。 原穴的主治特點在于既可補虛,又可瀉實,具有所謂「雙向性調整」的作用。 因此原穴不但可以治療所屬臟腑疾患,與臟腑相關的器官、肢體疾病,還可治本經經脈病,不論虛證、實證、寒證、熱證、急性病、慢性病、疼痛病都能治療,可以說原穴是治療本經及本臟病的「總治穴」。 「原」的第一個意義是指本原、原氣,腎間之動氣,人生根本之氣。 「原」的另一意義可以指寬闊平坦之處, 諸臟之原恰與俞合,而諸腑之原排列于五輸穴的俞穴之后,原穴多居脈氣豐盛處,脈氣在俞原之處比較盛大,從「體應」原理來看,此處肉多,多能主氣。
原穴不但應用廣,而且療效高,見效快。 在《針灸大成》、《治癥總要》中的 151 首針灸處方中,使用原穴竟高達了 52% ,個人之特殊經驗,原穴多在肌肉豐厚處,為多氣之處,氣多則與脾相應,能補后天。 又原穴與三焦原氣及腎間動氣相應,能補腎補先天,可以說原穴能脾腎雙補,先后天并調,所以主治作用特別廣泛,療效亦高,董氏奇穴之許多重要穴位,即在「原」穴之周圍。 如火主 ( 太沖 ) 、腕順二 ( 腕骨 ) 、靈骨 ( 陽溪 ) 等。
臟腑別通
這是一個很大的問題,臟腑別通之用法很多,也可以很靈活,這里暫且簡單介紹,其用法基本上可以分為兩方面 : 一是互治,即在臟腑別通 ( 一 ) 肺與膀胱通 ( 二 ) 脾與小腸通 ( 三 ) 心與膽通 ( 四 ) 腎與三焦通 ( 五 ) 肝與大腸通 ( 六 ) 心包與胃通的基礎上,互相治療相通臟腑的疾病。 如 :
( 一)肺與膀胱通: 肺主利氣,膀胱能行水。 取肺經穴治療膀胱經病,有提壺揭蓋之意味,針肺經列缺可治尿頻及多尿,尺澤可治療小便病及腰痛;此外針肺經魚際穴可治膀胱經所行之背痛,針膀胱經背部輸穴能治氣喘,針委中可治療皮膚病及惡瘡甚效,都是 肺與膀胱通的應用。
董氏奇穴用位在肺經的重子、重仙治療膀胱經部位的背痛特效。 有關子宮的疾患也與膀胱經有關 ( 詳見董氏奇穴治療學第一章附論 ) ,從此而論重子、重仙能治子宮肌瘤,也可以說是透過臟腑的肺與膀胱通起到作用的。 婦科穴在大指肺經上,而能治婦科病,尤其是子宮疾患,也系此一臟腑別通理論的發揮。
董氏奇穴在面部的一些穴位如馬金水、馬快水、六快、七快等面部穴位,雖不在肺經,皆能治小便不利結石之癥,即在于開上竅起下竅,提壺揭蓋。
( 二)脾與小腸通: 針灸治濕熱黃疸在古書中最常用腕骨穴〈見通穴指要賦、玉龍歌、玉龍賦〉,腕骨穴為小腸經原穴,能解脾濕。 減肥亦常針腕骨穴,即取其健脾去濕之作用。 董氏奇穴肝門穴也在小腸經上,能治療肝炎亦同此理。 古今對肝炎的認識無不認為在于袪濕。 急性肝炎之陽黃主在陽明,慢性肝炎之陰黃主在太陰,治療重點均在除濕,小腸為分水之官,能調整大小便,去濕作用極強。 此外,以脾經之陰陵泉治療五十肩有效,其下寸半之腎關治療五十肩更是療效顯著。 腎關治療頸椎病手麻亦與小腸經有關,也都是脾與小腸通的用例。心門穴治療膝痛也是去濕及強心兩重作用。
( 三)心與膽通: 針刺膽經之風市治失眠、心臟病及膽囊炎,效果甚好。 針心經神門治膽虛心怯也很有效。 奇穴眼黃穴在心經上而能治眼黃,這些都是心與膽通的治例。 心經之解穴(少府)祛風止癢特效,雖說諸瘡痛癢皆屬于心,但心與膽通,膽經能祛風,也是有效之原因。 風市為治療各種疼痛之第一特效針,又何嘗不是透過心主神,膽與心通而發揮作用的呢?
( 四)腎與三焦通: 董老師治腎炎常用中白、下白,治浮腫也用中白、下白。 此外,三焦經的中渚治腰痛很有效,治療環腰一圈痛也很有效,就是透過三焦與腎通而治腎病及腰痛。 指腎穴在無名指能治口干腎虧,亦是透過三焦與腎通而發揮作用的。 董老師之奇穴還巢治不孕,這個穴位在三焦經上,也是透過臟腑別通補腎而發揮作用的。
( 五)肝與大腸通: 針治大腸經之曲池穴能降血壓治肝陽上亢之證,及治療各類頭暈皆甚有效。 奇穴靈骨在大腸經上,治頭暈也很有效。 大、小、外、浮間等穴皆在大腸經上,都能治疝痛。 木穴在大腸經上,也能治肝經之疝痛,還能治療一些與風有關的病,這都是透過大腸與肝通的關系。 而針肝經之太沖穴能治腹中痛瀉,則是肝與大腸通的應用。
( 六)心包與胃通: 針刺心包經之內關穴治胃痛、各種胃病及膝痛甚效,可說是透過心包與胃通發揮作用。 胃經之足三里穴治心臟病胸悶極效,董氏竒穴之通關、通山、通天等穴治療心臟病,這些穴的位置都在胃經上,這都是胃與包絡通的用例。
六經開闔樞理論
楊維杰認為臟腑別通的理論依據為六經開闔樞理論中醫的藏象學說與西醫解剖學差異巨大,更看重臟腑經脈在功能上的聯系,雖然經絡至今未能得到解剖上的證實,卻絲毫不影響...
楊維杰認為臟腑別通的理論依據為六經開闔樞理論 中醫的藏象學說與西醫解剖學差異巨大,更看重臟腑經脈在功能上的聯系,雖然經絡至今未能得到解剖上的證實,卻絲毫不影響經絡學說在醫療實踐中的應用。董氏奇穴傳人楊維杰先生認為臟腑別通實乃氣化相通,由六經開闔樞理論推衍而來[1]?!鹅`樞·根結》曰:"太陽為開,陽明為闔,少陽為樞;太陰為開,厥陰為 闔,少陰為樞",太陽與太陰互通則肺與膀胱通、脾與小腸通,陽明與厥陰互通則胃與心包通、肝與大腸通,少陽與少陰互通則心與膽通、腎與三焦通。
敷布陽氣謂之開,受持陽氣謂之闔,轉輸陽氣謂之樞;敷布元陰謂之開,受納陰氣謂之闔,轉輸陰氣謂之樞",將開闔樞的意義分別 歸納為敷布、受納、轉輸三個方面。太陽號稱"六經之藩蘺",為三陽之表,氣化主上行外達,敷布陽氣于外;肺主宣發敷布精微,脾為胃行其津液,運化轉輸精 微,則津液的布達均為太陰所司,故太陽、太陰主開。胃與大腸氣化均主內行下達,心包為神明之守護,肝藏陰血,故陽明、厥陰主闔。少陽能使陽氣出于表里之間,調節內外陽氣之盛衰,樞轉表里之氣;少陰心腎為水火之臟,心主血脈外達,腎主水主納氣,水火上下交通互濟,故少陽、少陰主樞[2]。三陽的開闔樞分別與三陰的開闔樞為陰陽表里關系。太陽、太陰皆屬"開",太陽偏重布氣,太陰則側重運化水液;陽明、厥陰皆屬"闔",陽明主受納通降,厥陰司陰血潛藏;少 陽、少陰皆屬"樞",少陽偏于樞氣,少陰偏于樞血,它們在功能上協調呼應,一方發生失常時易導致向另一方的傳變,互為病理因果關系。如太陽、太陰的關系不僅體現在氣與水液的關系,而且肺司衛氣主皮毛,太陽主表,在功能上具有協同性;在病機上可相互傳變,太陽受邪會導致水液輸布異常,如風水泛濫型水腫;水液 輸布異常亦會阻礙太陽經氣的運行,如《傷寒論》28條之"頭項強痛,翕翕發熱",其原因在于氣化不利、水邪內停。陽明與厥陰、少陽與少陰與此相類。在生理、病理上,三陽的開闔樞分別與三陰的開闔樞有著特殊的關聯,按照手經與足經為一組對應起來,就形成了臟腑別通的關系。
基于臟腑別通理論提出了一些具體的治療方法,如治療肝病注重疏通大腸,大腸病如痢疾、泄瀉、便秘等皆宜平肝和血,水道不利時治肺宜利水的" 提壺揭蓋"法等,在臨證時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廣東省中醫院根據"心與膽通,治心宜先溫膽,膽通則心自安",結合理脾法組方治療心臟手術圍手術期病癥取得 良好療效.
由于互通臟腑之經氣相互連通,則一條經上的穴位可治療相通經的主治或循行部位的疾病,這樣首先可以對一些穴位的功用從理論上做出更合理、更系統的解釋。如 內關穴治療胃痛,伏兔、足三里治療心悸。傳統上一般分別從心包經的體內支脈聯絡三焦與足三里的強壯作用來說明其機理,而"胃與心包通"則提供了更具特異性 的解釋。針刺曲池穴可用來治療肝陽上亢所致的高血壓,其機理可從"肝與大腸通"得到很好的說明。四關穴堪稱經典配穴,具有開關宣竅、調暢氣機、活血通絡之 功,臨床應用廣泛,其機理除與氣血、陰陽、標本等有關外,"肝與大腸通"亦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因素。腕骨穴是小腸經的原穴,透過"脾與小腸通",具清脾濕、 退黃疸之功,自古為治黃要穴。
其次根據臟腑互通,可以擴展穴位的治療范圍。中渚在三焦經上,由于"腎與三焦通",擴展其功用可以治療腎虛腰痛。胃經通過膝部,因為"胃與心包通",擴展 心包經內關穴的功用以治療膝痛,取得很好的療效。秩邊、承扶在膀胱經上,透過"肺與膀胱通",成為治療扁桃體疾病的有效穴位。
足太陰脾經——手太陽小腸經,手太陰肺經——足太陽膀胱經(開)
足厥陰肝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厥陰心包經——足陽明胃經(合)
足少陰腎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少陰心經——足少陽膽經(樞)
將以上內容用于臨床,療效甚好。后發現其對應方式就是《醫學入門》中的“臟腑別通”:脾與小腸通,肺與膀胱通,肝與大腸通,腎與三焦通,心與膽通。無上面所列的心包與胃通,多一個“腎與命門通”
楊維杰先生董氏奇穴及傳統針灸研討題(第二回)
一、問:董氏奇穴的核心思想是臟腑別通還是陰陽五行?答:應該說臟腑別通是董氏奇穴的特點,也是董氏奇穴經絡學的中心,至于五行當然是整個中醫及十四經穴中心,當然也是...
一、問:董氏奇穴的核心思想是臟腑別通還是陰陽五行?
答:應該說臟腑別通是董氏奇穴的特點,也是董氏奇穴經絡學的中心,至于五行當然是整個中醫及十四經穴中心,當然也是奇穴應用的中心。為甚么說臟腑別通是董氏奇穴的特點,也是董氏奇穴經絡學的中心呢?例如董氏奇穴一開始的大小外浮中間五個穴為甚么能治療疝氣,或睪丸痛尿道炎?第六個穴木穴為甚么能治眼干眼淚多?當年我曾問老師是甚么道理,老師也不知其然,只說你用就是了。這就引起我很大的好奇及探索。由于在 《醫經精義》(清.唐宗海著)中讀到「臟腑通治」一詞,雖然只有簡單解說,但沒有實際應用,而且欠缺胃與包絡通,然而這卻帶給我一個概念,于是將其開始運用于針灸 ,并名之為「臟腑別通針法」。在七零年代初期我用臟腑別通針法治病原是用在十四經的,例如用曲池治頭暈(肝與大腸通)特效;用內關(胃與包絡通)治膝痛及胃痛特效等…,這些都寫于我1975年出版之《針灸經緯》及1978年出版之《針灸經穴學》,后來我發現臟腑別通可以解開許多董氏奇穴的應用原理。例如前述六個穴都在食指上,若非以臟腑別通的「肝與大腸通」來解說,又怎能解說的通呢? 其他可以用臟腑別通來解說之董氏奇穴的原理者至少占三分之一以上。在1980年出版之《董氏奇穴針灸學》,我開始用來解說董氏奇穴之應用,之后又繼續探索發現臟腑別通與內經之開合樞及易經都有關系(參見余著之《針灸寶典》)。臟腑別通理論不只用于針灸,用于傷寒及溫病辨證及處方,也是很實用的。
二、問:有人用六沖及十二宮來敘說臟腑別通,可以嗎?
答:用六沖來敘說臟 腑別通,只能解說一半,只能說明相反相成的互補關系,這個方法在二十多年前,我在寫《系統八字學》及在大學教授易理時,經常研究刑沖會合,也曾嘗試用過。六陽干子午沖、寅申沖、辰戌沖還講得通(見下圖(見紅字標明)),但六陰宮就說不通。
這個圖把十二消息掛放進去(十二月卦消息圖顯現了陰陽消長調和、互施互補、相推演化的特征。該圖陰陽的運動特征是周而復始,回寰相推。),可以看到對沖的宮相互為伏掛,即一個別掛六爻變成相反性質的六爻,構成另一個新的卦體稱“伏”,伏卦有利于人們從正反進行逆反思維,從正反兩個方面去認識疾病。子時(或子月)復卦一陽生(其他五陰),午時(或午月)姤卦一陰生(其他五陽),兩者平均恰為六陰六陽。丑宮與未宮加起來也是六陰六陽,如此類推,則其他對沖宮皆成總量互相平衡狀態,也就是在本宮時為最強時,對宮時為其最弱時,例如酉時腎最強。然后愈來愈衰弱,至卯時弱到極點,然后開始轉強,越來越強,至酉時強到極點又開始轉衰,其他各臟腑皆同其理。 此亦常用于臨床,例如五更瀉雖病發于清晨卯時,事實多因命門火虛責在腎火,就宜補腎火;心臟病常發于子夜,子時心臟最弱,責之于心虛,調治心臟。
三、問:你說董氏奇穴的核心是陰陽五行?這怎樣解釋?
答:陰陽五行是一門系統學、控制學、信息學。有人說:「不知臟腑經絡,開口動手便錯」,也有一說:「不知陰陽五行,中醫寸步難行」。五行是中醫及經穴學的中心,當然也是奇穴應用的中心。五行與倒馬針及牽引針皆有密切關系。打開董氏奇穴針灸學,可以發現五行幾乎無所不在。光是一一手指部位直接用五行命名的穴位就有木穴、木炎穴、木火穴、指五金穴、指千金穴等穴。其次以臟象命名的穴位也多與五行有關,二二部位的大白、中白、上白、下白、土水穴都直接與五行有關。其他手腳足膝以下肘臂以下的穴位都與五輸(行)穴有密切關系。五輸穴有其時間對應,也有空間對應,活用五輸穴的時空用法,可以把五輸穴用的很靈活,也能因此把奇穴用的很靈活。了解五輸穴的時間對應后,為何木火穴不能久留針,自然就明白了。
一般人研究五行僅止于生克乘復,但五行之間的化合交應交濟通透更重要,在針灸的應用也更多更靈活,而更重要的是五行氣與質的應用,包含上下升降內聚外散往復等。雖說是五行,若精簡歸納就只陰陽而已,由于金沉水降屬陰;木火清揚上升屬陽。(至于土則有燥土濕土,燥土屬陽濕土屬陰),所以肺、心、心包 (寅午戌三合火) 三焦、大腸、小腸(亥卯未三合木)之經絡走上部。脾、腎、肝(巳酉丑三合金)膀胱、膽、胃(申子辰三合水)之經絡走下部(均請參考上題之十二消息掛圖)。而五輸穴陰經井穴起于木,陽經井穴起于金,亦系從其氣與質而定。再以金白水清、金寒水冷,木火炎燥來看,今年子年水旺,冬日夜晚出生者;臉色皮膚偏白者身體一般較差。而夏日白晝生;皮膚焦黑者今年體質較好或轉好。這也能作為用針的參考(這些可參看《靈樞經》及一般四柱學)。在我過去的 《針灸五輸穴應用》有一章「同氣相求」對生克交應之針灸應用有詳細的介紹。新修定明年即將出版的《針灸五輸穴發揮》,是我1981年所寫《針灸五輸穴應用》(目前已十版,尚未增修)的增訂全修 新書,對五輸穴的時空觀,及五行氣與質的應用介紹的更清楚,「五行配穴」是五輸穴應用的精華,也作特別介紹。董氏奇穴與五輸穴的關系在新書中也有專章介紹。
四、問:那么你的《董氏奇穴講座穴位學》是否都已講解的很清楚呢?
答: 其實我的《董氏奇穴講座穴位學》基本上已講解得很清楚了,對于一些原理都做了解說與發揮,對于一些方法也已經作了不少介紹,也增加了一些功用。必須知道每一個理論的產生至成熟,都是要經過讀很多書,經過多次的驗證及修正才確立的(參見『我與臟腑別通』),這中間是要發費很多時間 的。因為《董氏奇穴講座穴位學》及《董氏奇穴講座治療學》這兩本書是根據在韓國上課錄音寫成,當時是根據大綱,現場實時講課臨時發揮,很多東西沒有寫出來,不是藏私,也不是不知道。受講課時間限制(一周講完穴位及治療),當然不可能與坐下來慢慢寫書相比。但比起前一本我的奇穴學著作《董氏奇穴針灸學》(在大陸及臺灣皆有出版)(目前只能算作入門讀本)已充足完備的多?,F在的《董氏奇穴講座 》可以定位在中級水平,但以五年至八年一個學問增長臺階來看,這本書目前只能算是初級教本。希望在我的針灸經穴學(出版已三十年,已發行二十版都未增定修改過,明年將加緊修訂)增訂修改完成后, 再寫一本比較完整全面的高級奇穴穴位學,理論更深化,每個穴位會發揮得更多,更切合臨床。一定會比現在的奇穴學講義內容豐富充實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