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促織》與《變形記》在故事整體設定上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兩篇作品都敘述了變形故事:一個是人變成了蟋蟀,一個則是人變成了甲蟲。借助于這種變形手法,在貌似荒誕的敘述背后,作品表達出對社會重壓下人的命運的思考,即對人與物之間的異化關系或者人的異化的思考,從而具有了深刻的批判性。
《促織》寫的是一個在外力殘酷壓迫之下的小人物“離魂”的人間慘劇。人原是萬物之靈,蟋蟀本是捕捉來給人當小玩意的,但在《促織》中,一切都被倒轉過來——人成了一只可憐蟲,而“蟋蟀”倒像在玩弄著人的命運,成了成名一家生死、吉兇、福禍的主宰。作者表面上寫小小的蟋蟀,實際上則是把封建統治階級的層層官員和處在社會底層、身受好幾層壓迫的老百姓,自上而下地串聯起來,淋漓盡致地表現了專制制度對人性的摧殘。
如果說蒲松齡只是無意識地涉及異化的問題,那么卡夫卡則是有意識地以表現主義的藝術手法,深刻表現了現代資本主義普遍的人的異化現象。人在一夜間變成了甲蟲,從生理現象看,是反常的、虛妄的、荒誕的;而從社會現象上講,又是正常的、可能的、現實的。在資本主義社會,人一旦失去謀生的能力、謀生的手段、謀生的資本、謀生的機會,就無異于變成一只甲蟲。格里高爾發覺自己變成甲蟲后,那一串焦急的心理活動正反映了他一年到頭過的都是那種惴惴不安、灰黯屈辱的日子。這也就是資本主義社會中“非人的生活”。
《促織》思考問題的向度首先指向社會,而《變形記》則主要是對個人命運的關注。不同的思考向度,體現出中西方兩種文化的不同影響。我們知道,中國社會是建構在一個個家庭的基礎上的,家庭是社會的最小單位。在這樣的社會格局中,個人的所有生存目的、生存價值指向的都是家庭和社會。在中國人的心目中,群體的利益(更多的時候就是家庭)高于一切,所以衣錦還鄉、光宗耀祖就成了很多中國人的追求。而西方社會結構的最小單位是個人,或者說是依附于團體的個人。因此,強調個人的權利,對個人的關注,就成了西方社會鮮明的特點。因著文化的不同,中西方在思考問題時就會表現出相應的差異性。中國人總是將人置于特定的社會環境下來觀照,并進而思考人的命運;而西方人則習慣于以自我的眼光去審視社會,從而思考人的命運。《促織》與《變形記》所體現出的不同的思考向度正是這樣一種具體的表現。
正是基于不同的思考向度,雖同樣是運用變形的手法,但《促織》與《變形記》中人物變形的動因截然不同。在《促織》中,成名的兒子變為促織,是為了挽救整個家庭行將遭遇的滅頂之災。換句話說,也就是個體是為著群體而犧牲的,這在某種層面上反映了中國人潛意識深處隱藏著的所謂忠孝,體現了專制社會里一個又一個的群體(即家庭)的悲哀。而《變形記》中格里高爾的變形,則是在資本主義社會里,個體在難以承受的社會壓榨下走向自我崩潰。雖然這一變形不可能不影響到家庭,但更多地體現出的卻是社會重壓下一個又一個個體的悲哀。
(摘編自韓璽吾《<促織>與<變形記>:荒誕的背后》)
材料二:
社交媒體作為互聯網的新生力量,憑借信息海量、傳播及時、交互性和娛樂性強等特點俘獲了大量受眾。人們在享受其帶來的諸多便利時,也面臨著被異化的威脅。社交媒體對人的異化,就是指人們沉溺于社交媒體建構的擬態環境中,無限依賴媒體提供的內容,從主動的生產消費角色被異化為受媒體控制和奴役的傀儡,一旦離開媒體,就會陷入極端的恐慌之中。如何規避被媒體異化的危險,是當下受眾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
社會學家韋伯認為,人的理性包括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這兩者之間的博弈與平衡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原動力。工具理性的表現形式就是技術革命;而價值理性則是對人的尊嚴、情感和命運的關懷,強調一個人對于價值問題的理性思考。移動互聯網時代,社交媒體的工具理性隨著科技的突飛猛進急劇膨脹,人們在享用技術盛宴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技術崇拜。而價值理性卻被碎片化、娛樂化的快餐文化持續消解著,人的獨立精神越發黯淡無光。在媒體使用過程中,人們將工具崇拜代替了理性思考,不愿付諸任何具體的行動,這種異化正是由社交媒體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之間的失衡導致的。
掙脫社交媒體建構的“異化牢籠”,亟需完善相關法律政策,以確保社交媒體的良性發展。同時,還要加強人文教育,培養國民的媒介素養與道德認同,將外在的約束轉化為內在的理想信念與價值追求,減少社交媒體使人異化的可能。
(摘編自吳向華《新媒體環境下社交媒體對人的異化》)
1.下列對材料相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促織》與《變形記》都關注社會底層小人物的命運,表現出對社會的批判。
B.同是在講述故事時使用變形手法,蒲松齡是無意識的,而卡夫卡是有意識的。
C.因為各自文化不同, 《促織》與《變形記》中人物對自我的認知也明顯不同。
D.新媒體既可以為人們帶來娛樂與便利,又有可能變成束縛人和奴役人的力量。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同樣關注“人的異化”,材料一屬于文學評論,透過文學作品分析人性,材料二直接分析社會現實中的問題。
B.兩則材料都重視梳理主要關系,材料一比較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材料二揭示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間的博弈。
C.封建社會里人們容易受制于忠孝觀念而犧牲自我,互聯網時代人們往往由于對技術的盲目崇拜而喪失自我。
D.為了人類歷史的可持續發展,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必須始終保持平衡,避免其中某一方的力量超過另一方。
3.下列選項,最適合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3分)
A.人們沉溺于網絡互動而日漸喪失現實溝通的能力和樂趣。
B.人工智能機器人ChatGPT強大到讓許多人擔心自己失業。
C.掉進消費主義陷阱的人拼命想通過網絡購物來證明自己。
D.有些人將網絡當成了法外之地而暴露人性中黑暗的一面。
4.常見的論證結構包括總分式、層進式、并列式、對照式等。材料二的論證結構屬于哪一種?請簡要分析。 (4分)
5.《變形記》所揭示的人的異化與新媒體環境下人的異化,在表現和成因方面有何不同?請結合兩則材料簡要分析。(6分)
【參考答案】
1.B("使用變形手法"應為“揭示人的異化”。兩個作品在使用“變形手法”時都是有意識的。)
2.D(由材料二第二段可知,“兩者之間的博弈與平衡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原動力”,既然有博弈,平衡就必定是動態的,兩者是你追我趕的關系。因此,“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必須始終保持平衡”無法推動歷史發展。)
3.A(材料二討論的重點是“新媒體環境下社交媒體對人的異化”。A項,體現社交媒體對人的異化,人沉迷網絡而喪失了自我;B項,體現人工智能的發展可能帶來的挑戰;C項,體現消費主義對人的異化;D項,體現網絡管理的不完善。)
4.(1)層進式結構(1分)。(2)先提出問題,指出新媒體對人的異化;接著分析問題,分析人被異化的原因;最后解決問題,給出減少異化的方法。(3分)(共4分)
5.①表現:前者表現為,資本主義社會中,人變成非人,喪失了活著的尊嚴(或:始終生活在惴惴不安、灰黯屈辱之中);后者表現為,新媒體環境下,人無限依賴媒體提供的內容,變成受媒體控制和奴役的傀儡。(4分)②成因:前者因為,個體在難以承受的資本主義社會的壓榨下走向自我崩潰;后者因為,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之間已經失衡(工具理性壓倒了價值理性)。(2分)(共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