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神 | 神志 | 語言 | 目 | 面色 | 動作 | 呼吸 | 肌肉 |
得神 | 清楚 | 清晰 | 兩目精彩 | 榮潤 | 自如 | 平穩 | 不削 |
少神 | 不振 | 懶言 | 乏神 | 少華 | 遲緩 | 少氣 | 松軟 |
失神 | 萎靡 | 混亂 | 晦暗呆滯 | 無華 | 艱難 | 微弱或喘促 | 羸瘦 |
得神 | 有神 | 精充神旺 | 正常人病情輕淺 |
失神 | 無神 | 精虧神衰 | 久病重病 |
少神 | 神氣不足 | 病輕或體虛 |
分證 | 表現 | 意義 |
臟躁 | 時時恐懼,焦慮不安,心悸氣促,不敢獨處(多見于婦人) | 虛證,心膽氣虛,心神失養 |
狂證 | 狂躁不安,胡言亂語,打人毀物,不避親疏 | 陽證,痰火擾心 |
癲病 | 表情淡漠,神識癡呆,哭笑無常, | 陰證,痰濁蒙蔽心神 |
癇病 | 突然昏倒,口吐白沫,目睛上視,四肢抽搐,移時蘇醒,醒后如常 | 肝風挾痰上逆 |
面色 | 主病 |
赤色 | 主熱證,亦可見于戴陽證 |
白色 | 主虛證(包括血虛、氣虛、陽虛)、寒證、失血證 |
黃色 | 主脾虛、濕證 |
青色 | 主寒證、氣滯、血瘀、疼痛、驚風 |
黑色 | 主腎虛、寒證、水飲、瘀血、劇痛 |
神志狀態 | 病變語言 | 語言特點 |
神志尚清 | 錯語 | 言語錯亂,語后自知 |
言謇 | 吐字不清,語不流利 | |
神志不清 或 錯亂 | 譫語 | 語無倫次,聲高有力 |
鄭聲 | 語言重復,語音低弱(鄭和) | |
狂言 | 語無倫次,狂叫罵詈,精神錯亂 | |
獨語 | 自言自語,見人則止 |
語言特點 | 臨床意義 | |
譫語 | 語無倫次,聲高有力 | 熱擾心神→實證 |
鄭聲 | 語言重復,語音低弱 | 心氣大傷,精神散亂→虛證 |
狂言 | 語無倫次,狂叫罵詈 | 氣郁化火,痰火擾神→實證 |
獨語 | 自言自語,見人則止 | 虛:心氣不足;實:氣郁痰結 |
錯語 | 言語錯亂,語后自知 | 虛:心脾兩虛;實:痰濕、瘀血、氣滯阻礙心竅(氣痰瘀) |
言謇 | 吐字不清,語不流利 | 風痰阻絡(中風先兆或后遺癥) |
名稱 | 起病 | 氣息 | 吸呼 | 兼證 | 脈象 | 病位 |
實喘 | 發作急驟 | 氣粗聲高 | 呼出為快 | 仰首目突 | 脈實有力 | 肺 |
虛喘 | 病勢緩慢 | 氣怯聲低 | 深吸為快 | 動則喘甚 | 脈虛無力 | 肺腎 |
氣息 | 兼證 | 臨床意義 | |
虛證 | 氣短息微 | 體瘦神疲,頭暈乏力 | 肺氣不足或元氣大虛 |
實證 | 氣短息粗 | 胸部窒悶,胸腹脹滿 | 氣滯、痰飲、瘀阻 (氣痰瘀) |
咳聲性質 | 痰液性狀 | 臨床意義 | |
比較 記憶 | 咳聲重濁 | 痰白清稀 | 外感風寒(寒咳) |
咳聲沉悶 | 痰多易咳 | 痰濕阻肺(痰咳) | |
比較 記憶 | 咳聲不揚 | 痰稠色黃難咯 | 熱邪犯肺(熱咳) |
干咳 | 無痰或少痰 | 燥邪犯肺或陰虛肺燥(燥咳) | |
咳聲低微 | 肺氣不足(虛咳) |
百日咳 (頓咳) | 咳聲短促,連續不斷,咳后有雞鳴樣回聲(鷺鷥叫) | 風邪與痰熱博結 |
白喉 | 咳如犬吠,伴有聲音嘶啞,吸氣困難 | 肺腎陰虛,火毒攻喉 |
“口氣四臭” | 口臭 | 口腔不潔、齲齒或消化不良 |
口氣酸臭 | 食滯胃腸 | |
口氣臭穢 | 胃熱 | |
口氣腐臭 | 內有瘡瘍潰膿或牙疳 |
異常氣味 | 臨床意義 | |
大便 | 大便臭穢難聞 | 腸有郁熱 |
大便溏泄而腥 | 脾胃虛寒 | |
大便臭如敗卵,矢氣酸臭 | 食積大腸 |
異常氣味 | 臨床意義 | |
小便 | 小便臊臭,黃赤混濁 | 膀胱濕熱 |
散發爛蘋果樣氣味 | 消渴病 |
異常氣味 | 臨床意義 | |
月經 | 經血臭穢 | 熱證 |
經血氣腥 | 寒證 |
異常氣味 | 臨床意義 | |
帶下 | 臭穢而黃稠 | 濕熱 |
帶下腥而清稀 | 寒濕 | |
帶下奇臭而色雜 | 多為癌癥 |
異常氣味 | 臨床意義 | |
病室氣味 | 臭氣觸人 | 瘟疫病 |
尸臭氣 | 臟腑衰敗 | |
血腥氣 | 失血證或術后 | |
尿臊氣 | 水腫病晚期 | |
爛蘋果氣味 | 消渴病晚期 | |
腐臭氣 | 潰腐瘡瘍 |
寒熱輕重情況 | 臨床意義 |
(1)惡寒重發熱輕 | 風寒表證 |
(2)發熱重惡寒輕 | 風熱表證 |
(3)發熱輕而惡風 | 傷風表證 |
潮熱分類 | 特點 | 意義 |
日晡潮熱 | 午后3~5時(申時)高熱,又稱陽明潮熱 | 陽明腑實證 |
陰虛潮熱 | 長期低熱,午后或夜間低熱。 | 陰虛生內熱 |
濕溫潮熱 | 身熱不揚,午后熱甚 | 濕溫病(濕熱蘊結) |
意義 | |
無定時 | 少陽病(半表半里證) |
有定時 | 瘧疾 |
自汗 | 醒時常自汗出,動則尤甚 | 氣虛證或陽虛證 |
盜汗 | 睡時汗出,醒則汗止 | 陰虛證 |
溫度 | 性狀 | |
亡陽之汗(寒) | 冷 | 如水(清稀) |
亡陰之汗(熱) | 熱 | 如油(粘稠) |
局部汗出 | 臨床意義 |
頭汗 | ①上焦熱盛②中焦濕熱③虛陽上越 |
半身汗 | ①中風②痿證③截癱(注:汗出見于健側) |
下半身汗出 | ①腎陰虛②肝膽濕熱下注 |
心胸汗 | ①心脾兩虛②心腎不交 |
手足心汗 | ①陽明燥熱②陰經郁熱③中焦濕熱郁蒸 ④與脾胃有關(下面具體解釋) |
年齡 | 診脈操作 |
3歲以下 | 按于掌后高骨部;不分三部,定至數為主(不動) |
3~5歲 | 以高骨中線為關;一指向兩側轉動以察三部 |
6~8歲 | 挪動拇指診三部 |
9~10歲 | 次第下指,依寸關尺三部診脈 |
10歲以上 | 按成人三部脈法 |
1.浮脈類(6個):輕取即得 | |
脈名 | 脈象 |
浮脈 | 舉之有余,按之不足。→如水漂木 |
洪脈 | 脈體闊大,充實有力,來盛去衰。→“洪水” |
濡脈 | 浮細無力而軟。→儒弱書生,無力服細軟。 |
散脈 | 浮散無根,節律不齊。→散漫,無組織無紀律。 |
芤脈 | 浮大中空,如按蔥管。→芤,蔥的別稱。 |
革脈 | 浮而中空,中空外堅,如按鼓皮。→皮革。 |
2.沉脈類(4個):重按始得 | |
脈名 | 脈象 |
沉脈 | 輕取不應,重按始得。→如石沉水,與“浮脈”比較記憶。 |
伏脈 | 推筋著骨始得→潛伏很深,比“沉脈”還深。 |
牢脈 | 沉+實大弦長。 |
弱脈 | 沉細無力而軟。→與“濡脈”比較。“浮細軟” |
3.遲脈類(4個):一息不足四至 | |
脈名 | 脈象 |
遲脈 | 一息不足四至。 |
緩脈 | 一息四至,脈來怠緩。 |
澀脈 | 往來艱澀,遲滯不暢。→如“輕刀刮竹”。 |
結脈 | 脈遲,時有一止,止無定數。 |
4.數脈類(4個):一息五至以上 | |
脈名 | 脈象 |
數脈 | 一息五至以上,不足七至。 |
疾脈 | 脈來急疾,一息七八至。 |
促脈 | 脈數,時有一止,止無定數。→聯系“結脈” |
動脈 | 脈短如豆,滑數有力。→動脈=短脈+滑數。 |
5.虛脈類(5個):應指無力 | |
脈名 | 脈象 |
虛脈 | 舉按無力、應指松軟。 |
細脈 | 脈細如線,應指明顯。 |
微脈 | 極細極軟,若有若無。→聯系“濡脈”“弱脈” |
代脈 | 脈緩,時有一止,止有定數。→聯系“促”“結” |
短脈 | 首尾俱短,不及本部。→聯系“動脈” |
6.實脈類(6個):應指有力 | |
脈名 | 脈象 |
實脈 | 舉按充實有力。→比較:虛脈“松軟無力”。 |
滑脈 | 往來流利,應指圓滑。→如珠走盤。 |
緊脈 | 繃急彈指,狀如轉索。 |
弦脈 | 端直以長,如按琴弦。→比較:緊脈,脈管緊張度比弦脈高。繩索比琴弦結實 |
長脈 | 首尾端直,超過本位。→比較:短脈“首尾俱短” |
脈沉細而軟者稱為( ) A.結脈 B.促脈 C.代脈 D.微脈 E.弱脈 |
弱脈與濡脈脈象的共同點是( ) A.脈細如線 B.脈來無力 C.細而無力 D.浮而無力 E.沉而無力 |
哪項不屬于滑脈所主( ) A.痰飲 B.食滯 C.實熱 D.瘧疾 E.孕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