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呈現】
閱讀下面材料,根據要求寫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老子《道德經》有云:“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著名畫家徐悲鴻先生也曾提出繪畫要“致廣大,盡精微”。可見,人生的路上,我們要做大事,這是我們的追求;但是想要成就大事,也不能忽視細微,忽視根本。
以上材料對我們頗具啟示意義。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此的思考與感悟。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審題指導】
(一)材料解讀
這是一則材料作文,由《道德經》的名言和徐悲鴻畫畫的感悟組成。《道德經》上的名言強調了“天下大事必須從細處開始”的論斷,強調了要關注“大”和“小”的辯證關系,更要重視“小處,細處”的作用。徐悲鴻的名言是從“致廣大和盡精微”關系,思考“大”和“小”的辯證關系,強調“小”的作用,只有從“小處”“精微處”“根本處”著手,才能實現“做成天下大事,致廣大”的根本目標,在繪畫技法上,是全部與局部、整體與細節的關系問題。繪畫既要觀照整體,也要講究局部細節;既要突出整體性,也要善于對細節進行取舍;整體應照顧到局部,局部細節要服從整體,兩者要互相配合,互相成就,才能繪就具有統一性、整體性與概括力的畫作。徐悲鴻用“致廣大,盡精微”來概括自己的核心藝術思想,并用作指導藝術實踐和藝術教育。
這兩句話凝結著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哲學智慧,啟示我們干事創業要把握好全局與局部、長遠與當前、戰略與戰術的關系,既要登高望遠、胸懷大局,又要落實落細、積微成著。
【參考立意】
1、圖難于其易,圖大于其細;
2、“致廣大而盡精微”是成事之道;
3、胸懷大局,積微成著;等等。
【佳作展示】
致廣大,盡精微:大事與細微的辯證法
天下之事,如磨盤般大的磨石,從細小的山谷中流淌出來,匯集成為無法阻擋的洪流。正如古代哲人老子所言,“天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無論難易,大事小事,其背后的哲學原理都是相通的,那就是我們做事的方式和態度。
“難者不會,會者不難”,這是我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然而,很多人往往在面對困難時便失去了方向,手足無措。究其原因,是對“難”的誤解。困難之所以難,是因為它超越了我們現有的能力范圍,需要我們付出額外的努力去解決。我們要清醒地認識到,任何解決困難的過程都是從易到難,從小到大,逐漸積累而成的。沒有一蹴而就的成果,也沒有一帆風順的道路。
有一則古人的故事,講的是一位年輕人要學射箭,他的父親便讓他先學會擺旋酒壺。當他在一天之內完成了這項看似簡單無用的任務后,他的父親才告訴他,那其實是讓他學會控制自己的動作和注意力,是射箭的基本功。這便是“天下難事,必作于易”的道理。沒有輕易得來的成果,只有腳踏實地的學習。
再來看“天下大事,必作于細”。一屋不掃,何以掃天下?對于大事的追求是遠大的目標,是一種高尚的追求。然而,如果連小事都做不好,如何去追求更大的目標呢?只有將每一件小事做好,才能積累信心和實力,才能在面對更大的挑戰時不失方寸。畫家徐悲鴻先生曾提出“致廣大,盡精微”,這正是對細節與大局之間平衡的精準描述。一幅畫作的成功,不僅在于整體布局的宏大和氣勢,更在于每一處細節的把握和刻畫。這正如人生一般,不僅要有個人的雄心壯志和遠大目標,更需要把每一件小事做好,做到極致。
馬卡連柯曾說過:“一匹馬能馱多重的干草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一個合適的道路。”這句話深深地觸動了我。人生之路漫漫,我們需要找到一個適合自己的道路。而找到這個道路的關鍵,就是要從細處著手,去尋找適合自己的目標和方法。這就像農民種地一樣,只有選對種子、翻土施肥、精心灌溉等每一個細節都做到位了,才能收獲豐收的果實。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時代里,“變”是常態。我們需要時刻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洞察力,從小事做起,積累經驗和知識。在應對大事時,我們應開闊視野、胸懷全局;而在處理小事時,我們應心細如發、精益求精。只有這樣,“致廣大”與“盡精微”才能有機融合在一起。
天下事雖難做亦必做。我們要抱著“會者不難”的心態去面對挑戰,從小事做起積累信心和實力;同時也要有“天下大事必作于細”的心態去對待每一件小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