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筆法”看似一個語詞,卻連接著經(jīng)學、史學、文學、修辭學、新聞學等多個學科,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話語模式,在中國文化史上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按呵锕P法”是中國傳統(tǒng)儒家經(jīng)典固有的話語模式,發(fā)展至今仍活躍在新聞話語、文學話語乃至日常話語中。當我們了解新聞時,不僅僅在了解事情的真相,還能從事實的敘事中體會到敘述者的價值判斷。當下學術界,中國話語還遠沒能達到與中國經(jīng)濟實力相匹配的地位?;貧w傳統(tǒng),以當代的知識體系和學術視角對古典重新發(fā)掘、梳理、闡釋,進而構建中國學術的當代話語,已成為學界有識之士共同努力的方向?!按呵锕P法”的系統(tǒng)研究與闡釋,不僅可彌補該領域研究之不足,更為古代文論話語的現(xiàn)代轉換提供嘗試性探索,也是克服當前中國文論“失語癥”的必然選擇,同時有利于建立中國敘事學理論體系。建立中國意義上的敘事學體系的呼聲越來越強,應聲而作的學術著作相繼出現(xiàn),這表明構建中國敘事學體系的自覺時代已經(jīng)到來。但是,從總體上看,還是未能擺脫西方敘事理論框架加中國文獻資料的寫作模式,而以“春秋筆法”為核心的中國敘事研究則有可能改變這一狀況。關于“春秋筆法”的研究方法,可以在傳統(tǒng)考據(jù)學的基礎上運用還原批評、闡釋學和敘事學等方法。打通經(jīng)學、史學與文學間的壁壘,進行跨學科的綜合研究。要對“春秋筆法”進行現(xiàn)代意義上的理論闡釋,那么首先就應把“春秋筆法”還原到它產(chǎn)生的起始點上考察它是怎樣形成的,具備怎樣的功能。“春秋筆法”并非僅僅是用筆曲折而意含褒貶的修辭手法。從 超然客公眾號 源頭上看,“春秋筆法”包含著“寫什么”“不寫什么”“怎么寫”“寫的目的是什么”等內(nèi)容,涉及到作者在整部作品所要表達或寄托的美刺褒貶、結構安排等問題?!按呵锕P法”所蘊含的“微言大義”是史家、作家之褒貶,在具體書寫過程中,經(jīng)學觀念對史官記史和作家敘事都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左右史家和作家的是非判斷和價值取向?!按呵锕P法”是中國敘事學有別于西方敘事學的主要范疇和基本特征,在史傳和小說敘事中尤為突出。“春秋筆法”是中國獨有的理論范疇,也是中國式話語對世界話語表達方式的貢獻。中國小說源于史傳。史傳之敘事,對后世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春秋筆法”?!按呵锕P法”是一種實錄事跡而令褒貶自見的敘事方式。中國小說有文言小說與白話小說兩大系統(tǒng)。文言小說直接由史傳衍生出來,其敘事傳統(tǒng)繼承史傳自不待言;白話小說從民間“說話”口頭文學演進而成,當生活在史官文化中的文人雅士成為它的主要創(chuàng)作者的時候,便意味著它也納入到了史傳敘事傳統(tǒng)之中。白話小說與文言小說的最終合流是中國文化所決定的歷史發(fā)展歸宿。白話敘述脫胎于口頭文學的“說話”,而口頭文學敘事方式的特征之一便是主觀敘述。所謂主觀敘述,就是敘事者隨時都伴隨在讀者左右,或者詮釋情節(jié)中疑惑難解的問題;或者提醒要注意某個關鍵處,或者把故事所要表達的思想直言不諱地說出來。白話小說從主觀敘述向客觀敘述的轉變,是由長篇章回小說來完成的。從歷史縱向看,長篇章回小說對于客觀敘述的把握又有一個從不甚純熟發(fā)展到比較純熟的過程。到《紅樓夢》則達到古典小說所能達到的最高境界。戚蓼生《石頭記序》對于《紅樓夢》的敘事評論道:如《春秋》之有微詞,史家之多曲筆。《紅樓夢》客觀敘述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將敘述者戲劇化。一般客觀敘述的小說,在敘述初次登場的人物時常有一段對這個人物的肖像描寫和對他的背景資料的介紹,使人感到敘事者即作者的存在?!都t樓夢》卻把這個任務轉交給作品中的人物,作品中擔當此任的人物便成了一定意義上的敘事者,于是敘事者與作者分離開來,敘事者的觀點并不等于作者的觀點,這樣作者就更深地隱蔽起來。作者讓作品中行動的人物充任敘述者,由于敘述者并不完全代表作者的觀點,所以作品對某個重要人物和事物的敘述,常常不是一次完成的。綜合各人所敘,便是人物的立體影像。《紅樓夢》客觀敘述的另一特點是敘述的限知性,限知是相對全知而言,全知就是敘事者無所不知。這種無所不知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一是敘述視點的隨意轉換,二是隨意代述角色的隱衷。限知敘述之敘事者也是有視點的,也可以代述角色的隱衷,不同的是他的敘述視點相對固定,而代述角色的隱衷也有限制,敘事者不能自由地進入任何角色的內(nèi)心世界。這種限知性的客觀敘述,有效地隱蔽了真正的敘事者——作者。《春秋》所開創(chuàng)的直書其事的客觀敘述原則,在小說《紅樓夢》中得到生動的體現(xiàn)。春秋筆法強調“據(jù)事跡實錄”,但同時又要在客觀敘述中寓以褒貶。實錄和褒貶,如何統(tǒng)一在文本中?要義之一是筆削。“筆”就是錄,“削”就是不錄。筆與削寄托著作者褒貶,在《紅樓夢》中,林黛玉和薛寶釵,作者到底褒誰貶誰,如果用筆與削的春秋筆法來考量,得出作者之偏愛林黛玉的結論,諒必并不困難。曹雪芹是怎樣表達他的傾向的呢?除了別的手段之外,他用了筆削的手法,他對黛玉的心理活動傾注了大量筆墨,卻基本上不寫寶釵的內(nèi)心隱衷。客觀敘述中筆與削大有深意,就“筆”而言,又有一個如何寫,也就是載筆之體的問題。用晦之道,就是載筆的最重要的原則,其要義是直書其事卻并不用直筆。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nèi)容的梳理,正確的一項是(3分)( )
A.對春秋筆法進行系統(tǒng)研究與闡釋——(克服)當前中國文論的“失語癥”——(完成)中國學術當代話語的建構
B.春秋筆法——(采用)中國史傳實錄事跡而靈褒貶自見的敘事方式——(標志)中國敘事學有別于西方敘事學
C.文人雅士成為白話小說的主要創(chuàng)作者——(意味)白話小說納入史傳敘事傳統(tǒng)——(決定)白話小說與文言小說最終合流
D.限知性的客觀敘述——(限制)敘述視點的隨意轉換和對角色隱衷的隨意代述——(隱蔽)作者這一真正的敘事者
2.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只有建立以“春秋筆法”為核心的中國敘事研究,才能擺脫當下西方敘事理論框架加中國文獻資料的寫作模式。B.如果要對“春秋筆法”進行現(xiàn)代意義上的理論闡釋,那么對“春秋筆法”的認識就不能局限于修辭手法這方面。C.由于白話小說是從口頭文學演進而成,因此需要通過長篇章回小說來幫助它完成從主觀敘述向客觀敘述的轉變。D.只要小說家與史家的是非判斷和價值取向受到經(jīng)學觀念的影響,他們所敘述的作品就都會運用到筆削這一手法。3.根據(jù)材料內(nèi)容,下列對有關作品的分析和評價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別了,不列顛尼亞》寫到“大英帝國從海上來,又從海上去”,敘事者在對客觀事實的敘述中包含了自己的價值判斷。B.《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中的“且把閑話休題,只說正話”,表明了敘事者伴隨在讀者身邊,提醒讀者注意作品的主要內(nèi)容。C.《茶館》塑造了面貌各異、個性鮮明的人物形象,這得益于作者采用全知敘述,讓敘事者能自由進入各種角色的內(nèi)心世界。超 然 客 公 眾 號D.《三國演義》敘事結構中蜀漢這條線索最重要,著墨最多,按春秋筆法的筆與削來看,這體現(xiàn)了作者抑曹尊劉的褒貶立場。4.請以《紅樓夢》中賈寶玉形象的塑造為例,簡要說明《紅樓夢》是如何將敘述者戲劇化的。(4分)5.法國漢學家于連認為,“春秋筆法”是一種“迂回”的話語表達,對它的研究是理解中國文化的一種方式。請結合材料談談你對此看法的理解。(4分)【參考答案】
《紅樓夢》對賈寶玉的塑造,不是通過作者單獨來完成的,而是由冷子興、王夫人、林黛玉等作品中的人物充任敘述者來完成的;也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綜合多次的敘述,才完成賈寶玉立體形象的塑造。答對一點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5.(4分)“春秋筆法”的“迂回”表現(xiàn)為寓褒貶于曲折的用筆之中;它體現(xiàn)了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話語模式,涉及中國文化的許多方面并在文化史上有重要意義,對它的研究有助于理解中國文化。答對一點給2分。意思答對即可。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nèi)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