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的主神有三位:大梵天(Brahma),大自在天(Shiva),以及妙毗天(Vishnu).大梵天為創(chuàng)造之神,宇宙之主,大自在天即濕婆,是三只眼的破壞之神(即鬼眼王),妙毗天是宇宙與生命的守護(hù)者.這三位大神皆能自由變化,神格十分崇高,猶在眾神之王因陀羅(Indra,雷神帝釋天)之上.
注:妙毗天一般都譯為毗濕奴神,在佛教稱為那羅延天,濕婆神在佛教稱為大自在天,大梵天是佛教的稱呼,在印度神話中大都稱為婆羅門神或婆羅賀摩,即最近很流行的四面佛。濕婆神有人翻成希瓦神,有三個眼睛,密宗有所謂性力派雙修瑜珈即從此神而來,印度教徒常用一外表像陽具的天然石柱,上面刻一個眼睛代表濕婆神而加以祭拜,在印度境內(nèi)有一座山外形就如同一座大陽具,印度教徒每年在節(jié)日時都要上山祭拜濕婆神。而密宗許多明王金剛都有第三只眼,以神話學(xué)觀點,都是由濕婆神的神格轉(zhuǎn)化而來,密宗明王、金剛有第三只眼,其中一意義是指勝其法力勝過濕婆神之意。
有一次因陀羅不知怎麼得罪了大自在天的分身之一陶爾梵剎斯(Durvasas),而遭到他的詛咒,因陀羅諸神以下三界都因此失去了活力,日漸枯槁.於是諸非天,通稱為阿修羅(Asura)趁機攻打衰退的諸天,諸天兵敗如山倒,只好向萬神之神大梵天求助,梵天懶得管這種閑事,就推給妙毗天(毗濕奴),毗濕奴取了他的種種法寶,法螺,輪寶(法輪,金輪法王可能是剽竊毗濕奴的智慧財產(chǎn)),對諸天說,\"你們照我的話作,保證你們又會變成一尾活龍.\"於是便命他們將某種藥草投入大乳海,拔取曼荼羅大山(MountofMandara)作為攪海的杵,以廣財子龍王(Vasuki)作為攪杵的攪?yán)K,旋攪乳海以取不死甘露(TheDewofLife).但是諸天必須與阿修羅合作.\"你們必須允許他們和你們均分甘露.使他們也獲得永生\"妙毗天繼續(xù)說道,\"不過根據(jù)我的先見之明,他們這次會白花力氣,那些東西於他們是無份的.\".
注:因陀羅即佛教中之帝釋天.
於是諸天便與阿修羅同盟,進(jìn)行攪海取藥的工作,妙毗天化為一只大海龜(Tortoise)以承杵底,阿修羅持龍王之頭,諸天持龍尾,開始攪動.妙毗天一方面變成海龜承杵,一方面以其大法身坐於高山之巔,以神力灌注於諸天與龍王之身.當(dāng)龍王身體被絞緊時,龍口吐出熱氣,把阿修羅燒個半死,但是龍尾在空中揮舞,卻形成香云,時有甘雨撒落,諸天工作輕松愉快.
攪著攪著,從海里攪出一只香潔牝牛,其後攪出了天女梵琉尼(Varuni),是為谷酒女神;然後是樂園大香樹;然後是月輪,大自在天取來作為額頭的裝飾;然後是一碗可以毀滅三界的毒露,大自在天這時氣大概也消了,就把這危險物品取來自己喝了,三界因而得以保存,但是大自在天的喉嚨因此變成青紫色,大自在天因此又稱為\"青喉(頸)者\"(Ni-lakantha);然後是七頭長耳天馬;然後終於天醫(yī)川焰(Phanwantari)手托不死甘露出現(xiàn);最後出了的是幸運與美的女神吉祥天(Laksmi),成為妙毗天之妻.
注:大自在天因這個典故而稱青頸者,觀音有一個化身叫青頸觀音其典故即從這個故事而來的。在此處有一點這位原作者弄錯了,前面末學(xué)補充過,妙毗天一般都譯為毗濕奴,所以根本與毗沙門天并非同一位神。帝釋天在印度神話中稱為雷帝因陀羅,住在須彌山的山頂上方。手下有四大天王,北方——毗沙門天,即多聞天或托塔天王,在封神榜中被改為托塔天王李靖。日本戰(zhàn)國時代,上杉謙信十分崇信此尊,出戰(zhàn)時軍旗常有刀八毗沙門字樣,一般此尊在密法上常用來做為守護(hù)國家全之用,在藏密中此神轉(zhuǎn)為黃財神。
東方——持國天
南方——增長天
西方——廣目天
此時諸天歡欣鼓舞,被冷落在一旁的諸非天(阿修羅)則十分不爽,其中一個從天醫(yī)手中搶走了不死甘露,妙毗天急化成一個超級美女混入阿修羅群中,加以迷惑,趁機將不死藥奪回.諸天喝下了甘露果然又變成一尾活龍,大發(fā)神威把阿修羅感回地獄,因陀羅重回寶座,從此三界平安無事.
注:在印度神話中濕奴神常做這種偏心事,有興趣的人請參看摩訶婆羅多,這部印度偉大史詩,中就有許多這類記載。
不過在諸天飲甘露時,有個阿修羅名叫\(zhòng)"羅喉\"(Rahu)變成諸天形貌混進(jìn)去偷喝,結(jié)果被日天子蘇利耶(Surya)與月天子旃陀羅(Chandra)瞄到,急忙向妙毗天打小報告,妙毗天立刻射出法輪血滴子,可憐那羅喉不死藥只吞到喉嚨而已,頭就被割了下來,不過身體雖然死了,頭因為有吃到甘露而得永生,大叫一聲,飛到空中從此恨日月入骨,所以隨時追著日月,一追到就把日月吞食,此為日月蝕的由來.羅喉星為一黑暗星,死掉的身體則化為計都星(彗星),皆為不祥之星.
注:法輪是毗濕奴神的法器之一,因此神是印度教中最崇高的神,有些印度宗派視其為唯一之神,其他如濕婆,梵天等只算是半神人,佛教采用其部份的形像,而創(chuàng)出許多護(hù)法神。輪有旋轉(zhuǎn)摧破之意,故佛陀說法,被稱為轉(zhuǎn)法輪。因為羅喉造成日月蝕,有掩遮之意,當(dāng)年佛陀離家許久,耶輸陀羅才生下羅侯羅,有人,懷疑非佛陀之子,後經(jīng)佛陀證明為此子,因此才名為羅候羅。
大自在天濕婆的太太婆婆諦(Parvati,佩爾巴利?)婚後久無子息,濕婆自己是破壞神,也沒辦法,只好叫老婆去拜托毗濕奴,每日以鮮花,果品,珍寶,黃金供養(yǎng),并飯婆羅門一千人,持續(xù)一年,并齋戒沐浴,凝神壹志,存想毗濕奴.婆婆諦就在恒河邊舉行這種儀式.有一天見到一個老婆羅門,叫她回自己的屋里,就可以得到一個兒子.這個老婆羅門是克利斯那天(Krishna)化身,他後來就變成婆婆諦的兒子,叫做迦尼薩(Ganesa)婆婆諦得子,諸神都來慶賀,大家都搶著看嬰兒,只有土星神莎尼(Sani)低首垂目,不敢看嬰兒一眼.婆婆諦問其故,莎尼回答說,他以前一心虔禮毗濕奴,而疏於禮敬毗濕奴的太太,毗太太於是加以詛咒,讓他不管目光看到誰誰就會死掉(照攪海神話來看,毗太太應(yīng)該是吉祥天,不過這麼狠的詛咒看起來實在不大合吉祥天的形象,不過自古以來神都滿亂來的,不予深究),為了避免發(fā)生不幸,所以不敢看人,更別說是三大神之一的兒子了.婆婆諦聽了不以為意,想說自己地位跟毗太太也是不相上下,說不定還有跟毗太太較勁之意,不惜拿孩子的小命開玩笑,就硬逼土星神看她的兒子,一看之下,小孩當(dāng)場身首分家,頭飛回克利斯那天宮,跟那化身為子的天神重新結(jié)合了.心傷愛子慘死的濕婆神投地痛哭,諸神也同樣哭泣,毗濕奴眼看這禍?zhǔn)率亲约旱睦掀湃浅鰜淼?再加上自己身為守護(hù)生命的大神,也不能不管,就騎上了他的大鵬金翅鳥喀緱丹(Garuda),飛到普修薄波陀羅(Pushpabhadra)河邊,找到一頭在睡覺的大象,就把象頭砍了下來,拿回來裝在死嬰的脖子上,因此迦尼薩就成了象頭人身.雖然變成象頭,畢竟嬰兒死而復(fù)活,婆婆諦為此舉行盛大的慶祝宴會,只有倒霉的土星神被踢出諸神集團(tuán),還遭到婆婆諦的詛咒,變成跛腳,真是有夠歹命這個故事的版本尚有許多,暫且不表.\"孔雀王\"里有一段\"地獄門\",里頭的大反派叫做\"大圣歡喜天\",即為迦尼薩在密宗里的名字,也是畫做象頭之形,\"孔雀王\"的考據(jù)之謹(jǐn)慎令人肅然起敬.這段故事中登場的還有里高野十二神將,也是出於印度,為十二地支之支配神:
鼠:招杜羅
牛:毗羯羅
虎:宮毗羅
兔:代折羅
龍:迷企羅
蛇:安底羅
馬:茹你羅
羊:珊底羅
猴:因達(dá)羅
雞:波夷羅
狗:摩虎羅
豬:夏達(dá)羅
在孔雀王里,宮毗羅是十二神將的大將,原來騎的是獅子,因為古代中國沒有獅子,就改成老虎.屬雞的波夷羅騎的其實是金翅鳥而不是雞.
注:佩爾巴利就是三只眼中女主角的名字:P
克利斯那天(Krishna)即是毗濕奴神的別名之一。
大圣歡喜天:在印度神話中,是司音樂、文藝之神,在泰國以其神為藝術(shù)學(xué)院標(biāo)志,馬來西亞印度教圣地黑風(fēng)洞所祭拜的主神。在其神格進(jìn)入佛教之後,卻變成雙身的歡喜佛,佛經(jīng)中記載其本為兇惡之神,觀音大士化身為美女嫁給他為妻,使其成為佛教護(hù)法神,在密宗中因其有財神屬性,又稱為象頭財神。同一尊神在不同宗教中竟會有不同傳說及神格,也是好玩。
十二神將:即護(hù)持藥師佛的十二護(hù)法神將,詳見藥師經(jīng)。用十二種生物代表年,源於印度,漢時傳至中國,與中國陰陽家之十二地支相結(jié)合。
迦尼薩(Ganesa)象頭神的來源另有一傳說,濕婆神有一天離家之後,濕婆神的老婆即生下迦尼薩,因為迦尼薩是神之子,出生之後即長的十分高大強壯,濕婆神的老婆有一天想洗澡,就叫兒子在外頭守著,不讓外人偷窺。不久濕婆神回家了,見到有一個高大英俊的小伙子站在門口,誤以老婆偷漢子,心中充滿醋意,就叫那個小伙子讓開,迦尼薩堅守母親的囑托,不讓開通路。父子二人就不知究竟就開打起來,濕婆神竟不敵兒子,心中十分生氣,就使了奸計,一刀砍下兒子的頭,迦尼薩因此身首二處。
濕婆神的太座聽見吵架聲,出門來看,只見丈夫砍下親生兒子的頭,痛哭失聲,此時濕婆神才知道做錯了事。為了安慰太座失子之痛,就去求毗濕奴神,毗濕奴神告訴濕婆神,只要明天往他交代的方向走去,看第一個生物將其頭砍下,安裝在濕婆神兒子的脖子上,就可以使迦尼薩復(fù)活。濕婆神依言去做,結(jié)果碰上第一個生物就是大象。於是取得象頭,放在兒子的身上,因此迦尼薩就成了象頭人身。
一.神話の章:印度神話--毗濕奴與其十種化身
**毗濕奴(Vishun):
在吠陀神話中的毗濕奴并非有力量的神。但在印度話中,卻在三大主神の一,占著有力的地位,并衍生出無數(shù)的神話。毗濕奴手持法螺貝、光環(huán)、棍棒與蓮花,座騎是一只稱為加爾達(dá)的大鳥。千頭的舍沙龍(或稱阿南塔龍)將其掩蔽。他的肚臍上長了一株蓮花,梵天(亦為三大主神の一)由此而生,創(chuàng)造新世界。毗濕奴最為顯著的特色就是阿哇陀那(權(quán)化或稱化身)的神話,化身的種類沒有一定,但一般都稱以十種化身來救世。
注:加爾達(dá)的大鳥又稱為迦樓羅即是所謂的金翅鳥,專門以龍為食,每天要吃一只龍王及五百條小龍。
千頭的舍沙龍:有時只畫成七頭的眼鏡蛇,在南傳佛教寺院常見其造形,甚至有一種佛陀的的造形,坐在這尾蛇所盤成的身軀上,而蛇的七個頭張開如傘蓋,護(hù)住佛陀的頭,這個形象進(jìn)入密宗之後,成為北方不空成就如來的造形。
1.魚(麻磋):當(dāng)淹沒世界的大洪水襲來之際,毗濕奴化身為魚,以的須系住人類的始祖馬奴所乘的船,使其成為唯一的生存者。
注:馬奴,印度神話中人類的始祖,在印度古時有馬奴法典,用來規(guī)范當(dāng)時人的生活種種。
2.龜(卡契亞帕):當(dāng)神與惡魔施行乳海大攪拌之際,毗濕奴化身為龜潛入乳海之底,背負(fù)著曼陀羅山。
注:龜即前面神話中的(Tortoise),惡魔指阿修羅,詳見前面的故事。
3.野豬(筏羅柯):當(dāng)一個名為畢拉尼克的邪的惡魔將大地拖入海中之際,毗濕奴化身為野豬潛入海中與惡魔決斗并打倒惡魔,再以他的牙將大地拉起。
4.獅面人(那羅辛哈):不死身的惡魔畢拉尼卡吉布因其子崇信毗濕奴,憤而欲殺其子,毗濕奴化身為獅面人打敗惡魔。
5.侏儒(威馬那):為從惡魔帕利手中奪回天、空、地三界的主權(quán),毗濕奴化身為侏儒,帕利答應(yīng)將走三步的范圍內(nèi)的土地交出來,毗濕奴恢復(fù)原來的模樣,三步跨過了三界,將主權(quán)確保。
6.帕拉羅摩:以圣仙吉馬達(dá)克尼的兒子帕拉羅摩的身分出世,掃蕩了傲慢的克吉特里亞王族,確立婆羅門的地位。
7.羅摩:以大敘事詩的主角羅摩的身份出世,打倒擁有十個頭的蘭卡魔王拉法那,神猴哈奴曼在此故事中也十分活躍,有人說西游記的孫悟空即是由它演化而來。
注:十首王——克吉特里亞王為楞伽島的國王,楞伽島即今斯里蘭卡。神猴哈奴曼為風(fēng)神之子,其在故事中的活躍情形一如西游記中孫悟空,由於這個故事傳說早於佛陀降世就有了,一般而言,學(xué)者認(rèn)為明朝時吳承恩作西游記時參考哈奴曼的事跡創(chuàng)出孫悟空來。另外在佛教經(jīng)文中大智度論有提這一些傳說。
8.克里希納:以威斯提娃與提娃吉之子克里布納的身份出世,斬殺惡王凱撒。
注:這個故事出於摩訶婆羅多,與上面的羅摩衍那合稱印度二大史詩,印度神話大都出於此二本書。克里希納又譯為克利修納(Krishna)。克利修納在摩訶婆羅多中對阿周那的精神講話,稱為薄伽梵歌,是印度教的重要經(jīng)典。在印度薄伽梵,意為世尊,本來是毗濕奴神的稱號之一後來被佛教采用做為佛十名號之一,後世在印度,有時也用來稱呼各宗派中成就的人。
9.佛陀:毗濕奴化身為佛陀,否定了婆羅門的犧牲祭祀。
10.柯奇:世界瀕臨破滅,末法現(xiàn)世結(jié)束之時,毗濕奴將手持利劍,身跨白馬,化身為柯奇現(xiàn)身救世。
**注:以上十種化身中,以羅摩與克里希納最重要。此兩者均為受印度人民歡迎的人物。且這二人都被視為毗濕奴神的最重要的化身。而且佛陀在印度教中被為毗濕奴神的化身之一,而在佛教中毗濕奴神卻是佛教中的護(hù)法神,而濕婆神更是改頭換面成為密宗許多神格的來源,以上是從神話學(xué)的觀點來看。所以有人認(rèn)為在印度被回教勢力入侵之後,婆羅門教變成印度教,而佛教則被印度教吸收而納入其中,可能是由此而來的。
傳說印度神話中的戰(zhàn)神室健陀(即大乘佛教中的“護(hù)法神”韋馱)曾乘孔雀,執(zhí)弓箭,斗魔軍;耆那教教祖大雄也把孔雀選為坐騎;“天神之王”因陀羅還封孔雀為鳥王。
在印度神話里,月亮主石是位端坐在羚羊?qū)氉系乃氖稚瘛?br>
印度神話中說:毗濕奴大神的化身黑天出生后,很快被送到牧民難陀的家里,難陀以為是自己妻子所生之子。
因陀羅、旃陀羅、伐樓拿、加爾迪克:古代印度神話傳說中的天神,其中因陀羅為天神之王,類似中國的玉皇大帝。
普托納特:濕婆大神的另一個名字。
印度神話中的阿赫里耶,是梵天所創(chuàng)造的第一個女人,她和雷天私通,她的丈夫喬答摩仙使她變成一塊頑石。后來受了英雄羅摩的撫觸,又回復(fù)了原形。
訖里什那:根據(jù)印度神話傳說,他是印度教三大神之一毗苾奴的第八化身。
愛神伽摩和希臘神話中的丘比特非常近似,他們同樣是手持弓箭,用發(fā)射出的箭頭去誘發(fā)愛情。但伽摩不是美女,也不是有翼的小孩,而是一位英俊健壯的青年。據(jù)說他手中的弓用甘蔗制成,弓弦為連接在一起的蜜蜂,箭鏃是芬芳四射的花朵,使人從感官上體驗到愛情的甜蜜、純真與優(yōu)美。不過,在佛教中的苦行者和主張禁欲的僧人看來,“愛為穢海,眾惡歸焉”。因而在印度神話中還有一段故事,說愛神因引誘正在苦行打坐的神女而觸怒天庭,被印度教主神之一的濕婆用眼中之火攻為灰燼。這樣說來愛神又是無形的,常常在不知不覺中襲擊人們,必須對之作高度的警惕。
戈巴爾:印度神話傳說中的黑天神的別名。
迦利時代:印度《經(jīng)世書》中所描寫的時代,即第四時代,迦利女神所治理的時代,被稱為印度社會的盛世。
“阿瓊”是印度神話中的戰(zhàn)神。緊那羅神是古印度神話中的歌王。在印度神話中,原來是半神半人的天上樂神,是帝釋天屬下主司主樂的天神。在印度神話中,帕凡提為濕婆之妻,主掌土地的生產(chǎn),以及守護(hù)人類(特別是小孩)
轉(zhuǎn)輪圣王:古印度神話中的圣王。也稱四大天王,自天感的輪寶,按月份輪回回?fù)喂芩拇蟛恐薜纳茞骸⒎鸾桃u用其說。
在印度神話中,虹是拉瑪?shù)墓?br>
佛教典籍中的「龍王」和「龍女」,是印度梵語的「那迦」(Negi)與「那姬」(Negi)翻譯而來,原意「大蛇」,有千變?nèi)f化的能力,可以呼風(fēng)喚雨。
雪山神女:又名杜爾伽、烏瑪,印度神話傳說中的幸福女神,濕婆的妻子。
Yeck(耶克)
印度神話中一種會變形的小精靈,常常變化為毛茸茸的小動物,頭上還戴著一頂小白帽。別小看這些小精靈,他們的力量很大,足以搬動一座山。耶克喜歡引人迷路,如果你能偷到它們的帽子的話,就可以擁有隱身的能力。
根據(jù)印度神話,因陀羅是神王,雷杵是他的武器。
阿修羅
天神最大的敵人,愛好戰(zhàn)斗的魔神,掌握法術(shù)之力“摩耶(幻象)”桀驁不馴的黑夜的神明,充滿了神秘和叛逆的魅力,無怪阿修羅會成為眾多動漫作品中的重要角色和比喻了。
阿修羅是天神(提婆)最大的敵人。在吠陀時期,“阿修羅”是個高貴的稱呼,有時指魔神,有時指天神,魯奈羅的一個稱號就是“天界的大阿修羅”。所見,在遠(yuǎn)古的時代,阿修羅是和天神一樣擁有崇高地位的種族。
實際是,不論是天神還是阿修羅,都是梵天的子孫、仙人迦葉波的后裔。相傳迦葉波有很多個妻子,主要的天神都出自阿低提,而陀努所生者被稱為“檀那婆”,底提所生者則被稱為“達(dá)伊提耶”,檀那婆和達(dá)伊提耶是阿修羅的主要組成。他們是天神的弟兄,擁有智慧、威力和“摩耶”,并在三界建有眾多城堡,最著名的就是三連城。阿修羅在和天神的戰(zhàn)斗中失敗,被趕下大海和地下,但他們并沒有放棄爭斗;在后來很長的時間里,阿修羅里的霸主和英雄層出不窮,不止一次地把驕傲的天神逼到走投無路的地步;天神和阿修羅的戰(zhàn)爭史是足以構(gòu)成壯麗史詩的天地傳說。除了波斯神話外,從沒有那一個神話中天神的敵人擁有如此強大的力量、崇高的地位,從沒有那一族天神的敵人里可以出現(xiàn)如此多的俊杰和梟雄。結(jié)果,天神往往只能依靠欺騙或者求助三大神的力量來戰(zhàn)勝阿修羅。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阿修羅的地位也開始下降,到了黑天的時代,阿修羅依然在大地上橫行,但是已經(jīng)沒有了往昔征服天地的霸氣,而只淪為地方軍閥惡霸一類的角色。
阿修羅和天神的分裂始于攪乳海;當(dāng)時因陀羅因為得罪了脾氣暴躁的敝衣仙人,開始失去力量和三界的統(tǒng)攝;同時阿修羅由于驕傲和奢侈,也開始遭到同樣的不幸。在毗濕奴的建議下,雙方?jīng)Q定合作攪動乳海尋找長生不死的甘露。他們把曼佗羅山當(dāng)作攪棒,龍王婆蘇吉做為攪?yán)K,毗濕奴自己化身為巨龜作為曼佗羅山的基礎(chǔ),開始了艱難的努力。毗濕奴建議阿修羅拉住婆蘇吉的尾部,天神去拉頭部,阿修羅對此表示懷疑,堅持要拉頭部;而實際上這正是毗濕奴想要的效果。結(jié)果,在拉的過程中,婆蘇吉不斷噴出毒焰和火氣,差點把阿修羅都熏死過去。最后,努力終于收到了成效,寶物一件件浮出了海面,包括月牙,濕婆用來裝飾他的額頭;吉祥天女,成為毗濕奴的妻子;因陀羅的白馬;象征豐饒的神圣乳牛;如意樹;毗濕奴的寶石;最后是手捧甘露的醫(yī)神。這時候出現(xiàn)了意想不到的副產(chǎn)品:一團(tuán)足以毀滅世界的毒藥。眾神和阿修羅都驚恐萬分,幸好這時濕婆出現(xiàn),將毒藥吞進(jìn)了口中才拯救了世界。但是,從此濕婆的脖子就被燒成了青色。
甘露是出來了,但是天神并不會真地和阿修羅分享,因為他們自己也很明白一旦服用了甘露,阿修羅就會比他們更為強大;于是,毗濕奴變成了一個美女,到阿修羅那邊跳舞。阿修羅被她的舞姿迷住,天神乘機把甘露偷走了。只有一個叫做羅喉的阿修羅發(fā)現(xiàn)了這一點,他混進(jìn)天神里想要喝到甘露,卻被太陽神和月神發(fā)現(xiàn)了;毗濕奴用神盤把羅喉劈為兩半,但是因為那時羅喉已經(jīng)喝下了甘露,所以他并沒有死,而是飛上了天宇,懷著仇恨永遠(yuǎn)追逐著太陽和月亮,并造成了日食和月蝕。
阿修羅發(fā)現(xiàn)真相的時候已經(jīng)太晚了。他們和天神之間立即爆發(fā)了戰(zhàn)斗,但是因為甘露的緣故,他們不再是天神的對手。阿修羅被逐出了天界,失去了高貴的地位,永遠(yuǎn)地被打上了魔鬼和邪惡的烙印……「須彌」是古印度神話中的山名,相傳位於世界中心,系宇宙間最高的山,日月星辰出沒其間,三界諸天也依傍它層層建立。
印度神話包括吠陀神話、古典神話和民間神話三類。吠陀神話來源于約公元前1400年的《梨
俱吠陀》和前500年的《奧義書》。古典神話主要見于《摩訶婆羅多》、《羅摩衍那》及《往
世書》。民間神話來源于方言文學(xué)、口頭傳說、民間故事和民間藝術(shù)。
印度神話按其內(nèi)容可分為四類:①宇宙起源神說。
②神靈傳說。
③英雄人物神話。
④圣河和圣地神話。
這次的話題是超級系主角機的古倫卡斯特的“計都羅睺劍”名稱的由來。計都、羅睺都多種解釋方法,根據(jù)對話里的“兇星”,我覺得BANPRESTO取的是印度占星術(shù)里的意思,而不是中國占星術(shù)里的所說的“計都”和“羅睺”。唉!
引用《修羅與阿修羅》中的一段(經(jīng)MSL的AE兄更正了其中的錯誤):“羅睺(Rahu)是古印度神話中的惡魔,相傳為達(dá)耶提耶王毗婆羅吉提與達(dá)剎之女辛悉迦所生之子,他又被稱為行星、流星之王,西南方的守護(hù)神;他長有四只手,下半身為蛇尾,好為非作歹。天神與阿修羅攪乳海之時,羅睺喬裝改扮,混在天神隊伍里偷喝甘露,結(jié)果被日神和月神發(fā)現(xiàn),向毗濕奴打了小報告,毗濕奴當(dāng)即用神盤砍下了羅睺的頭和手臂。但因為羅睺已經(jīng)喝了甘露,所以他的頭長生不死,為了報仇,就經(jīng)常吞噬太陽和月亮,從而引起日食和月食,此為日月蝕的由來。羅睺星為一黑暗星,死掉的身體則化為計都星(彗星),皆為不祥之星。”這就是古印度占星術(shù)上的概念:在夜空中突然出現(xiàn)威脅著每個人的星稱為計都。搶奪太陽和月亮的光而引起日蝕的星稱為羅睺。
佛教里計都、羅睺的說法有些類似印度神話。《七曜攘災(zāi)決卷》中寫道:“羅睺遏羅師者。一名黃幡。一名蝕神頭。一名復(fù)。一名太陽首。常隱行不見。逢日月則蝕。朔望逢之必蝕。與日月相對亦蝕。謹(jǐn)按天竺婆毗磨步之云爾。漢說云日月同道。月掩日而日蝕。天對日沖其大如日。日光不照謂之暗虛。暗虛值月而月蝕。二說不同。今按天竺歷得其正理矣。對人本宮則有災(zāi)禍。或隱覆不通為厄最重。常逆行于天。行無徐疾。計都遏啰師一名豹尾。一名蝕神尾。一名月勃力。一名太陰首。常隱行不見。到人本宮則有災(zāi)禍。或隱覆不通為厄最重。常順行于天行無徐疾。”
其中“今按天竺歷得其正理矣”一句說明還是從印度神話中而來,羅睺“逢日月則蝕”,計都“常隱行不見”也和印度占星術(shù)一致,佛教中的說法這兩個也是兇星。佛經(jīng)中有這兩星的真言,不過怎么念別問我:“羅睺星真言:唵啰睺曩阿素(二合)羅邏惹野塞摩舍都曩野(名位)扇底迦哩娑嚩(二合)賀(引)。計都星真言(羅睺帶珠寶二執(zhí)并日月計都著錦繡衣也):唵嚩日羅(二合)計都曩(引)曩乞赦(二合)怛羅(二合)邏惹野(名位)吽娑嚩賀。”