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呈現】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 分)
《孫子兵法》中說:“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勢也。”水能漂石,可見“勢”的力量巨大。合乎“勢”,順勢而為,往往事半功倍;反之,則可能舉步維艱;因而,人們要正確地認識“勢”,靈活地把握“勢”。面對不同的局面,有的人蓄勢待發,有的人謀勢而動,有的人乘勢而上。
請結合材料,聯系現實寫一篇文章,體現你的感悟與思考。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審題指導】
寫作題,采用近年全國高考一直使用的新材料作文題型,即以情境入題、圍繞給定的材料進行寫作。本作文題由三部分組成, 分別為材料、引導語和寫作要求。本題材料為一段文字,共 4 個句子,分為兩個層次。第 1 層:《孫子兵法》中說:“激水之疾, 至于漂石者,勢也。”水能漂石,可見“勢”的力量巨大。合乎“勢”,順勢而為,往往事半功倍;反之,則可能舉步維艱;因而,人們要正確地認識“勢”,靈活地把握“勢”。第 1 層由前 3 句組成。第 1 句引出材料整體內容“勢”,引自《孫子兵法》對于“勢”的闡述,意思是湍急的流水飛快奔騰,以至于能將石塊沖走,這就是儲蓄著巨大能量而一發不可遏止的客觀態勢。第 2 句是對第 1 句的解說, 點明并強調“勢”的突出特征就是具有力量巨大。“勢”是一種客觀存在, 標示著事物發展的形勢、態勢、趨勢。身處變動不居的時代環境,面對復雜多變的外部形勢, 我們離不開對“勢”的認知與把握。因此, 材料第 3 句在前兩句揭示對“勢”客觀力量認知的基礎上, 進一步表明“勢”的影響力,這句話由 3 個分句組成, 前兩個分句分別從正反兩方面揭示了“勢”的影響力,第 3 個分句承接前文,得出材料的核心要義——正確認識“勢”,靈活把握“勢”。面對力量巨大、影響巨大的“勢”,唯有準確認識, 靈活把握,才可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第 3 分句承上啟下,既是對前文的小結, 也同時引出第 2 層。第 2 層:面對不同的局面,有的人蓄勢待發, 有的人謀勢而動,有的人乘勢而上。察勢者智, 馭勢者贏。我們要敏銳把握“勢”發生發展的不同階段, 積極主動作為,善于積勢蓄勢謀勢乘勢。第 2 層即材料的第 4 句,這句話由4 個分句組成, 進一步指出在準確認識“勢”的前提下, 因應時勢變化,應如何把握“勢”——或“蓄勢”,或“謀勢”,或“乘勢”。當時機未成熟、力量尚薄弱時, 要“蓄勢”,不露圭角, 持續積累, 方可積厚成勢, 最終勢如破竹, 不可阻擋;當形勢不利于己、處于被動時, 要“謀勢”,綜合分析態勢,施計用謀造勢,變不利為有利;一旦時機成熟,已晦養厚積,勢在必行時,要“乘勢”,把握時機,贏得勝利,孟子就曾指出:“雖有智慧,不如乘勢。”值得注意的是, 材料第二層對“勢”把握的不同方式是在第一層的基礎上提出的。這就要求考生站在青年的立場上, 面對時代, 辯證思考。不論“蓄勢”“謀勢”還是“乘勢”,前提都是對“勢”的正確認知。考生不必三者都談, 而應聯系自身實際, 重點談其中一點, 從而體現對“勢”的判斷以及所采取的把握“勢”的策略。綜上所述,解讀材料的關鍵,把握材料的核心在于:正確認識“勢”,靈活把握“勢”“結合材料”,有以下兩個含義:一是要以全部材料為起點,作文的主題要由材料得出,中間要提到材料,結尾要回扣材料;不可置材料于不顧, 不可拋開材料寫作。二是既要結合材料的內容, 也要結合材料的含意、邏輯關系及其情境。本材料內容圍繞“勢”展開,核心在于正確認識“勢”,靈活把握“勢”,考生圍繞材料,既要結合材料內容, 也要結合材料的含意、邏輯關系及其情境展開寫作。“聯系現實”,提示考生在寫作時要結合身邊實際展開論述。本寫作題要求考生整體把握材料,展開思辨思維, 觀照現實問題,理性綜合分析。考生可以結合社會發展之“勢”,聯系國家所處之“勢”,放眼世界面臨之“勢”,審視當下, 反觀自身,避免泛泛而談。“寫一篇文章”,沒有文體方面的限制,可以自由地選擇一種文體進行寫作。“體現”是指某種性質或現象在某一事物上表現出來。“你”是出題者對考生的代稱。“感悟”指感想與領悟, 屬于形而上的抽象范疇, 是內在感觸與體悟之結果。“思考”指由此及彼的抽象延伸。“感悟與思考”不必面面俱到, 即寫出一個方面(感悟與思考之一)皆可。考生要在文章中自己的“體現感悟和思考”,就要圍繞材料提供的“勢”的內容,予以合適的拓展、類比, 站在時代的高度,給出青年人應有的思考和回答。對于寫作引導語要整體觀照與兼顧,不能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結合材料”,就是以材料為本, 不能斷章取義、不能另起爐灶;“聯系現實”,就是要由材料內容延伸到現實觀照,不能只就材料論材料, 避免說空話,順口號;“感悟與思考”要做到思想積極健康向上、言之有物、言之有據、言之成理,且契合情境。寫作要求, 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對寫作角度選擇、立意確定、標題擬寫三個方面提出要求;二是對考生寫作態度提出要求,明確反對套作, 禁止抄襲和保證公平;三是對字數提出要求,不少于 800 字。就本題而言, 更適合從正面立意, 即圍繞 “勢”的核心內容及相關限制條件展開思考。【佳作展示】
辨清“勢”而知所向,乘“勢”上而知所為
百千年前《孫子兵法》中載有“水能漂石“之勢,百千年后,環球局勢波譎云詭,吾儕新青年當何如?私以為當辨清勢而知所向,乘 勢”上而知所為。
正確認識“勢”是合理乘勢而上的先決條件。
“明時勢者勇”,從古至今,人們一向強調正確認識時勢的重要性,而對于勢的錯誤認識常有兩種不同形式:其一,是為將一切原因都歸結于勢的作用,從而高呼“勢阻我!”中躺平、擺爛,并不思考自身缺陷;其二則是不能明晰地見到“大勢所趨”,從來都逆勢而為,自稱標新立異,又在失敗后怨天尤人。此二類者,皆是不能正確認識勢而致失敗的極好例子。那又應如何做到正確認識呢?且不妨以流水為喻,“人行于川上,觀請流之所從來、之所從往”流水之勢便是它的流向,順流而下,可以“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甚至如《孫子兵法》中“水能漂石”;而逆勢而為便可能“檣傾楫摧”,最終失敗。由此,我們在辨認時代水流之勢時,應先從事件走向中看出其流向,如此方能為”勢而上”做好必要準備。
明晰了“勢”之方向后,在不同局面中選擇不同把握勢的方法便極其關鍵。
時代之勢變幻莫測,難以由少數人決定,但我們可以正確發揮主觀能動性,靈活變通、使勢為己用。面對不同局面,有人蓄勢待發:憶往昔,莊子“三月聚糧”,齊王“三年不鳴”,句踐“臥薪嘗膽”,他們在“勢”不足時養精蓄“勢”,以待勢為己用;有人謀勢而動: 班超投筆從戎,到周邦彥問“長纓何時入手”,從華盛頓乘勢獨立到紅軍依“勢”解放中國;古往今來成大事者,莫不謀勢而動,在正確的時機抓住勢的力量。“君子生非異也,善假于物也”所假之物便可為“勢”。而前人先輩為我們造好了“勢”,后輩又何如?
風正勁、帆高懸,何不乘勢滄浪巔?當前時代形勢風起云涌:二十大召開,中國式現代化提速; 俄烏廛兵使核危機信號閃現,GPT的出規使人們深度思考,G20峰會預警環境,北溪二號爆炸加速能源危機......有人惶惑:時代的”勢”,究竟在何?其實,我們每位青年既是乘勢者、又是造勢人。冬奧賽場上有谷愛凌,山區學校中亦有求知的眼睛。誰又敢說后備廂中的網課、小販攤邊的作業不是乘勢而為的證明?吾儕青年,只須在平凡之位上發好每一份光,順時代發展之勢而為,中國之水,必將濤濤而下!
叔本華說:“人的意義在于意志有所追求。”少年們啊,看請時代的大勢,去順勢而上,追求獨屬于你的光吧。
【精彩點評】
文章開篇,先將材料中“漂石”之勢與當下全球之勢對舉, 順勢發問:“吾儕新青年當如何”,繼而提出中心論點:辨清“勢”而知所向, 乘“勢”上而知所為。由古而今,入題直捷自然, 巧妙設問,回答擲地有聲。接下來,文章從認識“勢”、把握“勢”和青年的認知思考三個方面,層遞展開論述。文章二、三段, 談正確認識“勢”的重要性和方法。先列舉對“勢”錯誤認識的兩種常見形式,并分析其失敗的原因。再以流水為喻,討論“順勢”與“逆勢”的不同結果, 總結出“從事件的走向”判斷時代趨勢的方法。正反辯證,邏輯嚴密;論述過程,次序井然。文章四、五段, 談把握“勢”的方法及其關鍵。先指出“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是把握“勢”的關鍵,再以莊子、勾踐為例論“蓄勢待發”,舉班超、周邦彥、華盛頓和紅軍的事跡談“謀勢而動”。從“待勢為己用”到“假物”造勢, 既討論了“不同局勢下”把握“勢”的方法,也為下文重點論述“乘勢而上”蓄勢。文章弟六段,在前文的基礎上談認識和思考:當下的“勢”是什么?青年應如何把握“勢”?先談時代大勢,“風正勁, 帆高懸”;再論青年當“乘勢滄浪巔”,以飽含激情的語言贊美“中國之水,必將濤濤而下”的輝煌前景。全文以“乘勢而上”為主線串聯起三個層次, 重點突出, 構思精巧。尤為可貴的是,這篇考場作文, 能在準確解讀作文材料的前提下融匯整合, 敢于突破窠臼,并沒有面面俱到、平均用力, 而是站在青年的立場上, 對時代大勢以及“乘勢而上”做出了深入的思考, 使得考場議論文有了論述的真正價值。故內容判為一類上。文章論證方法多樣, 句式整散結合, 情感充沛,氣勢高蹈。故語言判為一類上。文章的第三個層次論證稍弱,或因考場時間緊迫, 結尾略顯乏力。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